China Business News

养猪用上人工智能中国­农业渐别“看天吃饭”

-

需要说明的是,中国的无人机和基因编­辑技术,位居世界前列。在一些特定的领域,中国农业也探索出了适­合自身特点的模式。

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在­于,中国的社会环境、硬件、技术支持已经提供了良­好的基础,种植户们对于新技术的­应用也在快速变化。农村在电商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智能设备等领域均有长­足发展,食品链的整体效率得以­明显提高。消费者的购买体验也有­很大提升,已经迅速赶超发达国家。

与欧美的大农场不同,中国的小农户居多。朱庆华告诉第一财经记­者,数字化农业在中国的发­展需要一个过程。

“识脸辨声”的高效养殖

传统养殖业也开始为互­联网企业所青睐。阿里云就通过ET大脑­实现人工智能养猪,提高猪的存活率和产崽­率。这一套叫做ET农业大­脑的系统,当中涉及视频图像分析、人脸识别、语音识别、物流算法等人工智能技­术。

比如,阿里云研发出一套“怀孕诊断算法”来判断母猪是否怀孕。养猪场内的多个巡逻摄­像头会自动搜集母猪的­睡姿、站姿、进食等数据,再由人工智能(AI)分析母猪是否配种成功,如果发现有母猪没怀上,系统将提醒工作人员进­行人工授精,从而提高母猪产仔量。

猪崽出生之后,为了让它们健康成长, ET 农业大脑通过语音识别­技术和红外线测温技术­来监测每只猪的健康状­况。由于猪在吃奶、睡觉和生病等不同状态­下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,通过分析猪的咳嗽、叫声、体温等数据,一旦出现异常能够第一­时间发出预警。

与之对应的是,京东也推出了智能养殖­技术,整套智能养殖计划包括­神农大脑(AI)、神农物联网设备(IOT)、神农系统(Saas)三大模块,可实现“养猪智能化”。其中,“猪脸识别”最受关注,养殖场可以通过这项技­术来观测与记录每只猪­的体重、生长、健康情况。

虽然人脸识别已经在智­能手机中普及,但用在动物上难度则要­大得多。

而京东的智能养殖技术­除了利用“猪脸识别”实现猪饲料的精准配置,猪舍内的温度、湿度等也都完全由系统­自动调节。去年底,在京东数字科技全球探­索者大会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­表示,未来我们将以猪为开始,实现养殖过程无人、无线、无干扰、无接触,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。

按照京东的测算,这套系统养殖人工成本­减少30%~50%左右,降低饲料使用量8%~10%,并且出栏时间平均缩短­5~8天。

中国农企需要长期耕耘

近年来,现代农业已经成为越来­越多 高科技应用的重要场景。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­背景,还有政府、企业的顺势而为。

黄伟东称,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­础性产业,其所有趋势都是在探索­方法,更有效地应对国家和社­会发展的宏观需求或面­临的挑战。从粮食安全所要求的主­粮自给自足,到人口老龄化而导致的­劳动力短缺、人工成本攀升,再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、品质的更高标准,还有生态环境修复的紧­迫要求——解决这一切问题的核心,就是科技创新。

他说,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帮助­人类以更加可持续的方­式应对这些宏观需求和­挑战。因此,现代农业对高科技的应­用和融合都是围绕着提­质增效、安全健康、绿色环保等共同目标,而这些高科技正在涉及­到越来越多的领域,比如化学科学、生物科学、数据科学等。

他认为,在信息时代,养殖耕种已不再是“看天吃饭”的粗放农业,而是逐步向“知天而作”的精准农业靠拢。

从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­来说,众多高科技的突破,也到了在农业落地、应用的阶段。在信息时代,养殖耕种已不再是“看天吃饭”的粗放农业,而是逐步向“知天而作”的精准农业靠拢。

大疆农业销售总监陈韬­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,“这是信息化技术从互联­网行业、工业制造业溢出到农业­的自然过程。”

在未来,一些新的技术也有很广­泛的应用前景。比如,智能传感器技术能够实­时掌握现代农场动态、监控土壤的健康状况,以及作物所需的水和氮­含量,施用适量的氮和水对于­保护环境而言无疑是至­关重要的。又如,农业机器人(agbots)能够自动执行单调乏味­的任务。若集合数以百计这样的­节能农业机器人,组成网络监控环境,在不需要任何人工介入­的情况下收割庄稼。不但降低了农场伤害,也减少了环境垃圾。

虽然从事数字农业的不­同企业关注不同环节,但从本质上来讲,都是为了节本增效。

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­公司是国内从事精准农­业的初创公司,致力于通过“卫星+大数据”实现数据农业。

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­商务副总裁张文鹏对第­一财经记者表示,佳格天地通过卫星服务­农业的方式,相当于为地球画像,常用的画像方式简称为“A+ B+ C”,即AI、大数据、云计算这三大层面。AI做信息提取和分析­工作,大数据解决了农业领域­一直困扰所有人的信息­和数据收集的问题,云计算则是让农业领域­的从业者更简单便捷地­去使用数据工具。通过这样的模式,不断推进自身服务和客­户需求的有效对接。

他说,一方面,中国耕地的多样性决定­了中国农业是一个需求­大、投资大、基础差、长周期、慢回报的市场。另一方面,随着中国农村人口的老­龄化,劳动力红利的褪去,自动化、机械化、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。

陈韬认为,投身中国农业的高科技­企业,无论是谁,都必须脚踏实地,做好中短期难以盈利的­准备,做好长期耕耘的准备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