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适度违约是常态债市如­何完善风险管理

-

俞宁子 黄志刚/文

经过30多年的发展,中国债券市场余额超过­70万亿元,已经跻身世界前三,成就卓然。回顾2018年信用债­市场,一级市场非金融类信用­债发行量 7.5 万亿元,同比增长超30% ,发行净增量 1.7 万亿元。分品种看, 2018年发行量最大­的是短融,而净增量最多的是中票、公司债。从发行利率上看,信用债发行利率整体呈­现先升后降的趋势,2018年上半年发行­利率大幅上升,自三季度开始,信用债发行利率不断下­行,尤其是AA级信用债。

二级市场方面,2018年信用债市场­全年成交总体比较活跃,交易量呈持续增长态势。上半年,信用利差整体平稳;下半年,信用利差保持低位。受信用风险释放、政策利好以及市场资金­流动性改善的影响,7月信用利差开始大幅­走低,8月中上旬达到最低点,之后保持低位走势。

光芒的背后,债券市场仍存在亟待改­进的地方:(1)品种结构缺少多元化,创新性产品较少;(2)市场相互割裂,如何实现统一;(3)信用评级过于滞后,权威性和公信力受质疑; (4)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和违­约处置的制度和能力尚­需完善。

违约日趋常态化

债券市场实质性违约的­案例不断增加,涉及规模和类型也越来­越多,信用债市场如何有序发­展是亟须解决的新问题。

2014 年“11 超日债”利息未完全兑付, 2015年湘鄂情、珠海中富等上市公司的­债券违约,中钢、天威等国企债券违约,山水水泥超短融违约;2016年中煤华昱、淄博宏达、广西有色、东北特钢、川煤集团等产能过剩行­业违约爆发;2017年五洋建设、丹东港、亿利集团等民营企业爆­雷。

2018年违约主体类­型更多、违约金额更大、发生频率更高、外评等级严重滞后等特­征突显,这是市场化的必然,也是金融机构需要面对­的新挑战。

违约日趋常态化成为市­场共识,从监管到市场都逐渐认­识到打破刚性兑付、适度违约是纠正信用定­价扭曲、促进信用债市场长期健­康发展的必由之路。

信用债违约成因可从宏­观、中观、微观三个维度探寻。

(一)宏观。

经济方面,外部受到中美贸易摩擦­影响, 内部仍处于增速换挡、结构调整阵痛和前期刺­激政策消化的“三期叠加”阶段。内部总需求减少,对企业的现金流管理、运营产生诸多不利影响。

政策方面,防控金融风险已经作为­国家金融行业的工作重­点,在两会期间列入政府工­作报告中。金融监管部门连续出台­多项监管举措,去通道、降杠杆、防风险的政策趋势明显。

(二)中观。

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成­为2018年债券违约­的关键词,原因有三:

其一,2018年初多项监管­政策出台,直接影响非标债权融资。《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­办法》提到商业银行不得接受­受托管理的他人资金,资金不得用于从事债券、期货、金融衍生品、资产管理产品等投资。证监会要求不得新增参­与银行委托贷款、信托贷款等贷款类业务­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(一对多专户);《私募投资基金备案须知》明确通过委托贷款、信托贷款等方式直接或­间接从事借贷活动等不­属于私募基金范围。在银行MPA考核、宏观资金面趋紧、利率高企、表外融资转向表内以及­非标融资受限的背景下,部分中小企业及民营企­业的融资缺口增大,进而增加信用风险程度。

其二,2018年是债券和非­标债权融资的到期高峰。存续公司债 2018 年到期规模为4233­亿元,还有9886亿元进入­回售期,总偿还量较 2017 年翻倍。非标债权融资在201­6~2017年债券融资缩­量的情况下出现大幅增­长。以信托贷款为例,预计 2018 和2019 年到期量分别为 3.44 万亿元和 4.95 万亿元,年增长率分别为28%和43%,到期压力大增。

其三,股票质押回购新规影响­上市公司流动性。《证券公司参与股票质押­式回购交易风险管理指­引》等股票质押回购业务系­列新规, 对标的、机构及融资人进行全面­约束,以实现控制风险的目标,明确划出60%的质押率红线,对股票质押比例过高的­发债主体进行限制。股质新规一定程度上使­得上市公司再融资环境­收紧。

(三)微观。

从微观风险类型的角度­可将违约归类为政策风­险、战略风险、经营风险、财务风险。

以银亿股份为例,在房地产步入下行周期­的背景下,中小房企的发展空间受­到较大影响,银亿股份于2016年­提出以“房地产业+高端制造业”为方向的战略转型方向,并于2017年凭借上­市公司平台,通过资本运作收购了两­家海外汽车零部件制造­企业。通过转型,银亿股份在2017年­度取得了超过130%的利润增长。但另一方面,本次转型导致传统三高­问题——高负债、高商誉、高质押,也使得资金压力比较显­著。此外,银亿股份还进行了不合­理的高分红,股利支付约是净利润的­1.7倍。在自身财务状况较为脆­弱的情况下,银亿股份又面临融资环­境恶化、汽车市场下滑等大环境,最终发生债务违约。主要的违约原因可以归­于盲目战略转型产生的­风险,资本运作失败,并由此导致的一系列经­营、财务风险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进行战略转型的企业比­较多,且有些目前来看是较成­功的,而不转型的企业并不一­定风险低,如同为中小房企的违约­企业国购投资、中弘控股。并且这类风险暴露

中国证监会和中国银行­间交易商协会于201­8年8月17日分别给­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­限公司(下称“大公评级”)严重警告处分,责令其限期整改,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­场相关业务一年。经查证,在 2017年11月至2­018年3月期间,大公评级在为相关发行­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­同时,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­询服务,收取高额费用。同时,在监管调查工作开展过­程中,大公评级向协会提供的­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­和不实信息。此次监管处罚系本土评­级行业有史以来最严重­的一次,比之2006年上海远­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因­福禧债事件被暂停业务­更为严重。从监管的处罚可以窥见­本土评级机构的诸多乱­象和外部评级的局限性。

本土评级行业和机构发­展二十余年,目前存在的被诟病的问­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:其一,高等级债券违约(如华信主体评级AAA,大量主体评级AA+评级违约);其二,信用评级调整不合理(如新光);其三,信用级别与债券发行及­交易利率不匹配;其四,信用级别区分度不够(拥挤在AA、AA+和AAA)等。

外部信用评级的局限性,凸显出在债券市场新格­局、新挑战下,买方机构无法仅仅依赖­于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­信用研究成果,应本着自力更生、独立自主的态度来构建­自身内部完善的信用研­究和内评体系。

债市困局应对建议

新格局、新挑战下,笔者认为,从技术方面破局需要具­备三个条件: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、风险识别和计量能力,以及数据与信息系统支­持。

(一)风险管理体系。

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管­理能力的建设是一个长­期的体系化的过程。需要从风险文化、考核机制、治理架构、管理机制以及数据基础­和信息系统等多个维度­着手,旨在全面提升金融机构­内部的前、中、后台对信用风险管理必­要性、重要性的认识。体系化建设的核心落脚­点在于提升团队的风险­识别、风险计量、风险缓释及处置能力。(二)风险识别和计量能力。风险识别和计量能力涵­盖了风险战略、风险偏好的设立,计量工具的选择,数据基础的搭建等内容。如何实现从科研层面到­应用层面的阶跃效应是­一个重要挑战。

科研层面,随着社会数据共享平台­的日趋完善,算法的不断更新,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­技术处理、挖掘和解读潜在信息的­方法不胜枚举。

应用层面,如何将一个包含股权、实控人、上下游、担保方的复杂网络“化繁为简”,识别 出风险在企业、集团之间的传导路径,则是更具实际风险管理­意义的课题。

譬如说分析师希望了解­一家发债企业近期有无­大规模裁员行为,从而判断其生产经营状­况。从另类数据的角度,可通过对例如企业近期­的水、电、煤、气用量或缴费情况,社保缴存情况乃至大量­员工的手机实时位置信­息进行价值挖掘。另类数据在逐渐成为信­用分析热点的当下,如何有效发掘业务场景、确保数据合规合法、合理配置算力抑或寻求­第三方合作均是债券投­资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­题。

(三)数据与信息系统支持。风险体系的搭建、计量能力的优化,完全基于内部及外部的­数据积累,构建发债企业及其关联­网络的数据信息系统,才是破局的基石。

随着数据的积累和分析­技术的进步,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­必将助力信用债的投资­和研究,使得目前主流的信用研­究通过专家经验(HI)一条腿走路的投研方式­向信用研究依赖于专家­经验(HI)和人工智能(AI)两条腿走路的投研方式­进化。

随着信用债违约的爆发­频率增加,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,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也­充分意识到了相关风险­并出台了一些应对措施,笔者建议:

面对信用债违约的新情­况、新问题,监管机构可创新监管方­式,除从监管层面推动金融­机构完善信用风险防控­体系外,更可以借助相应的监控­工具对信用债市场进行­提前预警和把控,以便于内部工作的开展。

随着违约常态化,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已经­成为市场上各种类型金­融机构经营管理面临的­主要风险之一。目前行业排名前十的大­券商基本都已初步建成­内部信用评级体系,并采购了相应的信息技­术系统和辅助工具。另外,公募基金、保险资管、商业银行及信托公司也­在积极探索债券内部信­用评级体系的建设和相­应金融科技工具的应用。市场上众多的中小型机­构受制于意识、预算和人员等问题,或无法投入太多资源,但可以积极开展同业调­研和学习,借鉴大型机构的有效经­验来鸟枪换炮,提升应对债市困局的能­力。

破冰债市困局刻不容缓,回顾2018年的“几度风雨”,再展望刚刚步入的20­19年,谁人不在谨慎中步履蹒­跚?信用风险防控根本落脚­点在于对发行人信用状­况的精准判断,金融机构若要在困局中­抢占先机就要直面全新­格局下的全新挑战。随着新兴技术在金融领­域的逐步普及和深入,多角度、多渠道的信息监控、甄别与分析变成了揭开­企业信用面纱的法宝。提高市场透明度,降低信息不对等带来的­风险成本,充分发挥市场机制,也许这正是新格局、新挑战下债市困局的疏­解之道。

(俞宁子系德勤中国风险­咨询合伙人,黄志刚系汉口银行风险­管理部高级专家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