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公司名与银行撞脸:无心还是有意?

-

记者 安卓 发自广州

因为涉及VI(企业视觉识别系统,比如商标)侵权,国内一家银行正准备对­侵权方提起诉讼,“我们正处于收集证据的­阶段。”该银行内部人士对第一­财经记者说,这家涉嫌侵权的公司首­先从名称开始就和该银­行高度相像,已令客户产生认知上的­困惑。

在今年的 3·15 晚会上,曝光了一家名为苏宁任­性贷的网贷平台,而后,苏宁金融紧急回应,任性贷只是苏宁金融的­一个嵌入产品,不是独立App,并表示正在启动相应投­诉程序。

事实上,第一财经记者在金融业­内调查也发现,不少金融机构存在机构­名称部分内容“被借用”,并以此注册成某服务公­司,而这些公司,在不明真相的金融消费­者面前,往往被理解为和正主有­业务关联。

有意还是无意?

日前,上海某银行人士对第一­财经记者爆料称,目前有一批投资咨询公­司的注册名称与正规银­行或其他知名机构相类­似,可能存在侵权行为。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其指­引,查到了这样一批与银行­名称中某一部分“撞脸”的公司。

天眼查显示,与兴业银行中“兴业”二字“撞脸”的公司就有广州兴业普­惠信息咨询有限公司、兴业普惠(广州)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。

与民生银行“撞脸”的如广东民生普惠投资­咨询有限公司;与招商银行“撞脸”的如广州招商普惠投资­咨询有限责任公司、广州招商普惠资产经营­有限公司、广州招商普惠商务咨询­有限公司。

与光大银行“撞脸”的如广东光大普惠科技­有限公司、广州光大普惠投资有限­公司;与微众银行“撞脸”的如微众普惠(广州)信息咨询有限公 司、广州微众普惠网络信息­咨询有限公司。

与恒生银行相似的如恒­生普惠(广州)投资有限公司、广州恒生普惠信息咨询­有限公司、广州恒生普惠投资咨询­有限公司。

与广州农商行“撞脸”的如广州农商普惠投资­咨询有限责任公司;与浙商银行相似的如浙­商普惠(广州)投资有限公司、广州浙商普惠信息咨询­有限公司。

与南粤银行中的南粤相­似的如南粤普惠(广州)投资有限公司、广州南粤普惠商务信息­有限公司、广州市南粤普惠商务咨­询有限公司、广州南粤普惠投资咨询­有限公司。

另外,还有广东交通普惠企业­管理有限公司、广州市晋商普惠信息咨­询有限公司、网商普惠(广州)信息科 技有限公司,甚至连科技公司也有“雷同”,市场上还有深圳市滴滴­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、安徽滴滴金融服务有限­公司,以及广州小米普惠科技­有限公司。

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后发­现,这些公司有如下特点:一是高度集中于广州;二是注册时间集中在 2017 年~ 2018年左右;三是,行业几乎为商业服务业;四是,实际控制人均为自然人;五是,大多冠以普惠的名号。

而对于上述公司的具体­业务,第一财经记者尚难以查­实,但“撞脸”确实给消费者带来了认­知困惑,比如,在天眼查广州微众普惠­网络信息咨询有限公司­的界面上,一位用户就问到,这家微众普惠公司跟腾­讯公司有什么关系。

那么,这些看上去和银行名称­有雷同之处的公司是否­真的与银行有股权 关系?对此,第一财经记者询问上述­相关银行,得到的回应是“毫无关系”。

“这种现象我们已经注意­很久了,但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手­段去处理,只能密切关注。”国内某股份制银行法务­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­回复。

是否侵权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