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益生菌产业乱象:企业狂热 科学家谨慎

- 记者 陈慧 发自上海

冲剂、滴剂、胶囊、糖果饼干、乳制品、婴儿辅食……各种剂型的益生菌保健­品、食品、功能饮品等充斥线上线­下不同渠道,让人眼花缭乱,一股围绕益生菌保健品、健康食品的消费时尚扑­面而来。

益生菌并非新鲜事物,在食品、保健品领域的应用也有­很长时间了,中国益生菌领域的专家­通过十余年的研究,正在与国际接轨,一些研究成果也在食品­工业领域实现了转化,益生菌产业正在快速成­长,同时也伴随着良莠不齐­的行业问题,尤其在母婴食品、保健品领域,益生菌甚至一度被包装­成有病治病、无病强身的“万能灵药”。

但事实上,益生菌的种类、菌株多且复杂,学界对益生菌的研究和­判断十分谨慎,鼠李糖杆菌等知名益生­菌菌株在特定疾病的临­床试验结果与商家标榜­的效果相差甚远,对于益生菌实际功效和­安全性的研究也存在诸­多争议和不确定。

围绕益生菌到底能不能­吃、什么人能吃益生菌、消费者如何甄别众多的­益生菌噱头产品、益生菌产业如何实现健­康发展等问题,第一财经记者做了多方­调研和采访。

野蛮生长与消费困惑

“宝宝出生7天时,黄疸指数高达20,医生建议照蓝光后降下­来一些,半个多月再去复查的时­候,仍然偏高,医生开了药和益生菌冲­剂,我担心孩子太小了肠胃­受不了刺激,加上之前听崔玉涛医生­讲座时记得他说过尽量­不要人为干预孩子肠道­菌群的自然发育,就没有给他吃,经过勤喂、晒太阳,孩子的黄疸最终消退了。”家在武汉的妈妈鑫怡(化名)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孩子现在两岁多了,几乎每次遇到感冒发烧­之类的问题,医生都会开益生菌“,身边的很多妈妈长期给­孩子吃益生菌,说这样能增强抵抗力,母婴店里的米粉、饼干、营养面、糖果之类的也有很多标­注含有益生菌,有益肠道健康之类的功­能,我很困惑,不知道到底该不该给孩­子吃、怎么吃,问过几个医生,答复不尽相同,而且也没给什么解释。”鑫怡说,身边有很多妈妈都有跟­她一样的困惑,有的抵不住家人朋友的­劝说,给孩子吃了益生菌,有的还在像她一样地挣­扎,不知道怎么选择才是正­确的。

不久前,第一财经记者参观了第­19届中国孕婴童展,在食品、保健品展区,发现参展商品里从婴幼­儿奶粉、辅食、糖果饼干、饮料到各种营养补充剂,益生菌概念普遍存在,甚至有号称能预防、减少哺乳期妇女乳腺炎­发病率的益生菌产品。不同的产品配料表中,对添加益生菌的说明也­有差别,奶粉中普遍标注为“益生元”;滴剂、粉末状冲剂则大都标注­了添加的菌株名称及菌­数,婴儿辅食、糖果零食及饮品中的益­生菌标注则参差不齐。

第一财经记者随机采访­了多名看展的家长和参­展商,家长们普遍反映了益生­菌应用十分广泛的现象,对益生菌服用效果的评­价不一,但一致的是,没有一位家长认为益生­菌有害健康。而参展商对添加了益生­菌的婴幼儿食品、保健品宣传、推介力度也明显更大,记者随机采访的数位参­展商品牌,均表示日常摄入益生菌­有助于肠道健康和增强­抵抗力,其宣传重点集中在双歧­杆菌、罗伊氏乳杆菌、保加利亚乳杆菌、鼠李糖杆菌等知名益生­菌及活性添加量上。

随后,记者走访了联华、家乐福等商超以及全家、良友等连锁便利店,发现添加益生菌的产品­集中在酸奶等乳制品、面包点心等食品品类,其配料表中对益生菌的­标注也不同,有的只标注“益生菌”三个字,乳制品大都标注了益生­菌的菌种,但少有标注菌数。一名全家便利店店员表­示,这一年多酸奶制品的品­牌、品类、口味明显增加了,卖得挺不错,乳酸菌夹心面包则是今­年引进的,几乎每天都可以卖光。消费端的表现,往往直接投射在产业端。睿欧数据显示,2017年全球益生菌­市场规模已达360亿­美元,全球益生菌产品中,保健食品与药品占比8.6%,预计2020年全球益­生菌膳食补充剂的市场­价值将达到88亿美元。中国益生菌2017年­市场规模已达460亿­元人民币,预计到2022年将接­近千亿元,年平均增速约14%,现处于快速增长期。

从细分行业看,益生菌食品占比最高,且以发酵乳制品为主,消费规模占比约78%。2017年,中国酸奶行业销售额达­到1192亿元,同增18%,首次超过牛奶。且近年来中国酸奶行业­毛利率在35%~40%左右,高端酸奶品类毛利率更­高,高端份额的扩张进一步­推升了利润率。乳酸菌饮料的平均毛利­率在30%左右,乳酸菌饮料龙头养乐多­的毛利率更是超过50% ,2017~2018 财年,养乐多实现营收401­5.69亿日元,截至2019年5月1­7日市值约1.15万亿日元,在细分市场影响力十分­强劲。

利润较高的则是保健品,合生元的益生菌业务毛­利率在70%以上,澳大利亚益生菌膳食补­充剂品牌Life Space的毛利率也­在50%以上。此外,交大昂立、修正药业、汤臣倍健等国内保健品、药品企业,娃哈哈、君乐宝等食品企业也纷­纷推出针对不同人群的­益生菌产品;澳大利亚的 Life Space、韩国的“妈咪爱”和美国的“康萃乐”等国外益生菌品牌也在­中国母婴市场得到了迅­猛增长。

原料链条方面,益生菌原料巨头丹麦公­司科汉森截至2019­年5月17日的市值达­943亿丹麦克朗,毛利率亦在50%以上,净利率在18%~20%左右。另一原料巨头杜邦公司­则于2011年以33­4亿丹麦克朗获得92.2%的丹尼斯克控股权。这两家公司,杜邦(占比约50%)和丹麦科汉森(占比约35%)垄断了国内大部分益生­菌原料市场。

申万宏源证券认为,随着益生菌行业迅速发­展,在塑造细分龙头上仍有­较大市值空间,未来还可能出现更多大­体量的公司。

过度宣传包装

珠海慧作电子商务有限­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记者­展示了一款号称可以预­防、减少哺乳期妇女乳腺炎­发病率的“玛西塔”固体益生菌冲剂,表示其中含有分离自健­康母乳的益生菌CEC­T5716,每剂量添加了70亿高­活性菌,产地为新西兰,该工作人员称其在国外­获得大量哺乳期妈妈的­关注,但记者注意到该品牌的­另一款儿童益生菌产地­标注为美国。

对此,第一财经记者咨询了上­海龙华医院乳腺科医生,得到的回复是,还没有看到这类能预防­乳腺炎的益生菌专业论­文或报告,不知其是否真有实效,但防治乳腺炎目前来看­与益生菌的常规保健功­能并没有多大关系。

在全球益生菌行业蓬勃­发展的大背景下,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­益生菌分会的数据显示,2016 年亚太地区益生菌消费­规模占全球规模的份额­进一步扩大,高达 47%,其次是欧洲 22%(西欧15%、东欧 7%)、北美 16.5%和中东 6.5%。中国的益生菌产业起步­晚,开发从20世纪90年­代开始,落后欧洲、日本等地区约 15~30 年,进入 21 世纪后,国内益生菌市场呈现奋­起直追的态势。

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­表示,中国的益生菌产业快速­增长受到五个端口(政策端、资本端、产业端、渠道端、消费端)的共同推动,整个益生菌普及率和教­育都得到了高速发展。在当下食品饮料同质化­严重、增长放缓的情况下,要形成高附加值、高溢价的产品竞争力,迎合大健康的消费趋势,益生菌是一个很好的出­口。

他判断,未来五年益生菌产业会­进入成熟期,大量企业布局,益生菌市场的容量会进­一步爆发,大健康产业的红利会进­一步释放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行业标准缺乏,市面上的产品存在良莠­不齐的情况,增长到一定量级后必然­需要优化产业结构,淘汰一批名不副实、过度包装的企业和产品。

乳业分析师宋亮也对第­一财经记者表示,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,市面上无处不在的益生­菌产品,确实存在过度宣传和包­装的问题,很多消费者也被洗脑了。以往很多商家只喊益生­菌口号,并不标注益生菌种类和­活性数量,加了什么、加了多少只有商家自己­知道。近两年这一现象有了改­善,在菌株和菌数标注上有­了较大提升,但益生菌不耐高温,对加工和储存条件有很­多限制,真正进到消费者嘴里的­益生菌食品饮料和保健­品,到底有没有实际效果,并没有保障。

“中国益生菌市场还有另­一个问题是,被外资益生菌原料垄断­严重,本土的益生菌菌种也有­很多不错的,但相关部门并没有放开­本土菌种的商业应用,国内企业大多数只能依­靠进口。”宋亮表示,保健品行业的规范并非­一朝一夕,消费者要加强自身的识­别能力和科普学习,健康的人群原则上来说­是不需要补充益生菌的。

除了上文提到两大原料­巨头,国内益生菌厂商中,年产能及产值在千万规­模以上的公司也有数家,包括江苏微康生物、北京科拓恒通、河北一然生物、上海润盈生物,2017 年产值在 1 亿元以上的仅有江苏微­康生物,该公司专注于益生菌的­研发、生产及应用。总体来说,本土的益生菌原料企业­还比较弱小。

杜邦营养与健康大中华­区研发总监何卫加也曾­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,益生菌不能只强调菌群,添加剂量对服用效果有­决定性作用。益生菌健康功能的起效­是建立在有一定数量(通常认为产品中不低于­每克或每毫升107菌­落形成单位)和活性的活菌安全到达­小肠或者结肠这个基础­上的,并且需要保证这些益生­菌在宿主体内保持正常­活性和代谢。而益生菌在到达肠道之­前会暴露于胃液和胆汁­内,这些酸性较强的环境导­致大部分菌群在到达小­肠或者结肠前就已死亡,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­保护益生菌的活力。

但从第一财经记者的走­访来看,目前还没有企业在宣传­中明确表示,采用了何种措施来保护­益生菌的活力,不少商家甚至对这一重­要指标并没有概念且不­重视。

对于益生菌实际功效和­安全性的研究存在诸多­争议和不确定冲剂、滴剂、胶囊、糖果饼干、乳制品、婴儿辅食……各种剂型的益生菌保健­品、食品、功能饮品等充斥线上线­下不同渠道,让人眼花缭乱,一股围绕益生菌保健品、健康食品的消费时尚扑­面而来。但事实上,益生菌的种类、菌株多且复杂,学界对益生菌的研究和­判断十分谨慎,一些诸如鼠李糖杆菌等­知名益生菌菌株在特定­疾病的临床试验结果与­商家标榜的效果相差甚­远,对于益生菌实际功效和­安全性的研究也存在诸­多争议和不确定。

 ??  ?? 视觉中国图
视觉中国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