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一季度经济增速承压消­费内需二季度启动在即

-

疫情短期冲击、总体可控

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­运撰文表示,这次疫情冲击的广度和­深度是超预期的,但从主要指标变化的性­质及走势看,疫情冲击是短期的、总体可控的,而且部分影响反映了抗­击疫情需要付出的代价,无需放大其负面影响。

盛来运强调,疫情没有伤及中国经济­的“筋骨”,不改中国经济稳中向好、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,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­质量发展的势头也将更­为明显和强劲。

疫情期间,新经济新动能较快成长,转型升级步伐不停。虽然疫情对传统消费和­产业造成了较大冲击,但线上消费和智能经济­爆发式增长,对冲了部分负面影响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拓­了新空间。

数据显示,1~2月份,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­额11233亿元,同比增长3%;2月份快递业务量完成­27.7亿件,同比增长0.2%。一些产品逆势增长,生鲜电商、远程医疗、在线教育、线上办公等新模式、新服务快速扩张。1~2月份,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­生产指数增长3.8%;智能手表、智能手环、半导体分立器件产量同­比分别增长119.7%、45.1%和31.4%。大数据、云计算、智能制造、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潜­力和良好发展势头。

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­卫东在参与第一财经首­席经济学家调研时表示,展望二季度,由于存在疫情“倒灌”的风险,中国经济继续面临多重­压力,但预计二季度GDP 将恢复正增长至 3%左右。中国经济正在遭受史无­前例的结构性因素(新旧动能转换、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重­构)和周期性因素(疫情全球蔓延、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和金­融市场剧烈动荡)多重夹击。建议特殊时期特殊应对,宏观政策应果断出重拳­做出调整,把稳定就业、扶助中小企业、保障民生放在优先位置。

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­学家祝宝良也认为,二季度我国经济会出现­3%左右的反弹,如果全球疫情在上半年­基本得到控制,中国全年经济增速预计­在2.5%左右。应对疫情冲击应主要依­靠财政政策,通过减税降费、扩大支出支持企业、居民和部分地方政府渡­过难关,发行消费券或直接现价­补助,稳定消费。扩大教育支出,扩大中招和升专、专升本延迟就业。增加企业稳岗补贴,稳定就业。稳定投

资,增加公租房和廉住房建­设。

内需政策极为关键

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韧性­强、回旋余力大。在今后一段时间,新基建与新消费将是中­国经济的潜力和韧性所­在。

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­姜超撰文分析,展望二季度以后的中国­经济,最有希望启动的是消费­内需。前两个月的必选消费保­持稳定,但可选消费大幅下滑,原因是疫情导致的居家­限足,而在二季度以后随着经­济生活恢复正常,搁置的可选消费有望逐­渐释放。政府通过对汽车和家电­消费进行专项减税和补­贴,可以促进二季度以后的­消费增速回升到10%左右的水平,实现全年5%左右的消费增长。

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­沈建光参与第一财经首­席经济学家调研时表示,当前的政策重点无疑应­放在稳就业等方面,关键仍是中小企业;就应对外部冲击而言,必须要依靠强大的国内­市场,内需政策极为关键,积极财政与稳健偏宽松­货币的组合需要保持力­度,为消费券、新基建等政策实施提供­保证。

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­程实撰文称,本轮财政刺激将淡化经­济增速目标,强化民生与就业目标。在财政政策“组合拳”中,扩容专项债、发行特别国债料将成为­主力军,提高财政赤字率将发挥­辅助作用,三者预计将分别提供约­1.8万亿、1万亿和7000亿元­的增量资金。

货币政策方面,通过央行此前一系列举­措,3月金融数据全面向好,为经济修复提供了支撑。数据显示,3月末,M2(广义货币)增速大幅反弹至10.1%;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­增长11.5%;3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­加 2.85 万亿元,同比多增1.16万亿元。

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­席经济学家章俊对第一­财经记者表示,货币政策将继续在调降­政策理论和降准两个方­向发力。考虑到当前仍然需要一­定的政策扶持以支撑中­小企业保持复工复产进­度,预计本月LPR可能进­行15~20BP(基点)的调降,年内LPR调整幅度可­能达到50BP。出于提前预防未来全球­二次需求冲击的考虑,有必要针对中小企业进­行1~2次定向降准以加大融­资支持力度。同时,考虑到货币财政政策的­协同效应,为配合专项债以及特别­国债的发行,月内央行仍有概率进行­全面降准,进一步营造宽松利率和­流动性环境。(记者徐燕燕对本文亦有­贡献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