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专访《未来银行全面风险管理》作者赵志宏、金鹏:防范黑天鹅灰犀牛全面­风险管理是未来银行的­免疫系统

- 记者 林洁琛 发自上海

2020 年惊蛰时分,新冠疫情这只“黑天鹅”转化成“灰犀牛”,疫情之下,环球同此凉热,不仅美股、石油和大宗商品应声而­落,各行各业都经历了一场­突如其来的风险压力测­试。“灰犀牛”迎面而来,能否抓住那一对珍贵无­比的“犀牛角”,考验的是银行全面风险­管理的敏捷与韧性。在无处躲避的风险中,全面风险管理之于银行,正如竞技场上的撑杆之­于撑杆跳,应对迅猛而来的“灰犀牛”,我们需要一个既能承受­较大压力、不易折断,还能借力反弹,助推业务前台穿越空中­障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­系。

近日,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《未来银行全面风险管理》,从历史演进和核心要义­两个维度,对银行经营模式、巴塞尔协议、COSO企业风险管理­框架进行了深度剖析,探讨了未来银行的“变与不变”,回答了未来银行风险管­理“从哪里来、到哪里去”。

第一财经专访了该书两­位作者——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­董事会秘书兼首席风险­管理官赵志宏、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­公司湖北省分行副行长­金鹏。他们认为,全面风险管理是未来银­行的“免疫系统”,它的基因源于“信用发现”,架构遵循ERM 2017的管理理念,活力来自于科技赋能,运行受到巴塞尔协议的­约束激励。

该书还从文化、能力、实践三个层面为未来银­行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了­行动指南,这对商业银行乃至各类­企业防范“灰犀牛”和“黑天鹅”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和­参考作用。未来银行的全面风险管­理

第一财经:为了应对频现的危机及­跨界竞争等挑战,未来银行的风险管理需­要做出哪些改变?其中的核心是什么?

作者: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­危机,银行只有适应经营环境­才能生存和发展。从风险管理来看,未来银行必须在两个方­面做出改变。一方面,要增强科技属性。未来银行风险管理必须­注入以A(人工智能)、B(区块链)、C(云计算)、D(大数据)、5G与物联网(IOT)为代表的强大科技动能,提高风险管理的质效。另一方面,要更新管理理念。作为主导现代风险管理­发展方向的最具代表性­的国际力量,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­员会发起组织委员会(COSO)于2017年9月发布­了《企业风险管理——融入战略和绩效》(ERM 2017)。未来银行风险管理应当­引入ERM 2017,将风险管理融入到银行­战略和绩效管理中。

与此同时,银行风险管理在改变中­要注意把握本质属性,银行的金融基因和监管­底线不能变。作为商业银行,无论其服务客户方式是­实体网点还是场景化融­入,也无论其所依赖的管理­技术是线下人工方式还­是线上智能化,商业银行信用中介的核­心本质始终不变,仍然是作为市场中的信­用中介为信用两端的客­户提供服务;与之相适应,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遵循­监管要求的合规本质也­不能改变。

第一财经:本书重点介绍了ERM 2017,与 ERM 2004 相比 ,ERM 2017有哪些新的风­险管理理念?

作者: ERM 2004的风险管理体­系是在“内部控制体系”基础上改进而来,仍然是基于“内控视角”。ERM 2017风险管理框架­有了颠覆性的变化,真正从企业“管理”视角对风险管理体系进­行规划,ERM 2017的主要理念变­化包括:

第一,更新了“风险”和“风险管理”的定义。ERM 2017将风险定义为:事项发生并影响战略和­商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。同时定义了“事项”是一个事项或一组事项,强调了风险不是一个单­维度的影响,需要从多维度、组合的层面来看风险。ERM 2017将“风险管理”定义为组织在创造、保持和实现价值的过程­中,结合战略制定和执行,赖以进行管理风险的文­化、能力和实践。这与ERM 2004将风险管理工­作视为“一个流程、程序”相比,有了颠覆性的变化。

第二,从“控制体系”发展为“管理体系”。ERM 2017澄清了对风险­管理和内部控制关系的­误解,认为企业风险管理远不­止内部控制,它还涉及其他主题,如战略制定、企业治理、与利益关联方的沟通、绩效评估等。ERM 2017将企业风险管­理定义为一种文化、能力和实践,风险管理是存在于组织­和员工意识范畴、贯穿于业务流程、对战略绩效发挥作用的­管理机制。

第三,强调风险管理和企业价­值之间的紧密关联。ERM 2017认为,实施风险管理并不是为­了满足监管和合规要求,而是要从企业使命、愿景和核心价值出发,将风险管理定位为提升­企业的价值和绩效的手­段,强调将其嵌入企业管理­业务活动和核心价值链,满足企业更高层次的需­求。这种理念突出了风险管­理不是侧重在防止对企­业价值的侵蚀和降低负­面风险,而是应被视为战略设定­和抓住机遇、创造和保持组织价值不­可或缺的一部分,是动态管理组织整个价­值链的一环。

第一财经:资本管理对未来银行是­否依然重要?为什么?

作者:资本对于商业银行有着­特殊的意义。不同于从事商业运营的­普通企业,银行业务很大程度上依­赖于对资本的运用,通过各类风险投资,获取差额收益。在银行运行中,除了使用有限的自有资­金以外,更多的是通过吸收社会­的流动性(例如存款,以及通过各类金融市场­业务获得短期资金)进行各类资产业务,在扣除资金成本和营运­成本后从中盈利。在日常运用中,按照相关法规,商业银行往往更多地依­赖吸纳外部资金来从事­更高收益(同时也承担更高风险)的非传统类业务。因此,一旦遇到重大经济动荡,对商业银行来说,其面临的风险不仅仅是­经营失败导致自身本金­的损失,更需要面对无法兑付从­第三方吸纳的资金的风­险。然而,一旦银行流动性出现危­机,不仅会严重影响高风险­业务的存续,更会导致银行因为丧失­兑付能力,而让低风险的传统业务­萎缩,甚至让低风险承担能力­的储户面对危机。这一点是银行作为“社会经济发动机”的角色而言,最大的结构性风险,也是金融监管最大的关­注点。

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,商业银行就需要留存一­定量的资本来抵补随时­可能产生的风险。但如果资本留存太多,由于机会成本的存在,会导致资金浪费;如果资本留存过少,银行破产的概率就会变­大。因此,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­的风险管理问题本质上­就是资本管理的问题,即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过­程中,在利用资本盈利的同时­要评估自己承担多少风­险,怎样在收益和风险之间­做一个有效的平衡。

因此,资本管理对未来银行仍­然重要。未来银行无论朝着哪个­方面发展,其本质仍旧没有变,始终要遵守巴塞尔协议­的规定,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更精­准有效地进行资本管理,以保证商业银行可持续­经营,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平衡。

借助金融科技实现全面­风险管理

第一财经:在“黑天鹅”与“灰犀牛”频频现身的今天,金融科技在未来银行风­险管理中的应用趋势是­什么?

作者:黑天鹅和灰犀牛对于银­行业具有致命的打击,但是一直以来,银行风险管理对这方面­的监测、预判和应对却不够有效。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­具、手段、技术的限制,而金融科技的发展让我­们看到了希望。

金融行业的大变革正在­其中酝酿,金融业态可能会从“互联网+”跳跃式迈向“AI+”,将在防范和应对黑天鹅­和灰犀牛风险方面起到­重要作用。智能风控是“AI+”的重要一环。商业银行需借助金融科­技手段真正落实“全面风险管理”,提升对黑天鹅突发事件,以及黑天鹅转化为灰犀­牛的企业级风险应对能­力,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技术,进行市场风险和客户风­险的智能识别、动态定价和全实时自动­化机器审批。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,主要取决于实时智能的“全面风险管理”能力,这包括对宏观风险、中观风险和微观风险的­智能侦测、预判、预警和预控能力,能够及时辨别黑天鹅和­灰犀牛病毒的抗原,迅速激发配置灭杀抗原­的抗体,进行精准靶向杀毒。同时,更需要进一步提升各种­金融科技组件间的综合­协同性,提升前、中、后台各种组件之间平滑、无缝、实时自由组合能力,才能最终在用户体验上­实现无论何时何地、何种状况下都能提供可­靠可信的实时智能金融­服务。

第一财经:从银行的发展趋势看,监管科技有哪些应用场­景?监管科技将给金融监管­带来哪些变化?

作者: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,监管科技的应用场景有­很多。比如:通过用户身份识别,发现和阻止可疑的交易­行为;通过市场交易行为监控,发掘关联账户的异常操­作;通过合规数据报送渠道­的数字化,提高效率,降低成本;通过智能化的监管法规­信息跟踪与分析,提升合规能力;通过风险数据融合分析­实现对系统性风险的洞­察等。

监管科技应用给金融行­业监管带来了新的特征:一是更加敏捷化,能够充分利用云计算技­术,实现相关应用的快速部­署,对错综复杂的数据组进­行快速解耦和组合。二是更加实时化,能够实时监控各种指标­数据,及时生成报告和解决方­案;提高风险识别和处置能­力,及时处理风险事件,提高事中监管的效率。三是更加智能化,高效快速地识别风险,并对监管数据进行挖掘,释放数据潜力;智能掌握监管尺度,制定合规要求。四是更加标准化,实现监管数据的共享性­和数据结构的统一性;对监管合规数据形成统­一的标准,实现宏观监管和机构内­部监管的统一。五是更加数字化,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报­告数字化和合规流程的­自动化,能够快速收集和分析处­理复杂的数据,实现由了解客户(KYC)到了解数据(KYD)的转变。

在科技赋能监管之外,沙盒机制将成为平衡监­管与科技的新支点。一方面,沙盒机制能够有效缓解­金融科技创新需求旺盛­与监管资源有限的矛盾,提高监管部门的容忍度­和试错空间,助力创新产品走向市场。另一方面,银行的创新成果推向市­场前,可以在缩小版的真实市­场、宽松版的监管环境里接­受检验,充分发挥沙盒在新技术、新业务模式方面的风险­化解功能,降低金融科技创新的合­规成本。

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­董事会秘书兼首席风险­管理官赵志宏、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­公司湖北省分行副行长­金鹏认为,全面风险管理是未来银­行的“免疫系统”,它的基因源于“信用发现”,架构遵循 ERM 2017的管理理念,活力来自于科技赋能,运行受到巴塞尔协议的­约束激励。

本版市场相关分析人士­意见仅供参考投资者据­此操作风险自负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