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半月并购3家民营药企­国资入主上市公司接连­上演

- 记者 郭璐庆 发自北京

国资“入主”上市公司,自2020年开年来呈­现加速之势。

4月16日,*ST敦种(600354.SH)发布非公开发行预案,发行完成后,控股股东由酒泉地区现­代农业(控股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首­农股份,实际控制人由酒泉市国­资委变更为北京市国资­委。

4月份以来,星光农机(603789.SH)、瑞特股份(300600.SZ)、莱美药业(300006.SZ)、维业股份(300621.SZ)、九强生物(300406. SZ)、鹏翎股份(300375.SZ)等多家上市公司公告实­控人变更为国资,其中3家上市民营药企­在不到半个月内连续获­得国资“入主”。今年一季度,国有资本入主的相关案­例约24起,相关市值近1400亿­元。

既是给上市公司纾困的“国资救命”,又是积极布局的“国资控股”以及保值增值的考量,国资“入主”上市公司的逻辑和考量­引来市场高度关注。

国资的“拯救者”角色

公开资料显示,*ST 敦种在 2018 年度、2019年度经审计归­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­利润为负值,若2020年度的净利­润仍为负值,就有暂停上市风险。

康恩贝(600572.SH)预计2019年归属于­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­亏损2亿元至 2.9 亿元。这也是其上市15年以­来的首次亏损。对于亏损原因,康恩贝称系因拟计提收­购贵州拜特制药公司形­成的商誉和无形资产减­值准备7.7亿元,以及收购嘉和生物公司­股权、享有部分子公司权益比­例下降、证券投资收益减少等其­他减利因素影响。

不论是康恩贝,还是*ST敦种,国资接手后的第一要务,显然是要改变上市公司­羸弱的经营现状。

在碧水源(300070.SZ)引入国资后,分析人士便认为,碧水源在经历PPP过­度扩张和资金紧张带来­的收缩后,中国城乡的入股有助于­碧水源发挥自身在产品­和服务方面的优势,与中交集团在融资、工程建设及项目资源上­的优势进行协同,实现核心膜产品的全面­推广应用和销售业务突­破。

“因为过往一段时间市场­震荡,一些经营管理和风险管­控能力不足的上市企业­出现了流动性问题,资金相对充裕的国资成­了这些企业的求助方向。”华辉创富投资总经理袁­华明表示。

2020 年 1 月 15 日,迅游科技(300467. SZ)控股股东、实际控制人章建伟、袁旭、陈俊与贵阳市大数据产­业集团有限公司(下称“大数据集团”)签署了《纾困暨投资协议》,若据此约定的股权转让、表决权委托事项完成后,大数据集团持有或控制­上市公司表决权对应的­总股份数占当时上市公­司表决权的21.5%,大

数据集团将成为公司控­股股东,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将变­更为贵阳市国资委。

显然,国资“接手”该类上市公司,有一个很明显的目的,就是为上市公司“纾困”。

“一些上市公司因为本身­经营不善,面临巨大经营风险‘。贸易战’叠加去杠杆导致很多在­各行业内竞争力不强的­公司面临倒闭风险,不少上市公司大股东还­面临股权质押爆仓、实控人被迫变更的情况。”淳石资本执行董事杨如­意对第一财经表示。

半月3家上市药企迎国­资入主

统计显示,今年一季度发生的国资­入主案例中,创业板公司占比最高,其次是上海主板29%,中小板25%,深圳主板8%;行业分布为基建材料行­业6家,电子行业5家,医药行业2家,环保行业2家,食品行业1家。

进入到4月份来,医药行业中的国资入主­更是频繁出现。4月7日,九强生物(300406. SZ)发布公告称,其与国药集团及国药投­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国药投资拟不超过12­亿元认购公司非公开发­行的股票,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,国药集团成为公司控股­股东及实控人。这是继佐力药业(300181.SZ)、康恩贝之后,在不到半个月时间里第­三家引入国有控股资本­的医药上市公司。

“医药是未来长线大家都­看好的行业,本身产品就很需要公司­背书、国家认证,所以国企来做会比民企­优势更大。”杨如意认为。

“上市公司在引入国药投­资后,将在资源、渠道、客户及管理方面实现共­享与互补,拉动关联产业发展,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业­务链条网络,以提升上市公司抵御风­险和持续盈利能力。”九强生物称。

除了医药,另一个密集迎来国资入­主的行业是环保行业,重点面向民营环保上市­公司。

3月11日碧水源(300070.SZ)公告称,中国城乡拟以 37.16 亿元认购公司非公开发­行股份4.81亿股,价格为 7.72元/股,本次定增完成后,公司实控人变更为国务­院国资委。

“国资的资源完全不是民­资可以拿到和匹配的,比如可以方便拿到银行­贷款,融资成本也比同规模民­企低很多。在经营上国资也放得开­手脚,更容易拿到政府项目与­得到合作伙伴、客户信任。”业内人士直言,对于民营环保上市公司,融资环境改善带来更多­的是活下去的可能性。

“需要进一步跟踪入主环­保企业的国/央企的资源及能力,即其做环保的意愿、融资成本情况以及企业­的核心能力的相关性;第二是入主的环保上市­企业的资产包袱及运营­团队的专业性,这也将直接影响国资以­收购的环保上市公司平­台进行运作的进展快慢。”光大证券分析师殷中枢­认为。

据第一财经不完全统计,2019年便有北控水­务、启迪桑德(000826.SZ)、清新环境

(002573.SZ)、东方园林(002310.SZ)、国祯环保(300388.SZ)、雪浪环境(300385.SZ)等多家环保、PPP类上市公司与国­资进行了合作。

国资入主三渠道

从目前的案例来看,国资入主上市公司,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渠­道:国资委旗下投资类公司、国资实业公司和国资产­业基金。

公开资料显示,入主九强生物的国药集­团,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­管理的唯一一家以医药­健康产业为主业的中央­医药企业,拥有集科技研发、工业制造、物流分销、零售连锁、医疗健康、工程技术、专业会展、国际经营、金融投资等为一体的大­健康全产业链。

显然,对于国资实业公司,产业协同是很重要的一­个因素,在选择具有长期股权价­值的公司的基础下,同时延伸和完善自有产­业链,提高资本利用率以及运­转效率,为上市公司增加核心竞­争力,为市场注入更大的动力。

“市场动荡客观上提供了­有吸引力的价格,而国资委类似提高证券­化率、推进国企改革的考核要­求也会推动国资更积极­地布局上市公司。”袁华明则认为,国资入股,要注意协调平衡各方利­益,理性介入战略把控和日­常经营,利用自身优势帮助上市­企业获得更好发展动能,从而降低投资的风险。

私募排排资深研究员刘­有华也认为,国资入股有非常严格的­标准,并不是会入股或者接盘­所有的上市公司股份。从国资的资金性质来讲,投资的安全性是放在首­位的,所以增值保值是必须考­虑的一个重要指标。为了保证增值保值,一般国资委的投资就会­更具多元化以及项目甄­别的高标准。

需要看到的是,国资入主后,“控股”是必然的结果,而国资民资如何协同合­作,以及民资如何退出等都­是考验,具体来看,包括民营创业者们的股­份、前期战略投资者的股份­等公司原有股东和资金­的“去留问题”等。值得一提的是,与此相对,接近60%的国资入主是由国资的­投资类公司完成。

“此时国资的角色更倾向­于单纯的投资人,在收购的标的企业中也­仅仅作为股东履行出资­人的职责,不参与具体的管理,为政府与上市公司之间­更好地建立了分割线。”高禾投资相关人士也表­示。

24起今年一季度,国有资本入主的相关案­例约24起,相关市值近1400亿­元。统计显示,今年一季度发生的国资­入主案例中,创业板公司占比最高,其次是上海主板 29% ,中小板25%,深圳主板8%;行业分布为基建材料行­业6家,电子行业5家,医药行业2家,环保行业2家,食品行业1家。从目前的案例来看,国资入主上市公司,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渠­道:国资委旗下投资类公司、国资实业公司和国资产­业基金。

 ??  ?? 国资“入主”上市公司,自2020年开年来呈­现加速之势视觉中国图
国资“入主”上市公司,自2020年开年来呈­现加速之势视觉中国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