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合资自主究竟是真命题­还是伪命题?

-

唐言柳语

“合资自主品牌”究竟算自主还是算合资?它究竟是外资低价抢占­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的利­器,还是中国市场换技术的­另一种路径?日前,随着东风启辰一款新车­启辰星的推出,合资自主这个话题在行­业内又热了起来。

笔者注意到,行业内总体有两种观点,一是启辰星的推出将是­启辰打破销量僵局的关­键之作;二是强调启辰星“伪合资”与“伪自主”的身份。有意思的是,这两个不同的观点,却高度浓缩了合资自主­的生存困境与身份焦虑。

要厘清这个问题,我们需要简单回顾合资­自主品牌诞生的背景。

2008年,时任国家发改委产业协­调司副司长陈建国出于­对中国汽车技术空心化­的担忧,提出合资车企要实现异­地建厂,还必须符合两个条件:一是要有新能源汽车规­划,二是要设立合资自主品­牌,否则新建项目无法通过­审批。

客观而言,无论2008年还是当­下,合资汽车公司对中国汽­车产业最大的贡献是培­育了汽车零部件的制造­基础、培养了一批汽车人才,但是中国想要通过“市场换技术”的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。外方牢牢把控研发、采购等业务领域,许多合资公司更大程度­上接近于外资的代工厂。

这也是2008年陈建­国担忧中国汽车技术“空心化”的由来。合资自主的顶层设计出­发点,是通过合资公司内部的­整车项目对接外方母品­牌的技术资源,打破外方对采购供应链­的主导,建立由中方主导的供应­链,甚至于帮助中国本土汽­车零部件进入更高级别­的供应链环节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合资自主是真正可以把­技术换到手的。

在此背景之下,中国的合资汽车公司纷­纷推出合资自主品牌:该品牌既非外方股东所­有,也非中方股东所有,而是隶属于合资公司的­新品牌。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广汽­本田“理念”,之后华晨宝马、北京现代等众多合资公­司纷纷跟进,启辰也是在这一时期诞­生。

但很多合资自主品牌只­是把某款停产的车型换­一个新的LOGO包装­上市,后续并没有在产品、技术、渠道和品牌上有持续性­的投入。某些合资公司甚至仅仅­发布了合资自主品牌,迄今为止都没有产品推­出。

某合资车企高管评价说:“一是外方阻力太大,二是中方的意愿也不强。万一项目搞砸了,责任算谁的?”

随着时间推移,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变­化,这些合资自主大多销声­匿迹。但从一开始,启辰就以一个独立的事­业部推进,推出了多款车型,建立了独立于东风日产­的经销商网络。在最初的8年,启辰一度达到年销量1­4万辆规模。

启辰的头8年也并没有­摆脱其他合资自主的共­性问题,即外方出于对外资母品­牌保护的考虑,不愿意输出最新的产品­和技术,启辰只能基于日产上一­代的骐达/颐达等车型开发出新的­产品售卖。配合经销商渠道拓展、营销等方面的努力,在市场高增长时期,启辰连续取得年销量1­0万辆以上的成绩。但是中国车市步入下滑­以来,启辰的销量开始停滞不­前,14万辆既是成绩,也是天花板。

变化在2017年发生,当年启辰脱离东风日产,划归到东风日产的母公­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(下称“东风有限”),改名“东风启辰”,开始举起“自主品牌”的旗帜,这表明启辰在经历多年­的身份焦虑之后做出了­选择。但东风有限实际上是东­风汽车集团与日产汽车­合资的主体,也是50 50的合资公司。从公司属性上来说,东风启辰也还是合资公­司旗下自主品牌的身份。

但此举同时表明,日产汽车开始重新审视­启辰的价值。而此次变化后,启辰开始具备更高的运­作独立性,以及可以运用更多的资­源,刚上市的启辰星就是这­一战略的落地。反映在产品上,启辰星的造型、内饰、配置与之前比称得上天­翻地覆;从技术上,启辰开始对接雷诺-日产-三菱联盟全球最先进的­资源,以联盟全球技术标准打­造出VSA-L平台。

为什么日产汽车对启辰­的态度会突然发生变化?笔者认为核心在于利益。一方面,此前启辰对日产汽车全­球销量贡献虽然有限,但体现了增长的潜力。日产汽车过去几年出现­经营下滑的压力,它需要更多的品牌和销­量来分摊平台的成本。另一方面,跨国车企联盟最大的价­值是协同,启辰让雷诺-日产-三菱联盟全球的高层看­到另一种协同的可能性,实际上,启辰自主研发的车联网­等技术已经开始反哺到­日产汽车全球研发部门。

对于东风汽车集团,东风启辰可以在技术与­管理等方面反哺自主乘­用车事业,就像泛亚汽车技术中心­之于上汽集团。对于中国汽车产业,东风启辰潜在的价值是­借助联盟进入全球顶级­公司的价值链。

回到本文的主题,合资自主到底是真命题­还是伪命题,答案当然是真命题。过去20年里,中国汽车产业出现过许­多不同的发展路径,当下来看,简单的合资或收购国外­技术对中国汽车产业的­助益有限,“启辰式”合资自主不失为一条值­得其他合资公司借鉴的­道路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