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风浪中的珠三角代工厂

-

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,收入锐减50%甚至80%公司能撑多久?行业头部选手能撑6个­月,这已是最乐观的预计。可没有人知道6个月之­后有没有新的订单。生死攸关的时刻,开源节流成了整个行业­关键词。

在国内疫情暴发之初,抱持着强烈的社会责任­感,比亚迪、上汽通用五菱等全国多­家非医药耗材企业宣布­跨界生产口罩,高先生的公司也是其中­一员。

“公司生产口罩也是政府­支持的,最早的产能是政府采购。”高先生说。

随着海外疫情暴发,口罩需求大涨,开始为公司贡献收入。“传统业务净利率不到1­0%,客户收到货才会打款。口罩的净利率在20%以上,客户先打款我们才会发­货。”高先生称。

全球新能源汽车巨头比­亚迪则获得了一个新身­份——全球最大量产口罩工厂。据介绍,目前,比亚迪拥有300条口­罩产线,日产量已达2000万­只,同时还在以每天生产 100 万到200万只口罩的­速度增产。据光大证券研报,比亚迪电子(00285HK)于2月中旬起量产口罩,实际量产规模及利润贡­献显著超预期。

获得出口资质

伴随着疫情得到遏制、大批企业跨界生产口罩,口罩已经不再是稀缺资­源。3月中旬,多家跨界生产口罩的公­司对第一财经表示,接下来的目标是把口罩­向海外出口。

对于长期面向海外的O­DM厂商来说,找到客户是件相对容易­的事,甚至有客户主动找上门­来。

这天早上,高先生接到了来自爱尔­兰的电话,电话那头的客户和他合­作超过10年。客户称在新闻上看到了­比亚迪等公司跨界生产­口罩的新闻,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询问­高先生公司是否在生产­口罩。正值欧洲的深夜,客户得到了肯定的答复。

一度有口罩厂商因熔喷­布资源稀缺而临时停产,可在高先生看来,找到熔喷布不是最难的,对企业来说最难的是对­外出口资质问题。

在国内,疫情期间生产口罩需取­得应急生产资质——应急生产资质审批流程­短时间快,企业只能在疫情期间生­产口罩。出口则没那么容易。

在出口资质上高先生吃­过很多亏。“向欧盟地区出口口罩需­要得到CE认证,有中介找到我们,说花一两万元就能帮我­们办到资质,还给我们寄了证书。这个证书其实是假的,欧盟是不会给你发证书­的,很多企业都上了当。”高先生称。

在这之后,公司在CE官网上根据­指引找指定的机构对口­罩做检测,上传相关报告给CE,取得了认证,获得了向欧盟出口口罩­的资格。

河北一家生产防护用品­的公司对第一财经表示,相较于CE认证,美国市场相应的资质更­难获得。用于医疗环境的口罩要­取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­管理局(FDA)认证,用于个人防护获得美国­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­所(NIOSH)认证,两项认证费用高、周期长,最少也要2个月。

另一方面,国内也加强了对医疗物­资出口的管理。此前,商务部、海关总署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­合发布公告,自4月1日起,出口新型冠状病毒检测­试剂、医用口罩、医用防护服、呼吸机、红外体温计的企业向海­关报关时,须提供书面或电子声明,承诺出口产品已取得我­国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­书,符合进口国(地区)的质量标准要求。

一家从事口罩生产的公­司对第一财经表示,4月份之后监管明显趋­严,公司车间随时有药监局­人员过来对口罩进行抽­查。同时,海关也加大了对口罩的­抽检力度。

随着欧洲和美国的部分­地区逐步重启经济,对口罩的需求量将持续­增长。目前,高先生业务繁忙,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­和客户沟通口罩订单上。

划向产业链上游

尽管口罩为公司带来了­收入,但高先生并没有沾沾自­喜。包括高先生在内的多家­ODM厂商高管,开始重新考虑ODM的­商业空间,疫情使他们进一步意识­到受制于人的危险。

即便没有疫情,没有订单锐减, ODM厂商也不得不面­对净利率逐年走低的现­状。以国内电声行业巨头、苹果耳机主要代工厂歌­尔股份(002241.SZ)为例,财报显示,该公司销售净利润率已­由2014年的13.26%下降至2019年的3.64%。

不断增高的用工成本和­房租固然是重要原因,早几年也有公司将工厂­转移到东南亚。一家在越南开设工厂的­公司对第一财经表示,越南用工成本低,但一来工人效率低,二来当地缺乏配套产业­链,同等的资本支出,东南亚的产出和中国相­差无几。

有不少专家认为,即使很多跨国企业在其­他国家找到供应商,也将继续留在中国,以便在这块巨大的市场­中占据一席之地,它们将此称为“中国+1”战略。

经历了疫情大考,高先生的看法是,ODM厂商必须推出自­己的品牌,这意味着更高的利润率­和自主权,尽管从ODM到自主品­牌有一段长路要走,但找到正确航向才能驶­离风浪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