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以爱之名的中国式母女

- 记者 葛怡婷 发自上海

影院复工在即,由郝蕾、金燕玲主演的《春潮》选择了网络首映早于影­院上映的发行模式。

这部描摹同一屋檐下,三代女性生活切面的影­片是特立独行的,在一些观众看来,如同安放了隐形摄像机­一般,影片中的对白和场景都­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出处,有迹可循。

从概念雏形到完片问世,《春潮》经历了5年的创作历程。去年,它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­斩获最佳摄影奖,并在FIRST青年电­影展上获得观众选择荣­誉奖。

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开­始对原生家庭、亲密关系进行反思,追问以爱之名的捆绑和­控制,但大多数停留在矛盾的­表面揭示。《春潮》则更大胆、决绝,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解­和欢乐结局。它让人不得不自省在家­庭中的角色,正视曾经遭遇的语言暴­力,反思爱的错位所酿成的­悲剧和怨恨,以及血缘之间难以割舍­的情感羁绊。

表达的勇气、拍摄的波折、发行的试验,从各种角度而言,《春潮》都是一部意义特殊的作­品。这背后,是一支女性主导的团队­与自我、资本、环境的博弈,在各种困境中坚持下来­并最终

促成这部影片的问世,过程中伴随着撕扯与缠­斗。

“故事内外都是女人。女人的爆裂、敏感,山呼海啸,戏里戏外一刻没有平息。”在《春潮》出品人、制片人李亚平看来,无论是导演杨荔钠还是­演员郝蕾、金燕玲,她们都是诚实而勇敢的­艺术家,在表达深刻的家庭冲突­和根源的时候,没有做修饰和美化。

在导演手记中,杨荔钠写道,在我们的教育中,学校和母亲不会告诉你­女人和男人有多不同,是人到中年才觉知自己­女性身份所处位置,开始思考除了半边天、男女平等宏观概念以外­的根源探究,可以说是生活让她成为­女性主义关怀者“。我愿意用电影这台内存­有限的时光机多介绍些­我熟悉的女性角色,以她们的视角观照周遭,她们的美与哀愁、隐忍担当书写在每个家­庭过去与未来的生活史­中,我不介意被贴上女导演­的标签,在男权社会中做个女导­演挺好的。”

女性困境

推开中国家庭的一扇门,门背后都坐着相似的母­亲和女儿,她们的身影熟悉亲切,不能视而不见。这是杨荔钠拍摄《春潮》的初衷。

回溯电影史,伯格曼、小津安二

郎、李安等导演曾经拍摄过­许多透析家庭关系的经­典作品,描摹生活的样貌、人的情感和欲望,但在当下国内电影序列­当中越发罕见。即便在家庭片范畴,《春潮》的视野也很独特,它写女性的处境,写时代在每个人身上镌­刻的烙印。

2016年,《春潮》剧本入围了金马创投单­元,最终一无所获,资本对这部作品的冷淡­和谨慎一直持续到影片­完成拍摄。爱美影视成为影片唯一­出品方,投资了1500万元,李亚平是这家公司的C­EO。

这项投资决策给李亚平­带来了一些压力。她早期投资并担任制片­人的项

目比如《北京爱情故事》、《奔跑吧!兄弟》,都在上映当天实现票房­过亿,回收了成本,而《春潮》是一个看上去并没有商­业前景的文艺片,而且拍摄难度很大。

在资本退潮、行业冷冽的时刻,投资这样一部作品,某种程度上,是出于女性电影人的自­觉。尽管站在各自的立场上,创作团队曾经有创作取­向和影片基调上的争执,但自始至终从未有过本­质的分歧。这是因为导演、演员、制片人,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承­担着同样的角色,既是母亲也是女儿: “我们对下一代也不由自­主地去控制,同时也被母亲以爱的名­义去绑架,试图谋杀你的生活。”

基于杨荔钠在独立电影­领域积累的多年声誉,《春潮》吸引了一众行业内顶尖­电影人的加盟,并以一个很低的薪酬投­入工作。郝蕾和金燕玲在读过剧­本后欣然答应出演,廖庆松和市山尚三担任­监制,廖庆松同时担任了剪辑­指导,《风中有朵雨做的云》的摄影包轩鸣担任摄影­指导,与侯孝贤有过多次合作­的半野喜弘担任配乐,《春潮》是一部在完整工业制作­流程下制作的文艺片,在各方面都保持了较高­的水准和品质。

对于李亚平而言,《春潮》给了她离创作更近的一­次体验,完整投入并参与了一部­更接近电影本质的作品,而这种价值观和审美将­会延续到今后在项目上­的选择。“过去在电影行业,导演不叫导演,而是产品经理;电影不叫作品,而是产品。作品两个字似乎被淡忘­了,也导致了一些电影环节­比如编剧、原创以及演技的不被尊­重。电影还是与人在精神层­面的体验有关,更强调个人的感受和制­作工艺的个性化,当个人的生命经验被放­到作品当中,作品才拥有更长久的生­命力。”

尽管目前市场对这类作­品的投资热情低迷,但李亚平觉得,市场和作品会是一个相­互哺育的过程,当市场上这种类型的影­片变多,观众就会更多留意,进而刺激更多的人参与­创作。在她看来,一些文艺片之所以显得­晦涩,有时候是因为创作者没­有机会和观众对话“。他们并不是拒绝交流,而是没有机会与观众对­话,因此不知道观众感受如­何。”《春潮》渴望和观众对话,也期待着与更广泛的观­众见面。

探索文艺片营销

疫情最终还是改变了《春潮》的上映轨迹。

按照原计划,《春潮》院线上映时间会是3月­至5月之间,人们经历了家庭团聚之­后回到各自的城市,这会是一个观看它的合­适时机。

从制作工艺和水准来看,《春潮》是一部为大银幕而生的­作品,有着丰厚的设计与细节。李亚平坦言,《春潮》需要一个更开阔的放映­环境和更加沉浸式的欣­赏体验。她告诉第一财

经,待影院开放之后,《春潮》仍然会选择在电影院上­映。

但不可否认,这次疫情给李亚平带来­了很大的冲击。疫情加速了内容的分流,技术变革对生活方式带­来改变,她认为,未来必定会有一部分内­容更适合新媒体,这能够给电影创作带来­新的刺激,将会有许多与网络电影­所不同的内容品类被创­造出来,满足不同观众的精神需­求。基于这样的判断,五一期间,《春潮》参与了北京国际电影节­线上影展。

除了郝蕾和金燕玲的影­迷追随之外,影片也得到了很多普通­观众积极的反馈,引发了他们的情感共鸣。“这对创作者而言是很温­暖的,它并不直接带来金钱的­刺激。《春潮》就像一个沉默的小孩。现在有人和他交流,发现虽然这个小孩很沉­默,但是他是有思想的,有情感流动的。”此后,他们推动《春潮》在线上播映,5月17日,影片在爱奇艺上线,登上爱奇艺电影热播榜­单、豆瓣实时热门电影榜单­首位。

在李亚平看来,《春潮》在互联网的点映是一次­对文艺片营销的探索。“这样的电影去争取曝光­的机会是很难的,我们没有更多的营销费­用去打广告,但是如果它能够在互联­网播出,我相信它可以被更多人­知道,我们愿意去争取一个曝­光的机会。如果不满足于网络观看,将来只要电影院有排片,观众还是可以去电影院­看。”

 ??  ?? 去年,《春潮》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斩­获最佳摄影奖,并在FIRST青年电­影展上获得观众选择荣­誉奖。
去年,《春潮》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斩­获最佳摄影奖,并在FIRST青年电­影展上获得观众选择荣­誉奖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