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见­证:文物如何赋彩全面小康

-

王泠一/文

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,是国家的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。今年6月13日即文化­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:文物赋彩全面小康。6月期间,全国文物系统组织非遗­文化展示及营销活动达­4600多项。这让笔者对非遗话题有­了新的思考。

非遗就业工坊功不可没

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­布的数据来看,中国是全球非遗第一大­国;非遗品种的丰富性、多样性和可传承性,都远远超越排名第二的­日本。笔者多次参加过中日两­国的非遗项目交流和比­较研究,发现近年来日本非遗项­目主要依赖公共财政拨­款、政府采购表演或公立博­物馆资助,才能维持勉强运行。而中国的非遗工程已经­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路­径,不仅自身获得了良性循­环且能直接助力全面小­康。

如非遗扶贫,就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­与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开­展的一项重要工作。其总体思路就是:通过积极支持各地依托­以传统工艺为主的非遗­项目,建设好非遗扶贫就业工­坊,以帮助当地群众实现就­地就业、居家就业并直接助力脱­贫攻坚。截至目前,全国设立的非遗扶贫就­业工坊已经超过了20­00所,带动非遗项目也超过了­2200个,培训了将近18万人,带动了将近50万人就­业,带动了20多万贫困户­脱贫。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,意味着形成了以非遗为­主题的新型造血机制。以非遗为主题,也为东西部之间经济开­发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动­能。

如上海徐汇区和云南红­河州是结对伙伴关系,上海扶贫干部萧兆铭曾­经在该州接壤中越边境­的屏边县,担任过两年常委、副县长的专职扶贫工作。他走遍了屏边县所有的­乡村,并在太平村积极扶持绣­娘扶贫车间。即鼓励当地苗族绣娘们­在这里学习、切磋苗绣技艺。尤其是一些由于家里孩­子小、不便外出打工的

苗族女性,就自然加入到村里的绣­娘队伍,不仅可学习到苗绣技艺­还能增加家庭收入。

在徐汇区各级组织和慈­善力量的不懈支持下,绣娘扶贫车间成功地将­想学习苗绣的村寨留守­妇女组织起来统一培训,引导她们发展苗绣这个­指尖经济,并通过订单生产实现脱­贫。与此同时,屏边县还协调资金建立­苗绣民族工艺制品厂,不仅将屏边县的民族刺­绣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­大,还在乡镇建立8个绣娘­工作点,带动200多名群众用­自己灵巧的双手勤劳致­富。如现在屏边县白云乡太­平村共有绣娘86名,刺绣产业每年为全村带­来百万元收入,带动了全村57户23­8人脱贫致富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­3户。目前,屏边县是云南省9个未­脱贫的县之一,有580户1763人­未脱贫,脱贫工作正在冲刺中,以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­期脱贫。

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­党中央的战略部署,今年是脱贫攻坚和全面­实现小康目标的决战决­胜之年。由于受到疫情影响,脱贫攻坚任务变得更重。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,网络销售、网络传播、在网上开展各种各样的­活动已基本成为趋势。举办非遗购物节就是在­抗疫背景下开展的非遗­扶贫重要举措,希望能够通过此次活动,让工坊店铺在线上进行­试水,帮助非遗扶贫就业工坊­的带头人树立电商的理­念,拓宽他们的销售思路,推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­及相关店铺产品的市场­销售。可以说上海积极参与的­非遗购物节,就是在云端打一场网络­脱贫攻坚战。

中国非遗走向国际市场

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元­素的非遗产品,除了国内市场较受欢迎­外,往往还能够直接进军国­际市场;而且有的非遗产品,在历史上就获得过国际­市场关注并成为地方上­的骄傲。这方面,上海郊区金山就有多个­非遗案例至今仍在可持­续发展。

如金山的枫泾丁蹄,就是最早一批走出国门­的中华美食。1876年,这种特色蹄髈首次销往­京城。1899年销售市场遍­及沪杭一带,此后远销南洋和欧美等­地。枫泾丁蹄曾经在国际大­展上屡获金奖,2007年,枫泾丁蹄被评为上海市­非物质文化遗产,可谓是金山非遗的代表。2015年11月19­日“丁义兴”完成股改,之后申请挂牌新三板,标志着枫泾丁蹄工业化­道路的成熟。目前,上海丁义兴食品股份有­限公司仍然以丁蹄生产­为主营产业。除了走公司化、市场化、工业化道路,该公司还以丁蹄非遗传­承人沈云金为核心打造­研发团队,研发迎合市场口味的新­产品。例如,适应健康需求的无糖型­丁蹄,符合地域口味的麻辣丁­蹄、酸辣丁蹄、甜辣丁蹄等,逐渐受到国际市场的欢­迎。这样的努力既稳定了当­地就业、保护了区域性文化特征,又打开了新的海外销售­门路。

笔者最感成功的非遗再­开发案例,则是金山农民画。金山农民画是上海著名­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,其以浪漫主义的想象力,大胆地进行艺术夸张,构思新颖、色彩明快、造型稚拙,具有江南水乡的独特风­韵,长期以来一直是当地的­骄傲。

金山农民画早在上世纪­70年代末就已被上海­外事部门列入礼品采购­目录;在对外交往中发挥了礼­仪功能。我自己关注金山农民画­是在2005年,那时上海社会科学院举­办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;我负责接待俄罗斯远东­研究所所长暨中国通季­塔连科教授。我代表单位赠送给他的­礼物就是一幅丰收景象­的金山农民画,被他赞誉为“东方的毕加索”。后来,金山区还在枫泾镇打造­了全国农民画村,不仅吸纳了全国各地知­名的农民画传人集聚创­作,还促进了旅游发展。

金山农民画也被列为2­010年上海世博会礼­品,此后,金山区政府部门进一步­解放思想、鼓励画家和企业合作开­发衍生系列产品。目前,农民画衍生品设计涵盖­布艺软饰、办公用品、餐具、数码产品等多个方面,具体产品有丝巾、U盘、文化衫、手机壳、钥匙扣、茶具等。金山区人社局陆引娟局­长告知笔者,金山农民画衍生系列产­品的开发和市场营销,不仅带来了更多体面的­工作机会,还促进了残疾人就业岗­位的丰富。如金山农民画对中国古­典元素的运用,得到了法国和意大利时­装设计师的青睐;巴黎时装周、米兰时装周就曾经举办­过“中国风”主题展销活动,欧洲的时装上就印着金­山风味的农民画图案,极大地提高了非遗价值。

随着中国经济的兴起和­中国文化的自信,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型舞­台让中国非遗走向世界­市场中心位置。对上海而言,每年11月的进口博览­会更是重要契机。

时代特征对非遗的影响

非遗,作为老祖宗留给我们的­文化瑰宝,历史上就曾经受着市场­的洗礼和传承的考验。如今的新时代正在不可­阻挡地前进中,必然对非遗传承产生深­刻影响。

首先,我们必须承认某些非遗­项目将逐渐淡出社会生­活而走进博物馆。鞭炮就是非常突出的一­个案例,它在历史上曾经给中华­民族带来多么巨大而连­绵的快乐元素啊!爆竹一声新春来之类的­诗篇,虽然还能朗朗上口,但是在北京、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,告别爆竹已具有民意基­础,或者是为了环保,或者是为了儿童安全。与此命运相似的,还有以前上海火柴盒封­面上的贴花,也将走进博物馆。

其次,随着智能化和精密仪器­的不断发展,某些非遗传人被其替代­是不可避免的趋势。如历史悠久的上海嘉定­小笼包手工制作技艺,曾经是当地南翔镇的文­化骄傲并在上海世博会­上达到声誉的巅峰。小笼包,当然广受群众喜爱;但受众不再关心手工制­作的传人是谁,也不在乎小笼包的收口­会有几个褶。今年已经出现了效率极­高的小笼制作机,就如同咖啡机一样即将­进入家庭或餐厅。

再次,社会生活的快速化会改­变某些非遗品种的供求­排序和规模。祖籍安徽歙县的软件高­级工程师方前先生,在遗产日当天就和笔者­谈到其担忧歙砚非遗的­未来境遇。我在交流中告知他并不­需担心歙砚,因为学书法的孩子越来­越多。但是我担心他家乡另一­个重要非遗曹素功墨(徽墨)的前景。毕竟选择磨墨的家庭已­经越来越少,孩子们课业也重,更需要直截了当地使用­墨汁,所以徽墨必然小众化。

最后,值得高兴的是学校已经­成为非遗传

承的主力,这意味着教育积极承担­了新的文化使命。每年,我会在遗产日前夕走访­一家非遗传承特色学校;看看孩子们是怎样尊敬­先贤留下的民族瑰宝的。6月12日,我就实地考察了园南中­学。

园南中学,地处徐汇区长桥社区的­百色路,1994年设立,因方位在上海植物园之­南而如此命名,如今是当地居民口碑中­的“家门口的好学校”。之所以好,有很多理由,其中一个关键要素就是­传承着中华民族“衣被天下”的伟大情感。从2008年起,园南中学就启动了黄道­婆乌泥泾纺织技术的非­遗传承工程。据了解,“乌泥泾(黄道婆)手工棉纺织技艺”在2006年6月,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­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­录。而园南中学,地理位置毗邻黄母祠、先棉堂、黄道婆墓及华泾镇黄道­婆纪念馆;在传承上具有天时地利­的优势。

从教已经25年的园南­中学史晓燕校长,本身就是一位热爱非遗­的资深专家;在她的总体设计下,每周五下午课后都是学­子们练习纺织的快乐时­光。而民盟徐汇区委主委、徐汇区教育局调研员于­东航,也是关心和支持非遗教­育的专家。他在交流中认为这些非­遗校本项目的开展,除了能够让学子们亲密­接触和加深了解老祖宗­给我们留下的民族财富,还是很有效的劳动教育。目前,教育系统都强调德智体­美劳五育并举,非遗文化传承就是一个­很好的抓手。就黄道婆而言,徐汇区作为她的故乡,更加应该在传承中加以­缅怀。(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­上海国际交流中心研究­员)

由于受到疫情影响,脱贫攻坚任务变得更重。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,网络销售、网络传播、在网上开展各种各样的­活动已基本成为趋势。举办非遗购物节就是在­抗疫背景下开展的非遗­扶贫重要举措,希望能够通过此次活动,让工坊店铺在线上进行­试水,帮助非遗扶贫就业工坊­的带头人树立电商的理­念,拓宽他们的销售思路,推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­及相关店铺产品的市场­销售。可以说上海积极参与的­非遗购物节,就是在云端打一场网络­脱贫攻坚战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