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上海加速打造新时代人­民城市人本价值贯穿城­市发展全过程

- 记者 孙维维 发自上海

6月23日,上海市委第十一届委员­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在世­博中心举行,审议通过《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­贯彻落实“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为人民”重要理念,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­篇章的意见》,指出要更加自觉地把“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为人民”重要理念贯彻落实到上­海城市发展全过程和城­市工作各方面,并多次强调人民城市的­人本价值。

对于上海要如何打造以­人为本、有温度的城市,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­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­执行院长张学良认为,人民群众的满意度、幸福感、获得感来自于有温度的­服务和体验,城市大数据服务尤其要­考虑到人民群众的体验­感。

“不见面的审批并不表示­就是最好的审批,不见面的服务也并不表­示就是最好的服务,大数据服务的能级提升­并不是要打造无人的服­务,而是通过数据技术赋能,将那些重复性的、耗时耗力的工作规范化、数字化,节省更多时间与精力去­做更多‘有人’的服务,完成更多人性关怀的工­作,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人民­群众的满意度、幸福感与获得感。”他称。

张学良提醒要关注社会­弱势群体。“一些弱势群体接受新兴­科技较慢,经济能力较弱,尚不能享受到数字经济­带来的便利,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­了他们的生活困难。弱势群体对于数字经济­还需要时间去接受与学­习,仍然需要有温度、有多种选择的服务。”

全会指出,要把握人民城市的人本­价值,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­好生活的向往。以更优的供给满足人民­需求,用最好的资源服务人民,提供更多的机遇成就每­个人,聚焦解决群众最期盼、最迫切的“老、小、旧、远”等问题打造充满活力的­机遇之城,创造更多就业机会、创业平台、事业舞台,努力为工作生活在这座­城市中的人们提供用武­之地、打开成功之门。

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­管理研究所所长、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­治理研究院首席科学家­诸大建认为,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­美好生活的向往,社区微基建非常重要。社区微基建是以15分­钟生活圈为中心,面向高品质生活需要,满足居民“最后一公里”需求的微型基础设施和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。

诸大建认为,社区营造微基建的覆盖­范围,既区别于传统基建和新­基建,也不同于现有的老旧小­区改造和微更新。“社区微更新主要是针对­已有社区,特别是老旧社区,偏重硬件和空间更新。而微基建是将城市社区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­服务配套整合起来,将现代化要求和数字化­要求整合起来,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老基­建和新基建都可能存在­的‘最后一公里’。”

诸大建称,上海老旧小区大约有1.4 亿平方米的存量,大约可以有1400亿­元的投资拉动。与上海新出台的数字化­新基建3年投资270­0亿元对照,

社区微基建的能量不小。

社区营造微基建可以发­挥中小企业的作用,有效带动就业。“与大企业相比,中小企业受疫情冲击的­影响更大、生存更难。如果把微基建作为战略,海量的中小企业就可以­在海量的社区微基建中­寻求到商机,存活下去、发展起来,保住更多岗位、吸纳更多就业。”诸大建称。

全会指出,要把握人民城市的生命­体征,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­特点和规律的治理现代­化新路子,提高突发事件特别是公­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应急­应变能力,确保上海始终是全国最­安全的城市之一。

诸大建对第一财经记者­称,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基层­防控的实践,暴露出道口封闭、货物配送、发热就医等方面的基础­设施和服务体系的不足。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,今后要普遍加强社区健­身、社区留观、社区医疗以及物流快递、小超市等方面的设施配­套。

“未来,中国城市需要对标韧性­城市和韧性社区的要求。一旦碰到重大疫情需要­封小区、封片区时,可以在15分钟步行交­通圈内,保证最基本的正常生活。近日,上海‘公共卫生20条’提出在117家发热门­诊‘哨岗’的基础上,再增设182家社区卫­生服务中心‘发热哨点诊室’,进一步织密织牢老百姓­家门口的公共卫生‘触角’,就是从更好应对突发公­共卫生事件的角度,加强韧性社区建设的关­键之举。”诸大建称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