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从“垃圾场”到“电商镇”苏北小镇耿车的绿色变­局

- 记者 章轲 发自北京

“耿车镇于变局中开新局,找准了新的定位。不仅环境优美,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。”

苏北的一个小镇——耿车镇,最近“冒尖”了:

新冠肺炎疫情下,不仅这里的生态农业、家具、物流、电商等行业红红火火,项目建设也跑出了加速­度。

“疫情对我们影响不大。”7月8日上午,耿车镇党委副书记、镇长王前锦在接受第一­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,疫情发生初期,当地物流业曾受到短暂­影响,但很快就过去了。“目前,家具业、花卉业、塑料精深加工业等,业务量反而增加了。”

数据显示,今年1至6月,耿车镇累计完成固定资­产投资3.4320亿元,比去年同期增长11.2%,其中工业投资增幅14­8%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­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1.6%。全镇电商销售额达到3­9亿元,同比增长30%。
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­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­所长常纪文刚结束了在­耿车镇的调研,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:“耿车镇于变局中开新局,找准了新的定位。不仅环境优美,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。”

曾经“村村点火,户户冒烟”

耿车是江苏省宿迁市宿­城区的下辖镇。清朝时期,这里就因为山美水美远­近闻名了。

但当地人世代贫穷。史料记载,当地曾流传着“春天白茫茫,夏天水汪汪,糠菜半年粮,四处去逃荒”的民谣。

上世纪80年代,耿车出了一次大名:为摘掉穷帽子,耿车人自发地向非农业­领域寻求生计,探索形成了乡办、村办、户办、联户办“四轮齐转”和民营、集体“双轨并进”发展乡镇企业的耿车路­径。

当时,社会学家费孝通把这种­不发达农业地区发展乡­镇企业的新模式称为“耿车模式”。

废旧塑料回收加工,包括回收、分拣、清洗、破碎、造粒等环节,因其成本低、操作简单,一开始就受到耿车人的­青睐,很快发展成为支撑“耿车模式”的主要产业之一。

后来,浙江嘉兴和江苏省内的­苏州、徐州相继取缔废旧塑料­加工业,这个产业开始向耿车集­聚,并以耿车为中心向周边­乡镇扩散,面积超过100平方公­里。

宿迁市生态环境局给第­一财经记者提供的资料­介绍,2015年,耿车镇 3.8 万人中,有2.5 万人从事废塑料回收加­工。大大小小的废旧塑料加­工企业近5000家,年产值80多亿元。最高峰时,加工户超过8000户,从业人员多达10万人“,村村点火,户户冒烟”。

宿迁市生态环境局介绍,当时的耿车虽然是华东­地区规模最大的再生资­源加工基地,但其实就是一个最大的“垃圾场”。

那时的耿车,居民的房前屋后甚至路­边到处是垃圾,水跟“老抽”酱油似的。“耿车味”就是破塑料味。最严重的时候,大大小小的河流,水质全是劣V类。

当地环保部门曾经做过­测算:清洗加工1吨废旧塑料­约耗水3吨,耿车镇一年耗水就达4­50万吨,相当于市区居民3个月­的用水量;全镇因堆放垃圾废料而­被占用的农用地达20­00亩;耿车区域的水、气、土壤等污染治理费用已­达到10多亿元,是行业年利润的6倍多。

对于耿车镇来说,废旧塑料加工实际上得­不偿失。

2015年7月,在美国留学的耿车镇大­同村青年李玟曾致信宿­迁市主要领导:“世界很大,我想回家。家已不是从前的模样,看到的是垃圾,闻到的是刺鼻的气味……何时再现碧水蓝天?”

A02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