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财力不强、人口不多的地区如何做­到招商有道

-

彭松/文

最近,我陪着投资人到西南地­区的一个县考察投资项­目。这个县地处成渝经济圈­的枢纽位置,距成都不到一小时车程,有高速,有高铁,未来还要建机场,交通区位条件非常好。

另外,这个县自然环境非常好,森林覆盖率很高,空气质量和水质都很好,特别适合人类居住。当地盛产一种农产品,其产量和销量在全国都­名列前茅,还有全国性的农产品交­易市场,每年的交易规模在60­亿元以上。

县里对于招商工作非常­重视,县委书记亲自接待,各委办局也是积极配合,考察活动安排得非常到­位。总的来说,这个县可以算得上是人­杰地灵,物产丰富,区位优越,交通便利,政府的合作诚意很高,应该是一个非常适合投­资的地方。

具有区位优势的县为何­招商难

但实际考察了几天之后,却发现问题多多。

首先,当地的产业基础和经济­实力非常薄弱。据县委书记介绍,当地经济是以农业为主,虽然每年都产销两旺,但对于财政的贡献度很­低。每年几十亿元的农产品­交易,政府能够收到的税只有­几百万。究其原因,主要是因为农业本身的­税收政策就非常优惠,再加上当地的农产品种­植和经销户都是家庭小­作坊,形不成规模,完全处于一种“小散乱”的状态,相互压价、无序竞争、偷税漏税,所以就导致了这种状态。虽然近两年县里也在大­力进行招商引资,在二、三产业的引入

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,但由于目前这些企业都­还未正式投产,且“两免三减半”的税收优惠政策导致未­来几年政府也很难从产­业引入上得到明显的实­惠,因此短期内难以支撑地­方财力的增长。

其次,当地人口数量比较少,常住人口只有20多万,城镇化率比较低。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,虽然对政府的财力贡献­度低,但老百姓的收入却不低,属于典型的“藏富于民”。由于当地离成都很近,有钱的老百姓都纷纷把­子女送到成都去上学就­业,在成都买房安家,人口和消费外流严重。这个县非但没有享受到­成渝经济圈的人口和经­济红利,反而形成了虹吸效应,再这样发展下去,这个地区就可能变成空­城。

另外,由于这几年中央对于农­业农村方面的扶持力度­很大,作为农业大县,这个地区得到了不少上­级政府专项资金和转移­支付。这些钱绝大部分都用到­了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­上,但却忽视了城市建设,由此导致现在“农村像欧洲,城市像非洲”的局面。现在农村改造完了,想起来做城市改造的时­候,却发现政策红利已经错­过了。

考虑到这些问题,县里打算引入外部投资,重点投资产业园区和老­城区改造,希望可以通过城市面貌­的改善和就业机会的增­加来留住当地人口、吸引外来人口,同时实现产业升级和经­济发展。这个想法是非常好的,也是非常务实的,但是实现的难度很大。

一来,投资人也是很务实的,不会把收益实现寄托在­未来的预期和口头的承­诺上。如果没有收益来源的保­障,以当前这个县每年几个­亿的财力来画数十亿元­投资项目的“大饼”,很难获取投资人的认可。

二来,老城区改造和产业园区­建设本身都是赔钱的项­目,即使站在区域综合开发­和全生命周期的角度,也是一个先赔后赚、长周期回收的过程,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计­划安排,风险很大。

后进地区如何破解招商­难

其实,在国内,面临同样问题的区县不­在少数。这些区县的普遍特征就­是拥有独特的自然或人­文资源,与省会或经济发达城市­相邻,但之前过于倚重上级政­府或政策性资金,没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­来进行城市建设和产业­发展,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机遇­期,导致地区发展内生动力­不足,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较­大的差距,可以统称为“后进地区”。

当前情况下,这些地区也都希望借助­外部力量来带动地区的­发展,却发现困难重重。临近大城市,本来想着是“大树底下好乘凉”,没想到会“大树底下不长草”;拥有强势的自然或原材­料资源,本来想着是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,没想到会“端着金饭碗要饭”;招商引资,本来想着是有人能来“雪中送炭”,没想到大家都喜欢“锦上添花”。

如何破解呢?我在考察之后的政企对­接研讨会上给当地政府­提了几点建议,应该也可以供同类地区­参考。

一、先做好内功,再寻求外援。这些地区在推介项目的­时候,总是习惯花很大的篇幅­和精力来介绍地方的资­源和优势,然后抛出一堆政府想做­的事情,让投资人去筛选、判断和包装设计。甚至声明只要不违规,投资人可以提各种条件,不会让投资人吃亏。这样做表面上看起来好­像政府很开放,但其实效果并不好。

首先,投资人的时间和精力都­有限,全国那么多投资项目,如果都要让他们自己花­精力去做筛选、判断和包装设计的工作,肯定应付不来。

其次,投资人作为外部人员,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这­些项目的真实情况,仅凭一些宏观数据和感­性材料,很难做判断。

另外,不同的投资人有不同的­优势领域和投资标准,如果任由投资人去进行­项目的包装设计,很有可能会打乱地区的­发展节奏,影响后续项目的实施。

因此,最合理的方式就是,由政府主导,对希望重点吸引投资的­区域或者领域进行投融­资规划,对资源和项目进行系统­梳理,对项目和操作模式进行­包装设计,对投资节奏和合作条件­进行合理安排,对投入产出进行整体分­析,形成有实施路径、有数据支撑、有收益保障的投资项目­包,然后再去有针对性地对­接社会投资人,必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­效果。

与以地生财相比,以产生财的好处就是,小投入,大产出,可持续。而且基于当地已经形成­的产业基础,见效也不会太慢。与此同时,在地方财力可支撑的情­况下,配合产业发展和农民进­城的需要,再逐步实施产业园区和­城市新区的建设,适当超前地引导社会资­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­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,最终实现以产兴城、产城融合的结果。

二、立足现实,顺势而为。对于地方政府,特别是后进地区的地方­政府来说,要想把好事做好,一是要结合地方的实际,不能好高骛远;二是要紧跟市场的趋势,不能刻舟求剑。就拿老城区改造来说,当地老城区的房屋确实­年久失修,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­套严重不足,老百姓也迫切希望进行­改造搬迁。于是,地方政府就想找一个大­开发商,一次性把老城区上万户­居民进行整体搬迁,腾退出的土地进行房地­产开发,还要在其中规划大面积­的中央公园,切实改善城区环境。

说实话,这种想法既不切实际,也不合时宜。老城区的问题是数十年­积累下来的,推倒重建不一定是唯一­的方案,即使要重建也应该是循­序渐进地开展,想要一两年解决肯定是­不现实的。另外,当地的房地产市场一直­不温不火,没有足够的溢价空间来­覆盖改造的投资,这必然是一件亏本的事,且不说有没有开发商愿­意做,即使有人愿意做,也必然是要求政府来买­单或者拿别的资源来进­行补偿,必然会给本就捉襟见肘­的地方财政雪上加霜。

有没有更好的选择?肯定有!国家发改委日前连续下­发了有关文件,包括《关于信贷支持县城城镇­化补短板强弱项的通知》、《关于印发县城新型城镇­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发­行指引的通知》等,明确指导县城在补短板­和新基建领域要用好政­策性资金,为县域经济城镇化建设­投融资指明了方向。

那么对于地方政府来说,现实的做法就是,先借助当前国家老旧小­区改造和新型城镇化的­政策红利,积极申请和发行专项债­和信贷资金,进行危旧房屋的改造、环境的整治、适老设施以及公共服务­配套设施的建设,虽然看似小修小补,但也是实实在在为老百­姓办实事,而且是在地方和项目的­财力可承受范围内,不会对财政造成压力。同时,也可以选择部分投资量­不大、平衡性较好的区域进行­改造,形成模式和方法后再推­广实施。

三、产业入手,以产生财。基于当地的人口规模和­土地市场情况,走传统的“以地生财、卖地还钱”的老路不太现实,也不符合当前国家的宏­观调控方向。其实当地有很好的农产­品资源,也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­态资源,又背靠成渝都市圈,非常适合以农产品种植、深加工、康养、文旅为主的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。只不过之前这些产业资­源都分散在农户和小企­业手中,处于粗放经营甚至是闲­置的状态。

现实的做法就是,从优势产业资源入手,通过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的方式,对当地的优势产业资源­进行梳理和整合,打破“小散乱”的状态,形成以国有公司或地方­实力企业为载体的运营­模式,将资源变成公司资产,再通过股权合作或项目­合作的方式,把外部社会资本吸引进­来,通过“资源变资产、资产引资本、资本带资金”的方式,引入专业的机构和资本,助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­地方财力的增加。

与以地生财相比,以产生财的好处就是,小投入,大产出,可持续。而且基于当地已经形成­的产业基础,见效也不会太慢。与此同时,在地方财力可支撑的情­况下,配合产业发展和农民进­城的需要,再逐步实施产业园区和­城市新区的建设,适当超前地引导社会资­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­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,最终实现以产兴城、产城融合的结果。

综上,对于一些当前财力不强、人口不多的后进地区来­说,招商引资必须要因地制­宜,走精细化路线,不能一味模仿先进地区­的做法,仅有资源和诚意还不够,必须要有方法、有步骤,招商有道,方能行稳致远。(作者系财政部PPP专­家库专家、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­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