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过多的灌输会淹没孩子­的天性让他们失去学习­的兴趣

-

父亲的重要性在于影响­孩子的品格

第一财经:高考改革之后,“得语文者得天下”的说法被普遍认可。在这个前提下,针对K12(小学至高中)的阅读+旅行类的书籍开始热销,你写《边走边看的中国史》的初衷是什么?在写作、阅读方式和视野上,有哪些不同?

薛舟:两个女儿都有听睡前故­事的习惯,给她们讲故事的时候,我特别需要一套参考书,可是很难找到心目中的­理想书籍。有的是专业作品,太高深了;有的是拼凑书籍,“某某编”,太浅显了;有的名为通史,其实是历史故事的堆积,体现不出历史的意义。想着想着,这个理想的历史书的形­象就在我心里不断酝酿,我觉得它首先要生动有­趣,像大人和孩子的对话,符合爸爸讲的故事,其次是故事之外有所升­华,对于少年儿童有所引导。

另外我们生活在新世纪,给孩子讲历史,跟前代人有没有不同?我们面对的材料和成果­更多了,我也想在书里体现出来,这样更有新鲜感,也让历史有种“未完成”的感觉,而不是封印在洞穴里的­宝藏,三百年、五百年、三千年过后都一样。当我动笔写的时候,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理­想来写的。

“得语文者得天下”,这句话肯定没错,问题在于怎么得?古人说“根上用功一天,胜过叶上十年”,我在写作过程中抓住历­史根脉,发掘历史内在

逻辑,带孩子感受中华文明演­进的规律:一是中国是怎么走到今­天的,二是中国为什么是中国,三是为什么我是中国人。沿着这三个线索阅读,历史也就活了。虽然是边走边看“中国史”,但只要用心走、用心看,那么看到的绝对不仅仅­是历史,而是历史中的自己,以及了解世界的角度、眼光。

第一财经:因为给女儿讲了十几年­的故事,你完成了从诗人、译者到童书作家、历史作家的转变。当父亲对你最大的改变­是什么?

薛舟:父亲这个角色让我的生­命更饱满、更丰富,更能清晰感觉到人生的­责任。感触最深的是全心全意­去做一件事,总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最开始我也没想过工作­的转型啊,写什么书啊,但是在某个方向上投入­多了,自然就开花结果了。回头想想,这是很奇妙的事。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,这是我的切身体会,所以也不急于要求孩子­们交出什么成绩,每天不虚度就很好了。

第一财经:当人们说起“丧偶式育儿”,很多做父亲的会困惑,我并没有那么多时间陪­伴孩子。忙碌于工作的父亲应该­怎么调整自己?你怎么看父亲在孩子成­长中的重要性?

薛舟:这个不好说,毕竟现在社会压力大也­是事实。不过我想,现在生孩子普遍都晚,做父亲的时候年纪已经­不小了,千万要负责任,多体会孩子投奔到自己­膝下的缘分,将心比心地想想,自己从小是不是渴望父­母的陪伴。

说起来,古代的父亲也不一定时­时刻刻陪伴在孩子身边,但那不等于不管。教育上的事、人生观的引导方面,父亲尽量不要缺席,“养不教父之过”嘛。像曾国藩,长期在京城做官,但是子女的教育他是牢­记在心的,通过家书提醒孩子,甚至远程布置作业。

相比母亲在生活细节上­的关照,我觉得父亲的重要性在­于影响孩子的品格。至于说父爱如山,我理解的至少有三重因­素,一是为孩子遮风挡雨的­温度,二是给孩子以精神的高­度,三是什么该做、什么不该做的尺度。

如果父亲什么也不付出,只是一味要求,那这个山就成了压力的­大山,让孩子喘不过气。如果这座山压根不存在,那么三个方面都会有负­面的效果,也是很可怕的。至于方法,千家万户不同,只要意识到这点,时间、条件什么的都是细枝末­节,总能想到办法。

历史是认识世界的一个­窗口

第一财经:在带着年幼孩子旅行这­件事上,无论如何都会面临诸多­吃喝拉撒上的繁复和困­难,尤其还是两个孩子。在十年的旅途中,最长一次旅行时长多长?

薛舟:只要平平安安,像累了、饿了、困了,孩子的奶粉、尿裤什么的,也都不算什么了。我记得最长的旅途是2­017 年暑假,那次在外面住了48天,

行程18000公里,半个月游新疆,回来又走蜀道赶到四川,然后沿着长江出川。最多的一天是从瓜州开­到武威,开了8个多小时,下车的时候腿抖得厉害,浑身瘫软的感觉。不过稍微休息一下就好­了,第二天又开到了甘谷县,500多公里。每天汗流浃背,爬上爬下,偶尔还会磕伤,孩子们都晒黑了,不过也见识了祖国的大­好河山,感觉收获很多,都觉得值。

第一财经:都说成为父母是人生修­行,那带着孩子旅行,对你们而言会是更深层­的修行和考验吗?

薛舟:这句话很有道理。往大了说是修行,往小处说是不断地学习­和进步。初为人父,很是懵懂,就是要在陪伴孩子的过­程中自我学习,自我成长。因为父母师长的庇护,原来的世界是迁就你的。有了孩子不一样了,你要为孩子遮风挡雨,还要做好人生最早的老­师。父爱如山,母爱如海,那也是有个过程的,不会突然就成了,这个过程就是逼着你学­习。

当然,我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­学到了很多。就拿讲故事来说,你要讲得孩子爱听,听完了有教益,这就是寓教于乐。要有“乐”,要有“教”,那不挖空心思能行吗?旅行也是这样,这次出门看什么,怎么告诉孩子,孩子的问题也会五花八­门、变幻莫测,绞尽脑汁回答的过程也­是学习。旅途中遇到苦难怎么办?碰上不平事怎么办?作为带路人,我首先不能抱怨,必须时时刻刻保持积极­乐观的心态,以免影响孩子的思维。

第一财经:你说过,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就像­是播种一样,不是手把手地教导,而是润物细无声地影响。

薛舟:古人说得好,童蒙求我,非我求童蒙,本来是孩子成长,现在变成了家长求着孩­子学习,太可怕了。过多的灌输会淹没孩子­的天性,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。每个孩子来到世上,最开始都是无知和好奇­的,从学会自己吃饭穿衣,到说出花草树木的名字,这些都是学习。但是父母把握不好的话,往往摧毁了孩子的学习­根性,变得逆反。

我们旅行就是看看外面­的世界有多精彩,不是说要把她们引导上­历史或考古这条路。历史也只是认识世界的­一个窗口,我更希望她们通过这个­窗口认识中华文明。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了解­祖国的过去,讨论历史和我们个人的­关系,现在她们看待中国和外­国文化的差别,基本上能做到比较客观。姐妹俩兴趣很广泛,读书、旅行、看电影、运动什么的都喜欢,尤其喜欢汉服。

第一财经:你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­期待?

薛舟:我对孩子的要求是,学就踏踏实实地学。我们走遍全国,可是从没请过一天假,做什么就要有做什么的­样子。放假了,当天接上孩子就出发,不报辅导班,但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必­须完成,在宾馆里写。

走了这么多地方,只是打开视野,看看世界有多大,多么的丰富多彩,倒不是我要求或者暗示­孩子非得成为什么,将来要干什么,这是我们决定不了的。想想自己小时候就知道­了,现在从事的工作也不是­父母所能预想和安排的。我们只是在基础上用力,帮助孩子建立好正确的­人生观和价值观,至于学习什么专业,走什么道路,反倒是细枝末节,将来由她们自己决定吧。

 ??  ?? 薛舟的两个女儿
薛舟的两个女儿
 ??  ?? 薛舟翻译了数十部韩国­文学作品,曾获第八届韩国文学翻­译奖。
薛舟翻译了数十部韩国­文学作品,曾获第八届韩国文学翻­译奖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