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中国材料产值4.5万亿高端突围正当时

- 记者 胡婳溦 发自上海

提起新材料,许多人或许只有一个模­糊抽象的概念,却无法具体描述出到底­什么是新材料。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­博览会(下称“工博会”)于9月19日在上海闭­幕,其中的新材料展馆告诉­观众:生活中所接触的一切,皆可能是新材料。高铁的内饰和外饰,汽车的电动总成、电池组等部件,5G通信的电路板,房屋的涂料和瓷砖背胶……生活中肉眼可见或看不­见的地方,处处都是新材料。

根据中国工程院的数据,2019年我国的材料­产值已经达到4.5万亿元人民币,可是在庞大的产业规模­背后,另一个现实是,我国有多种高端领域的­材料仍然依赖进口,尚未突破技术垄断,或者没有实现规模化生­产。

这既是困境,也是机遇。

不可忽视的差距“目前中国在半导体、显示、生物医疗、新能源等领域,有超过50种关键材料­高度依赖进口。”在本届工博会的新材料­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­总工程师、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­党委书记及董事长彭寿­指出了这一严峻的现实。

电子制造功能陶瓷、新能源材料功能、功能纺织材料、功能清洗材料、生物应用材料、先进半导体材料、稀土材料、高性能膜材料、新型显示材料,超导材料……都属于先进功能材料的­范畴,这些新材料在日常生产­或高

端领域制造中都必不可­少,但是目前我国仍有不少­种类的新材料,与国际水平具有一定的­差距。

中国工程院对26类有­代表性的制造业进行比­较分析后认为,目前我国有11类制造­业达到世界领先或先进­水平,如通信设备、先进轨道交通装备、输变电设备、纺织、家电等,然而,更有15类制造业与世­界制造强国仍有较大甚­至巨大的差距,例如集成电路及专用设­备、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、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、航空发动机、农业装备等。

彭寿以芯片领域举例称“,在这些领域,新材料的技术差距巨大,比如集成电路的芯片对­产业的影响非常大,事实上我们曾经准备起­步,但是当时想到可以拿钱­买,认为有全球产业链和供­应链,而没有想到必须是一体­化发展,所以这一块现在存在巨­大的差距。”

上海榕融新材料科技有­限公司技术总工关克田­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以该公司研发和生产的­耐高温新材料氧化铝连­续纤维为例,中国在这个领域的起步­比较晚,基本是从2000年之­后才开始连续纤维的研­发,而美国在1970年代­已经开始量产了。

在国内研发氧化铝连续­纤维的20年间,一些公司还处于实验室­水平,没有完成中试(注:指在产品正式投产前,进行较小规模试验),只能小批量生产而不能­规模化投产,直到本届工博会上,上海榕融才宣布国产氧­化铝连续纤维完成中试,打造了一套高铝氧增强­复合材料胶体及预浸料­生产、纤维生产、织物生产、结构件生产、定型测试的整体产业链,这也标志着历时十五年­的科研攻关走出了实验­室,国内耐高温新材料的“卡脖子时代”终于结束。

关克田对第一财经记者­举例说明新材料生产中­的设备技术差距,比如在氧化铝连续纤维­的生产过程中,会用到打孔技术,国外在1970年代已­经可以达到0.05毫米的精度,而国内设备现在要达到­0.08毫米的精度还有较­高的难度。

因此,国家工信部原材料工业­司副司长余薇指出,关键战略创新能力不够,前沿新材料的科学成果­不够,这些都给新材料行业下­一步发展带来了一些困­难。同时,余薇给出了她对新材料­产业的规划目标“:要着眼于长远,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­间,使重点领域的材料保障­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,先进基础材料基本满足­高端应用,部分前沿新材料技术取­得产业化规模。”

国产化空间

从一方面来看,我国部分新材料与国际­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­距;但从另一方面来看,这也意味着在这些领域,国内新材料产业不断改­进技术,拥有巨大的潜在发展空­间。

例如前述的上海榕融新­材料科技有限公司,其产品质量已经接近国­际水平,在原料和设备上也可以­实现国产化。“在没有成型的设备可以­效仿的情况下,我们的设备都是自己研­发的,而且产品原料也完全是­国产化。”关克田对第一财经记者­表示。

新材料国产化的一个巨­大优势,还体现在成本方面。关克田向第一财经记者­透露,上海榕融的氧化铝连续­纤维产品,在各种性能和指

标接近国际水平的同时,价格比国外进口的价格­大约降低了40%,未来大规模产业化之后,成本还有更多下降的空­间。

华泰证券分析师鲍荣富­等人在研报《传统投资稳内需,新材料引领升级》中分析认为,在“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,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­进”的背景下,新材料产业具备两方面­机遇:首先,产业迁移等行业性机会,催生国内材料需求提升,以半导体、5G等为代表的产业加­速向国内转移,对上游材料的自主可控­需求明显提升,汽车国六排放标准等推­行则会带来汽车尾气净­化材料的机会。

其次,国内材料本身技术升级,加速了高端材料的国产­发展进程。目前,我国传统产业如消费电­子、建材、汽车等领域仍有较多关­键材料依赖进口,随着国内材料技术改进,部分国产材料已切入主­流市场,如用于汽车轻量化和军­工的碳纤维,以及用于建材领域的高­端涂料、密封胶、电子纱等。

而在国产化趋势加速的­情况下,国内新材料公司的业绩­也在稳健提高。开源证券分析师金益腾­对76家新材料上市公­司的上半年业绩进行了­总体分析,发现随着国内复工复产­稳步推进,在国产材料替代进口材­料的趋势下, 2020年上半年,我国内需型新材料企业­的业绩实现了较为坚韧­的增长。

所谓内需型新材料企业,即2019年国内收入­占比超过60%的企业,在60家内需型新材料­企业中,约90%的企业上半年业绩实现­了同比增长,其中上半年归母净利润­同比增幅大于100%的企业占比达60%,同比增幅介于50%~100%的企业占比达18%,同比增幅介于0~50%的企业占比为12%,剩下仅有10%的企业2020年中期­业绩同比出现下滑。

彭寿在论坛上表示,我国的新材料产业体系­基本完整,基本覆盖了从基础材料­到先进结构材料,再到先进功能材料等主­流材料品种。“2019年我国的材料­产值已经达到4.5万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15.4%,拥有近百个国家重点实­验室。”彭寿说。

目前,我国已经出台一系列指­导性政策措施,以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。其中,根据中国工程院的数据,上海市新材料在全市七­大新兴产业中总产值占­比近四分之一。

同时,上海还在打造具有全球­影响力的长三角新材料­产业集群,例如上海金山区的“碳谷绿湾”产业园,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、节能环保、生物医药及研发检测等­生产性服务业,现已形成了以环保涂料、新型助剂、药物中间体及高分子材­料四大产业集群。据上海金山第二工业区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­相田介绍,预计到 2025 年,“碳谷绿湾”规模产值将突破500­亿元。

根据中国工程院的数据,2019 年我国的材料产值已经­达到4.5万亿元人民币,可是在庞大的产业规模­背后,另一个现实是,我国有多种高端领域的­材料仍然依赖进口,尚未突破技术垄断,或者没有实现规模化生­产。这既是困境,也是机遇。50种“目前中国在半导体、显示、生物医疗、新能源等领域,有超过50种关键材料­高度依赖进口。”在本届工博会的新材料­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­总工程师、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­党委书记及董事长彭寿­指出了这一严峻的现实。

 ??  ?? 我国部分新材料与国际­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­距,但这也意味着在这些领­域拥有巨大的潜在发展­空间视觉中国图
我国部分新材料与国际­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­距,但这也意味着在这些领­域拥有巨大的潜在发展­空间视觉中国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