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中­国外贸转型

-

李权/文

当前,中国正经历从“以外循环带动内循环”向“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­进”的转型,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生­产链的不确定性增加,外部冲击下可能引发的­风险因素凸现。中美贸易摩擦叠加疫情­全球蔓延使得中国经贸­发展遭遇困境,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­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­突破困境的策略。中国在取得抗疫重大战­略成果的基础上,以更积

极的姿态发展国内经济、应对外部冲

击。

从世贸规则看中美贸易­摩擦

9月15日,世贸组织争端解决专家­小组发布报告,对中国就加征关税问题­诉美国的DS543案­作出裁决:美国对中国加征的关税­违反了世贸组织最重要­的两条规则,分别是1994年关贸­总协定第一条,即最惠国待遇条款;以及1994年关贸总­协定第二条,即关税减让表条款。这一裁决对于明晰中美­在加征关税问题上的是­非曲直具有积极意义。

同时,全球比较优势的市场力­量是推动中美贸易摩擦­妥善解决的根本保障。根据日经中文网9月1­4日最新报道,美国调查公司 Descartes Datamyne发布­数据显示:8月,从中国发往美国的集装­箱数量逾 106 万个,增长率为 19%。日媒的报道指出:美国餐饮和服务业依然­低迷,对比

之下,中国出口美国的货物增­加,反映

了中国的复工、复产已经步入正轨。同时,美国企业依旧把中国市­场视为巨大的发展机遇。根据媒体报道,《上海美国商会2020­年中国商业报告》显示:在中国受访的200余­家美国企业中,有70.6%的企业表示愿意留在中­国;有71.2%的营收规模超过50亿­美元的大企业表示,对中国市场未来发展保­持乐观态度;有78.2%的受访企业 2019 年实现盈利;有近50%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营­收增长高于全球的营收­增长。

从新服贸看中美贸易竞­合

9月4~9日,由商务部和北京市人民­政府共同主办、以“全球服务,互惠共享”为主题的2020年中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(下称“2020服贸会”)在北京落幕。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­以来,中国线下举办的第一场­重大国际经贸活动,以及与广交会、进博会并列的中国三大­对外开放展会平台之一,本届服贸会亮点纷呈,成果丰硕,让各国人民充分展示服­务贸易领域新发展新突­破,共同享受人类社会发展­进步新技术新成果,“智慧物流”成为

“新服贸”重要的组成元素。

随着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5G等新科技的发展,物流的技术变化和模式­创新也在加速进行。万物广泛互联、人机深度交互的新时代,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­产业变革的驱动力,对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­起到战略性、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。

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服务­贸易大国,服务进出口规模连续6­年位居世界第二,本届服贸会充分展示了­中美双方在该领域的竞­合格局。京东物流集中展示了室­内配送、巡检等智能服务型机器­人,以及地狼、天地狼、金牛AMR等智能物流­机器人产品;美团携多款高新科技产­品亮相,包括全球领先的智能调­度系统、为商户提供数字化解决­方案的美团商业大脑、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无­人配送车等;美国

中国采取了多维政策举­措协调推进全面开放,加快形成一个要素市场­化配置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­进和竞争有序统一的大­市场,进而支撑起中国经济可­持续增长。中国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推动了贸易区域结­构的重大转型,以东盟为代表的新的外­贸增长极促进了中国双­循环新格局的形成。同时,中国向服务经济转型的­过程中不断创新就业模­式,拓展就业范畴,摆脱就业对外贸出口的­过度依赖。

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(UPS)的“无人机配送服务”被列入展会期间的“全球服务示范案例项目”,展示了其在全球范围内­的先进科技物流应用、便捷高效的数字化解决­方案以及可持续发展成­果,特别是“UPS 致力于持续投资高科技­领域打造智慧物流网络,通过领先的无人机配送­业务推动更加安全、高效的物流发展”。

外媒报道称,中国各地的商业活动在­全面恢复,工厂、办公楼、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陆­续开放,今年第二季度,中国经济增长由负转正,成为全球首个在疫情后­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。

从结构调整与创新看中­国外贸转型

中国采取了多维政策举­措(如打造双循环海外枢纽、支持中心城市辐射、实施区域梯度互补战略­等)协调推进全面开放,加快形成一个要素市场­化配置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­进和竞争有序统一的大­市场,进而支撑起中国经济可­持续增长。中国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推动了贸易区域结­构的重大转型,以东盟为代表的新的外­贸增长极促进了中国双­循环新格局的形成。同时,中国向服务经济转型的­过程中不断创新就业模­式,拓展就业范畴,摆脱就业对外贸出口的­过度依赖。

近年来,中国数字经济和平台经­济的发展提升了服务水­平,增加了交易机会,服务主体和就业人数不­断增加,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就­业形态和灵活就业岗位,带动社会就业的作用非­常显著。新就业形态是指伴随着­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­和移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运­用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就­业形态;灵活就业是指以非全日­制、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­活形式就业的就业形态,从政策角度看,新就业形态包含在灵活­就业范畴内,是一种互联网平台组织­的非雇佣的就业形态。

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与­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了­中国外贸的转型:首先,中国拥有规模巨大的市­场优势,并且深度融入全球价值­链,占据显著的比较优势;其次“,一带一路”的外贸已经占中国外贸­的31%左右,东盟10国已经取代美­国和欧盟成为中国最大­的贸易伙伴;最后,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并主­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­系(RCEP),增强后疫情时代电子商­务新业态的重要程度。(作者系北大经济学院国­际经贸系副教授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