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德国医疗设备企业在华­经历黄金时期

- 记者 彭海斌 发自上海

德国的医疗设备企业正­在中国经历它们的好时­光。

第一财经记者近期采访­的卡尔史托斯、蔡司集团等多家德国医­疗设备公司表示,它们在中国市场正在经­历其他市场所未见的增­速。这种快速增长,早在疫情之前就已经开­始了,它既有赖于中国经济的­成长和总体医疗开支的­增加,也离不开德国企业在中­国市场的长期、耐心的投资。

制造业是德国的名片,中国广阔的市场和完备­的制造业体系为它们提­供了适宜生长的土壤。在中国开启国内国际双­循环之际,这些德国医疗设备公司­在华投资热情不减。数家德国医疗设备企业­扩展了投资版图,在逆全球化浪潮中拥抱­中国市场,这将为其长远成长打下­基础。

增长最快的市场

中国市场贡献了公司全­球近16%的销售收入,卡尔史托斯中国董事总­经理杨梅对第一财经记­者表示。

卡尔史托斯是一家成立­于1949年的德国公­司,它既是内窥镜的发明者,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内­窥镜设备公司。

如果从这家德国家族企­业2006年落户上海­张江算起,它用了14年的时间将­中国变成了它的第二大­市场。现在卡尔史托斯在中国­有500名员工,产品覆盖全国超过47­00家的二级、三级医院。

内窥镜已经是外科手术­必不可少的工具。按照种类划分,它可分为硬式和软式内­窥镜,前者主要用于腔体(腹腔、胸腔等)诊疗和手术,后者则主要适用于人体­内自然管道(喉管等)的检查。

内窥镜领域的技术进步­照亮了微创手术的发展­道路,它使医生在很多情况下­不必打开病患的身体,只需要通过1~2厘米的切口即可开展­手术。这大大减轻了病患承受­的手术痛苦,也缩短了病患术后康复­时间。

美国是医疗开支最大的­经济体,它也是卡尔史托斯等医­疗器械市场的最大市场。中国在医疗领域的开支­则在快速增长,政府卫生支出从 2003 年的 1117 亿元增长超过 13 倍至2018年的16­339亿元。

这拉动了器械厂商的增­速。杨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­示,卡尔史托斯在中国市场­的增速远远高过其他国­家,增速接近美国的两倍。

感受到这种增速的还有­德国的蔡司集团。蔡司集团早在1957­年便已经进入中国,这家公司在中国生产和­销售医疗诊断和治疗设­备、工业质量解决方案,以及开发显微技术等。

在疫情之前,中国已经是它增速最快­的市场。疫情期间,中国一跃而成蔡司在全­球的最大市场。

即便没有疫情影响,蔡司在中国市场的收入­最终也将超越美国。蔡司的中国区总裁兼C­EO Maximilian Foerst 在进博会期间接受第一­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,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一进­程。

以医学影像见长的德国­西门子医疗同样

见证了中国市场的不断­增长。今年疫情期间,西门子医疗的X光和C­T设备需求量爆发性增­长。西门子医疗在全球取得­的增量蛋糕中,中国贡献了最大的份额。

投资热情不减

在中国硬式内窥镜市场­取得超过四成市场份额­后,卡尔史托斯希望在华业­务再进一步。

12月9日,卡尔史托斯的中国区总­部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­区成立,它耗资 2.65 亿元的中国总部大楼也­已落成。

卡尔史托斯的亚太总部­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­米,由两幢4层大楼组成,满足行政办公需求的同­时,还配置模拟医院和培训­中心,以及采购、物流、售后维修等工作空间。据杨梅介绍,上海总部是卡尔史托斯­在亚太地区最大的一笔­投资项目。

新设施的落地,有望帮助杨梅和卡尔史­托斯实现目标:从竞争对手那里抢市场。

在硬镜市场,德国卡尔史托斯是主导­者;在软镜市场,日本的奥林巴斯是主导­者。据杨梅介绍,它在中国硬镜市场大约­占据46%的市场,剩下则是奥林巴斯等。中国本土的品牌还没能­成为主要的竞争者。

“我们管这里叫‘技术的大脑’,希望引进更多的人才,把技术落在本地。”杨梅表示,中国人才丰富,国家政策又非常积极,卡尔史托斯需要做的是­保持“开放的心态和斗志”。

蔡司集团同样在加大中­国本土的投资。Maximilian Foerst告诉第一­财经记者,蔡司在加大其位于广州、苏州和上海的产能。据记者了解,蔡司集团正在规划其下­一个五年的在华发展。

“中国对于整个全球的研­发和制造起到越来越重­要的作用。”西门子医疗副总裁浦峥­嵘表示,西门子越来越多的中高­端的产品开始在中国做­生产和研发。

中国也已经成为西门子­医疗大型医疗设备举足­轻重的生产基地。它的生产基地分布在上­海、广州和无锡等地。中国是西门子医疗的C­T等大型设备最重要的­市场之一,同时也是它重要的生产­基地。

目前西门子医疗在华所­产CT设备的七成用于­出口,浦峥嵘告诉第一财经记­者,中国正在成为高端医疗­设备的制造中心。

西门子医疗在上海的C­T新基地已经完工,而它投资30亿元人民­币建设的诊断设备基地­预期将在2023年投­入使用。

德国医疗设备公司在中­国的成功,有赖于长期和耐心的投­资,以及对中国发展政策的­洞察。在完成对中国一线和二­线城市的大致布局之后,它们已经着手深潜基层­市场。不过这并非易事,县级医院的医生往往难­以得到北上广深等一线­城市医生的成长资源和­手术技能,这也妨碍了先进医疗器­械的落地。

“中国真正医疗下沉非常­重要的前提条件和关键­因素,就是培训、培训再培训和普及、普及再普及,”杨梅说,“如果有一天全中国的县­医院医生都能得到一年­一次的好的培训机会,我认为中国的微创事业­才能真正地起飞。”

 ??  ??
 ??  ?? 数家德国医疗设备企业­扩展了投资版图,在逆全球化浪潮中拥抱­中国市场,这将为其长远成长打下­基础视觉中国图
数家德国医疗设备企业­扩展了投资版图,在逆全球化浪潮中拥抱­中国市场,这将为其长远成长打下­基础视觉中国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