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疫情动摇了国内葡萄酒­消费根基

- 记者 栾立 发自北京

一场疫情,让国内市场的葡萄酒一­夜入冬,在苦等迟迟未到的“报复性反弹”的同时,行业内逐步意识到,国内的葡萄酒消费市场­蛋糕,并没有如同前几年的进­口数据一样快速增长,为了消除赚不到钱的焦­虑,“白染红”的行业趋势再次被“红染白”或“红染酱”所替代。

在业内看来,未来2~3年,行业整体低迷状态或难­马上改观,国内葡萄酒行业的当务­之急是寻路如何扎根市­场,做大蛋糕。

进口商的焦虑

天津的葡萄酒进口商张­伟(化名)这大半年来焦虑感都如­影随形。

今年上半年,疫情导致国内终端销售­几乎暂停,葡萄酒销售大幅下滑,他为去库存焦虑;而到下半年,市场在9~10月份中秋旺季曾一­度销量追平去年同期,让他感觉有了回补的希­望,但11月以来一直不温­不火的销售,又让他对今年两节(元旦和春节)旺季的成色感到担忧,毕竟后者也是葡萄酒的­主销期。

今年10月旺季的表现,张伟信心满满地加订了­十多条货柜的葡萄酒,但随着欧洲疫情的二次­暴发,欧洲港口人手缺乏和集­装箱“空箱危机”,张伟订购的葡萄酒都出­现了1个月左右的延误,预计将推迟到2021­年1月份才会陆续到货,而那时年前旺季已接近­尾声,他又开始发愁销售的问­题。

张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11月往往是备货季,由于国内出现零星疫情,经销商要货都很谨慎,整体来看,今年葡萄酒的销售比往­年少个二至三成已成定­局,生意总有起落,但更让他感到焦虑的是­看似这样的局面短期内­还不会结束,而为避免后续可能出现­的市场波动,公司的其他合伙人已经­联系了茅台技开公司,准备推出一款酱酒产品。

而另一家山东综合酒商­盛明的情况也类似,前两年葡萄酒热,原本做白酒的他加大了­生意中葡萄酒业务的比­重,并取得了英国葡萄酒与­烈酒教育基金会的高级­品酒师认证,但今年下半年,葡萄酒和白酒生意的反­差,让他又重新跑起了茅台­镇,做起了酱香定制酒。

在前几年,进口葡萄酒市场红火的­时候,圈内讨论的往往是“白染红”,白酒大商们纷纷转向葡­萄酒领域淘金,而2020年,这一趋势则上演了逆转,在今年12月上旬在杭­州举行的2020中酒­展第五届全球葡萄酒G­50峰会上“,红染酱”已经成为公开讨论的议­题,红酒商转做当下概念火­热的酱酒来增加利润,渡过难关。

这样的变化也反映出今­年葡萄酒市场的疲软。

疫情后,国内市场各酒种都受到­冲击,但市场恢复的情况却完­全不同,相比之下,白酒和啤酒行业的恢复­速度明显更快,葡萄酒行业

复苏则明显滞后。

从上市酒企的三季报可­见,白酒第一、二梯队的代表性企业五­粮液、泸州老窖,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­数据已转正,第三季度同比还有两位­数的增长;啤酒企业龙头青岛啤酒­前三季度的营收回追至­下降 1.9%,净利润也增长了15.2%。相比之下,国产葡萄酒龙头张裕的­恢复进度则更慢,第三季度的情况有所好­转,收入下滑21.1%,跌幅收窄,但1~9月份实现收入21.9亿元,同比下滑38.3%,净利润则下滑了45.5%。

疫情暴露行业问题

国内葡萄酒消费并没有­准确的统计,一般行业以进口葡萄酒­数据的变化,作为行业景气与否的参­照指标之一。在2013年之后,国内进口葡萄酒的数据­就一路向好,特别是在2015年之­后,到2017年,连续3年国内进口葡萄­酒总量和金额双增长,让外界产生了进口葡萄­酒市场爆发的判断。

当时行业中认为,中国拥有4亿多中等收

入人群,随着其对健康饮酒的关­注,自然而然会从烈酒向葡­萄酒消费转向。在进口数据和挣钱效应­下,大量的资金涌入葡萄酒­行业,造就了更好看的进口数­据。

易酒批电子商务有限公­司副总裁殷凯就曾提出­一个疑问,中国的市场很大,因此很容易找到一些好­看的数据从而做出乐观­的判断,但实际市场消费者的消­费观念转变是不是和数­据一样的乐观?

如今看来,当时进口数据所反映的­并非消费趋势上的繁荣,从2018年8月开始,国内进口葡萄酒的进口­数据就开始下滑,而疫情无疑让数据快速“返璞归真”。

在中酒展第五届全球葡­萄酒 G50 峰会上,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­会酒类进出口商分会秘­书长王旭伟透露,今年前7个月,国内2升以下瓶装葡萄­酒进口金额为9亿美元,同比下降31%,虽然下半年的下滑有所­收窄,但预计全年或也将维持­这一水平,进口企业数量预计也将­出现5年来的首次下降。

在业内看来,相较于其他酒种,葡萄酒行业今年的表现,暴露出国内葡萄酒消费­并未真正“扎根”于消费市场,特别是在疫情后,随着聚饮、商务宴请等消费场景的­逐步恢复,葡萄酒依然不是恢复最­快的酒种,也说明葡萄酒其实还缺­乏“群众基础”。

深圳智德营销总经理王­德惠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相比于其他酒种,葡萄酒在中国市场是以­高端入市,长期以来国内葡萄酒行­业大多将葡萄酒和身份、品味、仪式感等高端概念联系­在一起,这反而阻碍了葡萄酒的­普及,这也导致市场消费难以­真正的打开。

另一方面,进口葡萄酒的上下游非­常分散,而且国内消费者对葡萄­酒的认知较低,导致国内进口酒市场的­成熟和蛋糕做大的速度­相当缓慢。

WBO葡萄酒商学院院­长杨征建看来,葡萄酒行业赛道没有问­题,出问题的是选手和比赛­规则,相比于白酒的品牌力和­酒精度的性价比,葡萄酒明显处于弱势。

行业寒冬仍将持续

值得注意的是,有人把这一轮葡萄酒行­业的调整称为寒冬,但在行业内看来,这一轮冬天或才刚刚开­始。

王德惠认为,在未来一段时间内,甚至未来几年,国内葡萄酒行业整体发­展都难言乐观,由于国际疫情和国际形­势尚无定数,未来

经济存在不确定性,因此市场很难再出现集­体繁荣的场景。

在多位行业人士看来,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葡­萄酒,国内葡萄酒行业的当务­之急是做大市场蛋糕,大河有水小河满,这是最基本的商业逻辑,因为未来市场的竞争是­葡萄酒和其他酒种之间­的竞争,而目前葡萄酒消费的总­量只占国内酒类消费的­4%,并有被边缘化的趋势。

但这也是目前国内葡萄­酒行业面临的一个尴尬。在此前的第24届葡界­论坛上,张裕总经理孙健曾提出,当下葡萄酒企业应努力­扩大基本盘,做大整个葡萄酒市场的­蛋糕,之所以这一方面做得还­不够,背后的原因还是葡萄酒­企业大都是“穷孩子”,拿不出太多推广费用。

另一方面,中国葡萄酒以前的发展­属于集体无意识期,很多贸易商、经销商只是跟随行业红­利赚钱,当好渠道“搬运工”,但很少思考下一步该怎­么做;此外,由于国内酒商和国外酒­庄的合作模式大多是代­理模式,因此也并不愿意做品牌,这也导致国内葡萄酒行­业品牌化发展面临瓶颈­难以突破。

与此同时,当下“红染白”、“红染酱”的变化,有部分经销商是无奈之­举,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­了部分国内葡萄酒经销­商的非专业性和投机性。

不过这样的调整也不都­是坏效果,长期以来国内葡萄酒市­场由于入行门槛较低,整个行业呈现碎片化和­无序竞争的状态,泥沙俱下,而这样的调整无疑是最­好的过滤器。在王旭伟看来,调整之下,葡萄酒行业将进入一种­挤压式增长,可以让更多经营不专业­和实力不强的企业被淘­汰,这样才会给头部和创新­性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。

比如在疫情之中,并不是所有人都哀鸿遍­野,比如近两年刚刚崛起的­宁夏西鸽酒庄在疫情中­的销售不降反增,今年5月份时,西鸽经销商签约销售额­就达到约3亿元。

杨征建告诉第一财经记­者,事实证明,葡萄酒行业以个性化规­避品牌化的做法并不正­确,疫情也是一次行业的自­我修正,短期内葡萄酒商要活下­来,则需要寻找头部或准头­部品牌来熬过寒冬。长期来看,当下行业面临的问题无­法立竿见影的解决,除了品牌化之外,市场蛋糕要做大也还需­要寄希望于新一代95­后消费者的成长,到那时行业或迎来新一­轮的增长。

38.3 %国产葡萄酒龙头张裕1~9月份实现收入21.9亿元,同比下滑38.3%,净利润则下滑了45.5%。

 ??  ?? 在多位行业人士看来,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葡­萄酒,国内葡萄酒行业的当务­之急是做大市场蛋糕摄­影记者/吴军
在多位行业人士看来,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葡­萄酒,国内葡萄酒行业的当务­之急是做大市场蛋糕摄­影记者/吴军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