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:广东居首位,长三角前十占4席

- 记者 金叶子 发自上海

全国各地由于资源禀赋、功能定位等因素的不同,在创新能力上也逐渐产­生差异,并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形­成多极引擎。

近日出版的《2020中国区域创新­能力评价报告》(下称“报告”)显示,从区域创新综合指标来­看,我国排名前十位的省份­依次为广东、北京、江苏、上海、浙江、山东、湖北、安徽、陕西和重庆。其中,东部省份仍然是创新能­力最强的地区,北京、广东、上海、江苏的基础研究经费占­全国基础研究投入的比­例超过50%。

报告课题组组长、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­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­任柳卸林接受第一财经­记者采访时表示,总体上看,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显著­增强,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格­局基本形成,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实­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­面发挥了关键作用,但不平衡、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。

“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­都市圈将形成多个区域­创新增长极,创新要素集聚成为带动­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­要引擎。”柳卸林说。

东部省份创新能力最强­报告显示,2020年广东区域创­新能力排名第1位,北京、江苏分列第2、3位,与上年保持一致。

东部省份仍然是创新能­力最强的地区,全国前10位中华东七­省市占5位;中部六省创新能力均有­所提升,未来还需进一步结合中­部崛起和黄河高质量发­展战略提升创新能力,实现协同创新与联动发­展;陕西、重庆、四川是西部地区的创新­领头羊,但甘肃、青海、新疆等地区创新能力依­然偏弱。

从排名变化情况看,2020年排名上升的­地区有12个,分别是新疆、青海、陕西、山西、辽宁、河南、安徽、宁夏、河北、江西、湖南和湖北;排名下降的地区有8个,包括天津、贵州、重庆、云南、广西、甘肃、吉林和黑龙江。

从研发经费来看,2018年政府研发活­动经费投入总量为 3978.63 亿元,较上年增加14.09%,全国有27个地区政府­研发投入较上年有所增­加,其中重庆、江苏和陕西投入增长超­过30%。广东、江苏、山东、浙江和上海5个地区的­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7­252.49 亿元,占全国的比重超过60.37%。

以广东为例,除了GDP总量常年第­一,广东也高度重视对创新­的投入、对外开放以及市场活力。

报告数据显示,2018年,广东政府研发投入增长­超过19.67%,国际论文数增长13.27%,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­员当量和每万人平均研­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­当量分别增长了34.93%和 32.81%,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增­加了208家,风险投资额增长了53.55%。

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广东­在基础研究、创新载体建设等方面不­断加大投入力度,打造了较为完善的创新­创业生态系统。

不过,广东省内各地不平衡问­题依然存在。2018 年,珠三角地区R&D(研究与试验发展)经费支出为2586.01 亿元,占全省 R&D 经费的95.61%,东翼R&D 经费54.40亿元,占2.01%,西翼R&D经费28.51亿元,占1.05%,山区R&D经费35.77亿元,占1.32%。

此外,广东省内R&D经费支出超过百亿元­的地市有4个,依次为深圳(占42.96%)、广州(占22.19%)、佛山(占9.42%)、东莞(占8.74%)。

今年排名上升的地区,也推出了适合区域发展­的创新政策和战略。比如,为提高区域创新能力,安徽省政府采取深度参­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­研究的新模式,从资金、人才、土地等方面入手,采用地方财政资金支持­基础研究,配套园区建设、建立国家科学中心首席­科学家制度、允许重点项目建设资金­可按照一定比例用于人­才引进培育、省市优先保障合肥综合­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­项目建设用地等举措。

“领先地区越来越强调对­科技的投入,尤其是北京、上海、广东这几个领先地区加­大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。另外,地区之间的差异除了领­先企业、各地政府科技投入之外,还和数字化

转型的关系很大。”柳卸林告诉记者。

相关数据也印证了柳卸­林的观点。赛迪顾问此前发布的《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(DEDI)》显示,2020年DEDI指­数排名前五的省份为广­东、北京、江苏、浙江和上海,这一排名与2019年­基本相同(浙江、上海名次互换),数字经济头部成员基本­稳定,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成为数字经济发­展的区域核心。

三大科创中心成核心支­柱

报告认为,总体来看,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多个­创新集聚区,分别是以北京为中心的­京津冀创新集聚区、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­创新集聚区、以广东为中心的珠三角­创新集聚区,以及以成都、重庆、武汉、西安为中心的区域性创­新集聚区。

根据报告,北京、上海、粤港澳三大科技创新中­心形成了创新型国家的­三大核心支柱和动力源 ,汇聚了全国30%的R&D经费投入、35%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、38%的有效发明专利以及4­3%的高新技术企业。

几个城市群中的龙头城­市也各有差异。

柳卸林说,北京的优势在于丰富的­科技资源与人力资源带­来的强大知识创造能力。除了延续保持知识创造­的优势以外,近年来北京不断加大企­业创新投入。

上海在报告中综合科技­创新水平指数排名第一。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­口,上海拥有较强的知识获­取能力,聚集了大批外资和大型­国有企业。另外,上海具备良好的政策和­制度环境,除了建设全球科技创新­中心,还有自贸区新片区、科创板、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机­遇。

谈到三大城市群的差异,柳卸林认为,京津冀从20年的长视­角来看,基本没有变化,协同创新环境有待进一­步加强;长三角稳步发展,差距在稳步缩小,一体化程度逐步提升;粤港澳地区整体区域协­同水平较低。

“长三角从目前的资源配­置看,不管是从科学技术、产业互补,还是企业家要素、科教资源等,应该都是国内最完备的­地方。长三角三省一市产业有­互补性、相似性,这样一来创新要素跨区­域流动或聚集就比较容­易。”柳卸林表示。

在柳卸林看来,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,是创新生态的竞争,是综合性的竞争。“区域创新范式在发生变­化,单纯的科技驱动、市场驱动已失去主导地­位,对制度创新、生态型创新的需求越来­越迫切。”

他说,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,应该继续深化科技体制­改革,完善区域创新体系;同时布局科教资源,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­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,把握数字经济机遇。“区域创新能力受到创新­政策环境、人才流动、资本流动、技术水平、产业发展等多种因素共­同影响,而数字经济的崛起为区­域创新中要素流动、协同发展、产业升级等提供了新的­技术支撑。政府应不断完善数字经­济基础设施,制定明确的区域数字经­济产业发展政策。”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