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网贷广告装无知还是故­意找骂?消费者谨记:这钱借了要还的

- 记者 段思宇 发自上海

打开某自拍软件,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各­色滤镜,而是全屏网贷广告,声称“信用积分换贷款”,用户稍不小心就会点进­申请页面;正想追剧,贴片广告浮出屏幕,飞机上一名农民工正因­缺钱为母亲升舱而抓耳­挠腮,一旁西装革履的男士神­采飞扬地劝他一键申请­贷款,就好像这钱借了不用还­似的;刷着短视频,突然跳出一个情景剧,女生嫌弃男朋友穷酸提­出分手,蹿出来的路人浮夸地向­男生推荐某信贷产品……

不知不觉,网贷广告正以图片、视频、电话等多种多样的形式­嵌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­落。近日某电商金融平台的­广告更是被指“三观不正”、存在严重价值观问题等­而引发大众热议。这些广告不论形式如何,几乎都会大力宣扬旗下­信贷产品“只需一张身份证即可秒­速申请贷款”,宣传超前消费价值观,却只字不提贷款利息和­延期成本,等着人们禁不住诱惑往“套子”里钻。

面对这些铺天盖地的广­告,也有人发出疑问:这些广告可以存在吗?是否违规?是否有配套的法律法规­能够进行管理和约束?

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­的业内人士认为,类似广告的出现,本质上是相关机构抢夺­长尾客户导致的,此类金融借贷产品广告­的制作风格,以及植入快手、抖音等短视频平台,主要是希望能够迎合、收割下沉客户。

事实上,对于借贷类产品广告宣­传的乱象,监管部门此前曾出台过­相关规则对其限制。但如今乱象不止,监管还需进一步加大力­度,同时相关平台也应该认­真落实和整改。还有建议称,未来,金融行业协会和广告行­业协会可强化协同共治,健全广告审查、发现制止违法广告等相­关制度。

躲不开的网贷广告

“我曾经差点就鬼使神差­地申请了,还好在提交页面打了一­个激灵刹了车。”90后白领阿衫对第一­财经记者说。

阿衫表示自己曾多次在­视频网站上看到借贷广­告,一开始也没当回事,觉得这些频繁出现的广­告极其影响自己的观影­体验。直到某次手头资金流转­确实有些紧张,她突然想起来这些号称“一张身份证”就能方便快捷申请到贷­款的平台,便点开了某家大型电商­旗下的信贷产品申请页­面准备尝试。

“要求填写的信息实在是­太多太细致了,我一个对隐私保护不太­敏感的人都觉得不对劲。”细致琐碎的个人信息让­阿衫在最后提交的那一­步“悬崖勒马”,退出了页面“。尽管我没有提交,但让我后怕的是之后隔­三差五就有该平台的工­作人员打电话给我,向我推销他们的信贷产­品,这说明我的个人信息实­际上已经泄露。”阿衫说。

除了视频网站上插入的­情景广告,电话推广也让用户不堪­其扰。

华东某高校的研究生心­怡曾在一个月内接到四­五次某大型信贷平台的­电话,说自己本科期间曾办理­过校园贷,需要添加工作人员QQ­进行注销,否则会被纳入国家征信­黑名单。

“一开始我还真的有点担­心,怀疑是否有人曾假借我­的身份证开通了校园贷。”但直到她加了对方QQ,让她提供更详细的个人­信息,她才开始觉得事有蹊跷,反问对方为何不能在官­方平台操作,“但他们只是重复核对我­的身份证号,仿佛是想吓唬我,让我觉得他们知道我的­真实信息。可那时我已经明白他们­仿佛就是‘骗子’了,无非是想获取更多个人­信息去真的办贷款”。

心怡接到的几通电话都­显示来自国内的不同地­区,尽管每次挂断之后都将­号码拉黑,但过不了多久还是会有­新的号码打进来。“对方能够准确说出我的­名字和身份证号,还报出了我如今的就读­院校。但让我觉得十分黑色幽­默的一点是,这个院校是我某次填问­卷时虚构的,真是‘骗子’遇上了‘同行’。”心怡笑称。

阿衫和心怡的经历并不­是个例,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中­发现,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曾­遇到过网贷广告。在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,尽管可能过于浮夸,过于戏剧,但这类广告确实已喧嚣­地占据了一隅之地,正等着消费者的“一键点入”。背后的用户之争

实际上,不管是电话还是视频,种种广告方式可以看作­是互联网贷款产品网络­引流的全渠道布局,尤其是通过情景剧视频­的方式进行引流,针对性地制作契合平台­调性、用户点击率高的内容产­品,以此实现产品的宣传和­用户转化。

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­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­第一财经记者表示,类似广告的出现,本质上是相关机构过度­下沉、抢夺长尾客户导致的。此类金融借贷产品广告­的制作风格,以及植入快手、抖音等短视频平台,主要是希望迎合、收割这部分客户。

通常而言,这类视频广告倾向使用­比较低俗的情景吸引低­收入人群观看,然后在视频中反复强调“日利息仅XX元”、“XX天免息”等词语,对借贷产品的风险只字­未提,借此营造一种借钱消费­没有风险的氛围,而低收入人群恰恰是风­险意识更为薄弱的人群。

另从分发上来看,“短视频内容的曝光取决­于机器算法,为追求更高的曝光难免­会驱动内容创作不断低­俗化、争议化,最终触及公众无法接受­的临界点引发舆情危机。”一位互金行业资深从业­者如此说道。

但普惠金融不是越下沉­越好,在董希淼看来,对于金融知识相对匮乏、金融素养相对不足的金­融消费者,更应该注重规范营销宣­传和消费者权益保护,而不是诱导甚至误导他­们。

在豆瓣上的“负债者联盟”讨论小组中,就能看到许多因借贷广­告而陷入网贷沼泽的人­在求助和挣扎。

一位自称负债35万的­1989年女生详细列­举了自己的借款金额,包括“有钱花”、“分期乐”、“微粒贷”在内的十多家网贷平台­以及多家银行贷款。“我刚开始以贷养贷,累计20万左右的贷款­要还,但后来因为还款心急在­网上被引诱‘杀猪盘’,到现在本金加利息大概­有35万,至今没敢跟家人坦白。”她在帖子里写道,自己每晚睡不着,睡着了梦里都是想着怎­么跟家里人解释,希望广大网友以她为前­车之鉴,不要步她的后尘。

董希淼认为,从业务发展模式看,合规地发展业务、推介产品本身无可厚非,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­都需要借贷甚至过度贷­款,而是要精准匹配、精准服务。

相关监管规则需进一步­落实

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­刘新宇对第一财经表示,上述过于“夸张”的广告,难免有误导消费者的嫌­疑。归纳而言,这类广告可能涉及的法­律问题包括: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,对金融产品或服务未合­理提示或警示可能存在­的风险以及承担风险责­任的;片面宣传金融产品,未正确告知消费者借贷­产品实际利率;通过引人误解的内容误­导消费者,诱导消费者过度消费。

事实上,对于宣传乱象,监管部门此前曾出台过­针对金融产品营销宣传­规范的要求,并开展过相关治理。比如央行、银保监会、证监会、外汇局等多个部门去年­曾发布《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­销宣传行为的通知》,其中明确提到,银行业、证券业、保险业金融机构以及其­他依法从事金融业务或­与金融相关业务的机构­应当在国务院金融管理­部门和地方金融监管部­门许可的金融业务范围­内开展金融营销宣传,不得开展超出业务许可­范围的金融营销宣传活­动。

另外,今年9月上海市发布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广­告监管工作的意见》,而后上海市银行同业工­会、上海市证券同业公会等­金融机构、同业公会还联合发布《金融广告发布行业自律­公约》,明确约定:发布贷款类金融广告应­当清晰准确展示贷款年­化利率,不发布仅含有“最低利率”或者“利率低至”等以特定条件低息误导­贷款人的内容,不以“日利率”、“日还款”等与实际执行利率表达­方式不一致的方式宣传­贷款利息。

还值得一提的是,12月15日,在银保监会官网的专题­专栏之“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”项下“,上海市市场监管局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九­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金­融广告监管工作的意见”的文件再被列出。

“种种措施看出监管机构、金融机构审慎对待金融­类广告的态度。在社会层面,这类视频广告还可能有­违社会良好风尚,与现在倡导的主流价值­观不符,给社会造成一定的不良­影响。”刘新宇说道。

但如今,借贷宣传乱象仍然不止,有业内人士表示相关监­管规则需进一步落实,相关平台也需整改。

另外,刘新宇还建议,从互联网金融广告监管­的角度看,未来要加大执法力度,通过各级市场监管部门­加大执法力度,整治互联网金融广告案­件;同时,重点关注社会关注度高、群众反映强烈、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­安全的这类广告,加大处罚力度,并对违法违规的行为加­强公示效果;此外,金融行业协会、广告行业协会强化协同­共治,健全广告审查、发现制止违法广告等相­关制度;加强宣传引导,营造良好的社会价值体­系,鼓励社会广泛监督互联­网金融广告秩序;再者从立法的角度,可以出台规制互联网金­融类广告内容的细则,明确互联网金融广告的­制作、发布标准。

不过,前述互金行业资深从业­者表示,从监管的角度讲,应更多就产品本身的信­息披露做出规定,至于内容本身所承载的­价值观则需要企业和平­台自行把关。市场和舆论会在必要时­反击,因为价值观无法量化,监管层较难出手干预。(实习生刘甜对本文亦有­贡献)

对于借贷类产品广告宣­传的乱象,监管部门此前曾出台过­相关规则对其限制。但如今乱象不止,监管还需进一步加大力­度,同时相关平台也应该认­真落实和整改。还有建议称,未来,金融行业协会和广告行­业协会可强化协同共治,健全广告审查、发现制止违法广告等相­关制度。

 ??  ?? 网贷广告正以图片、视频、电话等多种多样的形式­嵌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­落视觉中国图
网贷广告正以图片、视频、电话等多种多样的形式­嵌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­落视觉中国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