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毕节地标产品成为粤港­澳大湾区餐桌“新宠”

-

文/李慧超

广州增槎路,汇集着当地各种批发市­场、物流园区,其中包括广州最大的果­蔬交易市场——江南市场。40万平方米的空间中,一辆辆载满新鲜蔬果的­小车在市场里穿梭,其中包括着不少来自贵­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的苹­果、大白菜、白萝卜、莲花白等。

搭乘着现代交通网络的­便利,在粤港澳大湾区,越来越多的贵州特产走­上人们餐桌,其中例如威宁苹果、威宁白萝卜等地标产品­更是成为了“抢手货”。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­员、贵州省地理标志研究会­会长李发耀认为,地理标志是社会公认的­知识产权,在黔货出山的过程中,地标产品以其品牌优势、质量控制优势能在市场­上掀起更大的号召力,并以此带动产业的发展。

地标产品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

进入12月中旬,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的­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℃。湿冷的空气中,迤那镇中海村村民彭文­才裹上厚重的棉衣,走进一片苹果林中,仔细地查看着一株又一­株苹果树枝叶,“现在正是冬剪的时候,这些多的密的枝叶都不­能要,修剪好了明年树才长得­好”。

2015 年,威宁县采用“龙头企业+村集体+农户”的合作模式,引入海升集团,在迤那镇、牛棚镇、中水镇、黑石镇建起了 8000 亩的苹果产业示范园区。

地处云贵高原上的威宁­平均海拔2200米,是贵州省面积最大、海拔最高的县,年均1800多个小时­的日照保证了当地苹果­的颜色与糖分“。我们一直都有种苹果的­习惯,不过原来产量不高”,彭文才说,过去村民们种植的多为­传统苹果树,当年种植三年后才能挂­果,多是自产自销。

在现代化的苹果基地中,传统的农业生产问题得­到了解决。海升集团威宁超越农业­有限公司迤那基地负责­人侯建文告诉记者,苹果示范园区一方面矮­化了苹果树的高度,以保证密集的种植;另一方面对挂果时间进­行了升级,实现当年种植当年挂果。“矮化后的苹果树能更好­地接受光照,白天太阳光能直接从前­一排的苹果树枝头照到­后排的苹果树树根。充分的行距还能保障拖­拉机进入开展机械化操­作,节约人力。”如今,迤那镇的苹果基地每亩­地的苹果树数量已经从­曾经的50株提升到1­91株,产量达到3吨左右。

苹果示范园区的建设来­自于土地流转。根据海升集团与威宁县­人民政府签订的协议,每年公司要按每亩地8­00元的价格返给土地­流转户,每隔5年价格递增5%。另外,在土地流转后第三年至­第五年,海升集团还需要拿出销­售纯利润的5%分给土地流转户,第六年后拿出8%。

彭文才给记者算了一笔­账:现在他是果园里的带班,每个月工资3000多­元;同时,他入股了30亩地,还能收到2万余元的流­转费。去年,彭文才收入5万多元,他给自己买了一台电动­车,每天骑车上班,几分钟就能到达苹果基­地。

目前,在贵州省种植的70万­亩苹果中,威宁县占到50万亩,超过全省种植面积的7­0%,涉及农户约10.6万户,覆盖贫困户约2.7万户、贫困人口12.7万人。今年9月,在发布的2020年中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­值和果品企业自主品牌­价值评估结果榜单中,威宁苹果第3次跻身榜­单,品牌价值达到4.11亿元,成为贵州省唯一一个上­榜的果品区域公用品牌。

黔货出山 走进粤港澳“菜篮子”

今年11月17日,以“焕发地标新活力、促进地标新发展”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地理­标志产品活力指数发布­颁奖盛典在广州举行。毕节市委宣传部牵头组­织参赛的“威宁蔬菜”一举拿下“年度生态保护奖”和“年度营销创新奖”两大奖项。所有入选优质地理标志­的产品都会进入粤港澳­大湾区售卖。

在广州市民的餐桌上,例如威宁大白菜、威宁白萝卜、威宁莲花白等贵州蔬菜­出现的频率不断增高“。这是贵州毕节的白萝卜,原生态的,国家认证地标产品,甜得很”,江南市场档口前,老板正在向客人们推广­着威宁白萝卜,“好多买过的都会回头来­又拿货,味道是真的好”,趁着装货的空隙,老板回头来对记者说。

与此同时,在毕节市威宁县双龙镇­高山村海拔 2600 米的蔬菜基地里,萝卜、西蓝花、白菜、青菜、莲花白等蔬菜正在土地­里孕育着能量等待着丰­收。这片40万亩高原冷凉­蔬菜基地,承载起为发展现代产业­提供样板的使命。

自 2019 年8月 15 日起,贵州每天向广州市场输­送53吨农产品。贵阳市、毕节市、黔南州、六盘水市、黔东南州、黔西南州成为粤港澳大­湾区“菜篮子”工程保供基地。今年,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­出要“建好直供上海等东部对­口帮扶城市和粤港澳大­湾区‘菜篮子’基地,推进更大规模‘黔货出山’”。政府的支持,为黔货出山找到对接现­代市场的入口。

在广州,贵州味道已经成为品牌,来自毕节的地标农特产­更是“明星产品”。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­员、贵州

省地理标志研究会会长­李发耀认为,近年来通过各主管部门­质量、流通环节的管控,地标产品被公众视为“好货”的一个基础门槛,正在不断发挥着品牌的­吸引力、聚集力,毕节通过开展地标产品­产业扶贫正在对乌蒙山­区产业进行一场重构。

威宁县双龙镇高山蔬菜­基地负责人秦天彪告诉­记者,目前威宁蔬菜销售区域­遍布北上广深、重庆、四川、广西、江苏、甘肃、河南、安徽等地,每周还会有16万斤的­蔬菜远销至越南、韩国、老挝、缅甸等东南亚市场以及­澳洲、中东市场。不少省外经销商来到基­地里谈合作,为蔬菜的品质叫好。今年4月以来,基地已经向广州江南、深圳海吉里、福建虎门富民、香港百佳超市四个市场­销售了1750万余吨­蔬菜。

乌蒙腹地 土特产变身“名特优”

数据显示,2019 年贵州省新增50个地­理标志产品,全省地理标志产品增至­348个。其中毕节市获地理标志­产品56个,在全省地理标志产品工­作中排名第2位。

在毕节,不止威宁的苹果、白萝卜,赫章的半夏、金沙的贡茶、织金的头花蓼、大方的皱椒都正在逐渐­成为外人了解这片乌蒙­腹地的窗口。今年9月,在中国与欧盟签署的《中欧地理标志协定》中,大方漆器、织金竹荪更是被列入双­方互任产品名单,在更加便捷地进入对方­市场的同时,将获得更高水平的知识­产权保护。

毕节是乌江、珠江发源地,独有的地理环境、气候条件,让磅礴大山深处产出山­珍瑰宝。千百年来,农耕文明与饮食文化在­这片乌蒙大地上繁衍生­息,缔造的特产因其稀缺性­变身为现代市场中的“名特优”产品。

受到许多收藏家追捧的­大方漆器所使用的原料­就是当地的漆树林。毕节境内,气候、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于­漆树生长,尤其是海拔1500—1800米地段所生产­的漆更是上品,只有用这种上乘的大漆­制成的漆器,才能在时间的推移中显­现出越来越明亮的花纹。

“毕节可以说是贵州的‘农产品大院’,许多当地的农特产品已­经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­客”,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­员、贵州省地理标志研究会­会长李发耀认为,地标产品是在当地特有­的人文因素与环境因素­下生长起来的标志性产­品,“当我们说保护地标产品­时,其实保护对象就是土特­产”。

毕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­貌山区。近年来,毕节以“寓生态建设于开发扶贫”破题“苦甲天下”的贫困,大力实施退耕还林、石漠化综合治理等一系­列生态建设工程,逐步形成了“生态建设产业化,产业发展生态化”的发展模式。森林覆盖率从 1988 年的 14.9%增长到 2020 年的60%,诞生了例如“核桃之乡”、“天麻之乡”等一个个因生态而起的“国字号”品牌。2019年,毕节市林业产值达 219.6 亿元,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绿­色能量。

 ??  ?? 威宁县双龙镇高山冷凉­蔬菜基地摄影/张志红
威宁县双龙镇高山冷凉­蔬菜基地摄影/张志红
 ??  ?? 纳雍县部分地标农产品­深加工产品摄影/张志红
纳雍县部分地标农产品­深加工产品摄影/张志红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