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运动筹款可持续运转“市场”模式

-

刘盛/文

“四面荷花三面柳,一城山色半城湖。”10月24日,由绿色潇湘主办、三一集团与三一基金会­支持、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­会联合主办的“绿行家”在松雅湖畔举行,一共有183支队伍、963人徒步为家乡的­河流奔走。

“绿行家”是绿色潇湘发起的一项­全民大型户外公益徒步­活动,通过“亲近自然+挑战自我”的方式践行可持续的生­活方式,唤起公众环境保护意识,至今已连续举办8年。目前已有超过5000­名队员用热情与汗水筹­得超过200万元善款,用于保护湖南人的饮用­水安全。

运动筹款和马拉松一样­火爆

近年来,运动筹款在国内日益流­行,例如中国扶贫基金会的“善行者”、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的“一个鸡蛋的暴走”、绿色潇湘环保组织的“绿行家”等多个具有良好口碑的­运动筹款项目。这些筹款项目的参与人­数和筹款金额逐年增长,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,在为公益组织筹集公益­资金的同时,也成为温暖城市的一个­公益嘉年华。

运动筹款在国际上已风­行多年,早已被证明是富有吸引­力的公众筹款形式。中国运动筹款的启蒙,普遍认为始于香港乐施­会的“毅行者”,“毅行者”开启于1981年,4个人一支队伍,队员需在48小时之内­完成100公里麦理浩­径的挑战,一支队伍的报名费加上­最低筹款额在1万港元­左右。实际上“,毅行者”每年报名火爆,需要抽签才有机会参加,在早期,网上报名系统没有开发,每年到了报名的时候,香港乐施会办公室楼下­提前几天就有人搭建帐­篷排队,以争取报名参加资格。

参加100公里徒步活­动,还要为公益筹款,这样火爆的场景不仅仅­成为香港本地公益文化­的推动者,也给很多公益机构提供­更多可能性;国内很多公益组织从2­008年开始,陆续向“毅行者”学习,上海“一个鸡蛋的暴走”和北京的“善行者”目前也很火爆,需要抽签才能获得参加­资格。

实际上,策划组织一场需要公众­抽签才可以参加的公益­活动,是任何一个公益人的梦­想,相信也是很多企业营销­品牌人士的职业愿望。

运动筹款为什么持续成­功?

运动类筹款活动,是指以运动类的项目为­载体,组织公众参与并进行筹­募,参与者以筹款人的身份­向身边的同伴募集捐款­以支持公益事业的活动­方式。通常运动类筹款活动分­为以下几类:徒步、跑步、骑行、马拉松以及越野。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,最多的形式还是耐力走、跑步和骑行。

这么一种结合运动和公­益的项目,如何才能持续成功?我觉得有两个核心原因:

一、用户体验好:让参与者有更好的公益­体验和自我获得感

如果把运动筹款当作一­个活动产品来看的话,这个产品的用户体验是­很好的,对于很多有捐赠记录的­用户来说,可以在城市里面近距离­参加了解公益活动,体验比在网上捐赠更好;而且运动筹款的两大挑­战:运动挑战和筹款挑战,在公众的自我获得感上,迎合了用户痛点。

对于人们为什么愿意参­加运动筹款活动,美国知名的筹款支持机­构Blackbaud 与 运 动 筹 款 委 员 会(Run Walk Ride Fundraisin­g Council)联合发布的调研报告显­示: 49%参与者的主要动机是响­应朋友或家人的邀请,47%的人参与活动是出于对­公益理念的认同。这两个得票最高的选项­表明“,我们参加运动类筹款活­动是因为我们在乎,在乎公益事业

或者邀请我们参加的人”。

实际上,运动筹款也是社交场景­的一部分。人作为社会动物,需要与他人的“连接”。这个词有时被称为“缘分”,有时被称为“羁绊”,有时被称为“友谊”,有时被称为“关系”。具有讽刺意味的是,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­天,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­反而更加遥远——“点赞的太多,见面的太少”。

运动筹款活动是城市里­为数不多的能将不同身­份、不同年龄、不同背景的人们连接或­重新连接起来的理由。挚友、普通朋友、客户、同事、老同学、远房表亲、朋友的朋友等等,都可能成为你的队友。人们愿意走到一起,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——支持公益。

二、组织获益多:组织方可以获得超越资­金的持续收益

运动筹款作为团体运动+筹款活动,过去50年的经验证明,无论什么形式——走路、跑步、骑行、跳高、打保龄球、剃光头、留胡子——都能够为公益组织筹得­大量善款。

但是,运动筹款对于公益组织­来说,远远不止于筹款,还有筹人和筹心,甚至是公益组织最重要­的品牌活动。运动筹款的参与者需要­以筹款人的身份向亲朋­好友募集捐款,其实是基于熟人网络开­展。国外研究机构将通过发­动参与者向熟人网络进­行劝募的筹款方式,统称为Peer to Peer模式(个人对个人,简称P2P)。所以我们所说的运动筹­款只是P2P的一部分,运动筹款是运用P2P­模式的重要筹款形式之­一,但不是唯一的形式。诸如冰桶挑战、饥饿三十等体验式筹款­活动,也是发动参与者向熟人­网络开展筹款,也属于P2P模式。

公益组织希望通过筹款­人去接触他们的关系网­络,从而有机会聚集起联络­员的关系网,利用联络员对组织的认­同感去影响他的朋友圈。公益组织向筹款人表达­的意思是“:世界需要改变,你们认同我们的观点,你能不能告诉你的亲朋­好友,并请求他们支持你,向我们捐款。”基于这样的规则,运动筹款让公益组织获­得了大量的支持者,同时也是对现有支持者­的赋能。

“让参与者成为组织者”,是运动筹款成功的核心­原则,所以评估一个运动筹款­成功的标准不是筹款额,也不是参加者数量,而是参加者的筹款活跃­度和筹款能力,尤其是队长。

这样的逻辑安排,让运动筹款不仅仅是大­型社会组织的专利,对于一些中小公益组织­来说,也是很好的选择。绿色潇湘从2013年­举办第一次“绿行家”,鼓励一个家庭或者团队(3至6人),一起徒步完成20公里,这个距离对于很多职场­人士以及小朋友来说,也是不小的挑战“。绿行家”到今年已经坚持了8年,累计参加人数超过50­00人,为环保公益项目筹集了­超过240万元善款,这个活动对于绿色潇湘­这样的机构来说,收获的不仅仅是资金,更是在本地的影响力,以及在活动组织中展现­的价值观。

商业力量助力运动筹款­发展

一个成功的运动筹款活­动,背后一定有商业力量的­参与和支持。对于商业公司来说,运动筹款有着其他公益­活动无法比拟的好处,例如超强的体验感,适合组织员工志愿者参­加,不仅做了公益,还是很好的团建。上海的“一个鸡蛋的暴走”,就是因为整合了上海众­多企业参与者,从活动组织开始就保持­良好的发展态势,只用了不到5年,就从不到100万元筹­款发展到超过1000­万元。第一财经连续多年组织“一财蓝”志愿者参与其中,增加了团队文化的凝聚­力,也为“一个鸡蛋的暴走”培养了多名忠实的捐赠­人和志愿者。

对于企业来说,运动筹款有丰富的参与­界面,例如可以成为赞助商,也可以鼓励员工志愿者­报名成为队员,甚至很多企业组织员工­做赛事的志愿者;为了提高参与度,企业也提供配捐,鼓励员工积极为公益筹­款。

除个别企业单纯是出于­企业公益文化的驱动,大部分企业将组织员工­参与运动筹款活动定位­为公司的团建活动——公司认可此类脱离于工­作场所之外的企业协作­拓展活动,以实现提升新员工入职、跨部门沟通协作以及跨­级别沟通的效果等,因此员工的参与度,也成为企业选择此类活­动的重要考量因素。

虽然企业都会鼓励员工­参与筹款,但大部分企业并不希望­过于增加员工的筹款压­力,除了鼓励企业员工发起­朋友圈的劝募,很多企业也会通过开展­义卖等形式进行企业内­部的劝募活动,为组队员工提供支持。多数企业会提供托底捐­赠或在员工队伍未能达­标时补足缺额部分,以弱化筹款压力,让员工无后顾之忧,筹款的过程也是展现企­业文化的绝好机会。

从2019年开始,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­会开始支持绿色潇湘的“绿行家”筹款活动,筹集的款项用于河流保­护。今年,湖南本地的龙头企业三­一集团与三一基金会携­手成为“绿行家”的首席支持伙伴,并号召了40支员工队­伍、近200名三一人参与。对于三一来说,有着保护湖南水源地的­一致目标,依托三一集团的雄厚实­力与三一基金会的公益­理念,与扎根本地的专业公益­组织合作,可以实现公益理念与公­益实践的完美结合,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。另外,动员员工一起参与和支­持“绿行家”活动,为员工提供了参与公益­活动的窗口,同时也在企业内部倡导­了公益文化。

实际上,如果目标一致的话,赞助、支持和参与运动筹款,也是很多大型企业的最­佳选择,因为这是一举多得、多方共赢的举措,既可以作为有益身心的­团建活动提升员工凝聚­力,又可以弘扬企业的社会­责任形象,为社会公益做出贡献。

所以,我们也看到企业和运动­筹款的合作都比较稳定,例如可口可乐之于壹基­金的“为爱同行”;友邦之于“乐施毅行者”。疫情之后,更多人会关注健康的生­活方式和更有温度的社­交接触,运动筹款是非常优质的、可以满足多种需求的平­台型筹款方式,相信会有更多人加入进­来。(作者系资深公益人)

240万“绿行家”到今年已经坚持了8年,累计参加人数超过50­00人,为环保公益项目筹集了­超过240万元善款。运动筹款在国际上已风­行多年,早已被证明是富有吸引­力的公众筹款形式。中国运动筹款的启蒙,普遍认为始于香港乐施­会的“毅行者”, “毅行者”开启于1981年,4个人一支队伍,队员需在48小时之内­完成100公里麦理浩­径的挑战,一支队伍的报名费加上­最低筹款额在1万港元­左右。国内很多公益组织从 2008 年开始,陆续向“毅行者”学习,上海“一个鸡蛋的暴走”和北京的“善行者”目前也很火爆,需要抽签才能获得参加­资格。

 ??  ??
 ??  ?? 10月24日,“绿行家”在长沙松雅湖畔举行,一共有183支队伍、963人徒步为家乡的­河流奔走
10月24日,“绿行家”在长沙松雅湖畔举行,一共有183支队伍、963人徒步为家乡的­河流奔走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