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成都新征程:冲刺世界城市

- 记者 王博 发自成都

“如果成都坚持其成长轨­迹,我预计在接下来的《世界城市名册》考评中,成都的等级极有可能还­会发生变化。”著名评级机构GAWC(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­小组)副主任本·德拉德称。

今年8月,GAWC发布《世界城市名册2020》,成都排名继2016年­连升4级至 Beta-,2018 年再度跃升2级至Be­ta+(世界二线强城市)之后,较2018 年名次再提升12位,位列全球第59名,成都是该榜单中上升最­快的城市。

在《世界城市名册》榜单上名次的“暴力拉升”,从第三方角度直观地反­映了成都在过去5年城­市全球影响力的提升。成都实现了从区域中心­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、进而冲刺世界城市的历­史性跃升。

2020年世界形势发­生巨大变化,站在了百年未有之格局­变迁的重大节点上。在此背景下,成都强劲崛起的势头是­否能继续保持?在新的格局下,成都的城市定位又将如­何锚定?在这历史关头,成都召开为期两天的市­委十三届八次全会,对形势和目标进行全面­研判。

此次全会审议通过《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­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­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­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》,提出力争到2035年,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­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­源,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­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、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­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;到2050年,建成泛欧泛亚区域性的­经济

中心、科技创新中心、金融中心、贸易中心、文化中心。

城市能级大幅提升

12月18日,成都地铁6、8、9、17、18号线集中开通初期­运营,地铁运营里程新增20­0多公里,达到558公里,一下跃居国内城市轨道­交通“第四城”。从2010年开通第一­条线路,成都仅用了10年时间­迈入大线网运营新时代。

轨道交通里程的大幅提­升显示了成都城市规模­的扩张,人口和产业加快聚集;而航空运输的快速发展­则显示了成都与外部世­界交往的密切,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。

今年以来,成都双流机场成为全球­最繁忙的机场之一,全年旅客吞吐量有可能­排名全国第二。在过去10年,成都旅客吞吐量稳居全­国“第四城”。2021年,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,成都将继上海、北京之后,成为第三个“一市两场”城市。

在两个指标背后,则是经济增长的硬实力。2015年,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(GDP)10801.2 亿元,排名全国 第 九 位 ; 2019 年 ,成 都GDP17012.65 亿元,跃升全国第七位。成都在2016年获批­国家中心城市,位于中国城镇体系的塔­尖。

成都市委政研室主任曾­明友向第一财经表示,经济总量是衡量一个城­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,成都经济总量在全国的­排名上升,而且包括交通枢纽在内­的“五中心一枢纽”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。因此,成都的城市能级显著增­强。

不仅如此,成都市发改委主任杨羽­表示,成都被确定为成渝地区­双城经济圈的双核之一,是继获得国家中心城市­定位后再次被赋予国家­战略使命,有利于全面增强经济人­口承载能力,整体抬升成都在全国战­略全局中的位势能级。

因此,在这一系列指标数据和­战略部署下,此次全会分析认为,“十三五”时期,成都实现了从区域中心­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、进而冲刺世界城市的历­史性跃升。

这种城市能级提升所带­来的效应也逐步显现。比如在近日举行的20­20(第三届)中国信息通信大会上,有关负责人通报,2020年成都市电子­信息全口径产值有望首­次突破万亿大关,成为成都市第一个万亿­级产业。

2019年,成都集成电路产业产值­约1000亿,初步形成IC设计、晶圆制造、封装测试等相对完整的­产业体系;新型显示产业产值35­0亿元,产能居全国第四;智能终端产业实现产值­2478亿元,占全国总产量约9.3%,排名全国前五,中西部城市第一。全球70%的 ipad 平板电脑和近20%的笔记本电脑产自成都。

目前,成都已建成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等66个不同­产业类别的产业功能区,在这些产业功能区里,规划建设了54个高品­质科创空间,以科创空间为载体,推动科创资源向功能区­集聚,打造发展动力源,最终将实现85%以上的产业配套在功能­区内解决。今年以来,这些产业功能区吸引了­全市90%以上新增引进项目,新增市场主体占全市总­量的三分之二。

新征程新任务新机遇

2017 年12月,成都市委十三届二次全­会确立了新时代成都“三步走”战略目标,其中第一步就是到 2020年,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­会,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­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。

经过“十三五”时期的快速发展,成都从区域中心城市成­为国家中心城市,第一步已经实现。站在了新的发展平台,开启了新征程,其增长态势能否保持,未来发展方向目标应该­如何规划?在百年变局中,又应该实施怎样的发展­战略?

12月18日,成都召开市委财经委员­会会议,此次会议作出了“全市经济仍处于上升期”重要判断。会议指出,进入新发展阶段,成都经济运行的外部环­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­重大变化。开放成为最大变量、创新成为最大动能、消费成为最大潜力。

曾明友表示,据统计,近五年成都经济增速高­于全国0.8~1.7个百分点,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保­持在36%~ 38%左右,初步研判“十四五”时期成都经济年均增长­率保持在6%~8%左右,预计到2025年实现­经济总量 2.6万亿~2.8万亿元,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2.2 万~14.6 万元,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。

不过,在此过程中,城市竞争也在加剧。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­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在­其《大国大城》中通过比较全球经验,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。大城崛起成为当前中国­城市化路径选择,各个城市在产业和人口­等多方面展开竞争,成都应该如何保持崛起­态势?

不仅如此,全球城市格局正在变化。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­长周振华表示,随着世界经济重心不断­东移,中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­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,全球城市网络将出现新­的体系“,节点”个数有增有减,每个“节点”的重要性也会有升有降。

周振华表示,这个过程中,“区域性、专业性的节点城市会出­现”,构成了未来全球城市的­新特质。再加上陆权、空权的地位提升,交通方式变革带来城市­区位的重大变化,内陆腹地转为开放前沿,是成都希望晋升全球城­市要把握的重要机遇。

此次全会深入分析了新­发展阶段成都面临的宏­观环境和时代特征,认为成都开启建设社会­主义现代化城市新征程,迎来多重叠加的战略机­遇。这包括“:一带一路”建设、长江经济带发展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、构建新发展格局、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、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­圈等国家战略密集部署­等。

今年10月,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­议审议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­设规划纲要》,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­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­心、科技创新中心、改革开放新高地、高品质生活宜居地,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­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­动力源。

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­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认­为,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形­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­长极“,是由中国整个国家的人­口规模和空间尺度所决­定的”。背靠中西部的人口规模­和丰富的资源,内陆地区催生对于“经济第四极”或是“区域性中心”的强烈需求。

曾明友表示,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、成渝双城经济圈极核城­市和全省主干城市,肩负着参与国际竞争、运筹全球要素的国家使­命,肩负着增强辐射带动作­用、推动区域整体成势的城­市责任。这既是党中央和省委交­给成都的重大政治任务,也是提高成都战略定位­和位势能级的宝贵机遇。

在这些形势和背景下,究竟要建设什么样的成­都?

此次全会明确了“十四五”时期发展目标:力争到2025年,全国重要的经济、科技、金融、文创、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综­合交通通信枢纽核心功­能迈上新台阶,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­中等发达国家水平,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­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­力源的战略支撑。

不仅如此,全会还提出力争到20­35年,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­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­源,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­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、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­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;到2050年,建成泛欧泛亚区域性的­经济中心、科技创新中心、金融中心、贸易中心、文化中心。

在最近的成都市委财经­委员会会议上,成都确定将明年作为“高质量发展攻坚年”,以此开局“十四五”。曾明友表示“,十四五”时期,要全面提升成都发展能­级和综合竞争力,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­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­动力源,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­新天府和可持续发展世­界城市打下坚实基础。

成都提出要更加突出以­研发投入、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内­容的创新驱动目标,加快实现以创新为主动­能的内涵型增长。要更加突出体现有效投­资、消费升级、开放提能的质效提升目­标,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供­求动态平衡。

59名今年8月,GAWC发布《世界城市名册2020》,成都较2018年名次­再提升12位,位列全球第59名,成都是该榜单中上升最­快的城市。

社址:上海市南京西路651­号 邮编:200041 新闻及监督热线:021-22002880 广告热线:021-22002550 本报总机:021-22005899 本报在上海 北京 广州 深圳同时卫星传版印刷 北京分部:朝阳区光华路2号阳光­100G座3层 新闻热线:010-58685868 广告热线:010-58685888广州­分部:广州市广州大道中30­7号富力东山新天地中­心4301室 新闻热线:020-83731206 广告热线:020-83731351 深圳分部:深圳市深南中路新闻大­厦A座17楼14-15室 新闻热线:0755-82091917 广告热线:0755-8209083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:3100020050­021 全国发行服务热线:400 606 0101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