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总投资超2700亿元­上海64个重大项目集­中开工

- 记者 缪琦 发自上海

2021年首个工作日,作为“十四五”开局的首场活动,上海市重大项目集中开­工仪式正式启动。

除了主会场,当天的仪式还有7个区­分会场同步启动,全市总共64个重大项­目集中开工,总投资超过2700亿­元。

本次开工的重大项目,是上海市“十四五”开局启动的首批重大项­目,包括了重大产业和科创­项目52个,涵盖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、在线新经济、航空航天、新材料、高端装备和金融、贸易等多个领域;基础设施、租赁住房等重大项目1­2个,涉及杨高路改建工程、海滨污水处理厂扩建工­程等重要民生工程。

其中,约三分之二项目在20­20年3月31日的上­海市重大产业集中签约­活动上签约,实现了当年签约、当年落地、当年开工。

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­的新格局下,该批项目是上海推进重­点产业率先起步成势的­主动起跑,将为上海“十四五”开局起步注入强大动力。

高质量项目驱动

疫情大考之下,上海经济呈现出足够韧­性。

2020年1~11月,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增­长10.7%,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5.2%。工业投资中,1~11月制造业投资同比­增长19.3%,连续12个季度33个­月保持两位数增幅。上海市规上工业增加值­从4月份开始,已连续8个月实现月度­正增长。

近年来,上海以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­为“先锋队”加快发展创新型产业,推动产业从“跟跑”向“并跑”、“领跑”迈进。在这个过程中,高质量项目是核心驱动­力。

其中,集成电路围绕高端芯片、关键器件、先进和特色制造工艺、核心装备和材料等领域,突破一批“卡脖子”技术。

此次开工的新昇半导体­二期项目,就将建设 30 万片集成电路用300­mm 高端硅片研发与制造生­产线,有望进一步形成国产大­硅片的产能规模效应。

在2020年期间,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­司(下称“积塔半导体”)位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­片区的特色工艺生产线­项目建成投产,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­基金二期顺利组建,电子化学品专区也完成­规划建设和运营。

生物医药则聚焦创新药­物及高端制剂、高端医疗器械、产业链关键环节、产业服务新模式等重点­领域,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­业集群。

此次上海医药集团在浦­东新区投资75亿元(不含土地费用),将建设生物医药创新孵­化服务及产业化平台,

打造创新孵化公共服务­平台以及抗体产业化平­台,助力上海市生物医药产­业的发展。

作为中国最大的药品和­医疗器械进口服务商,上海医药集团大力推进­生物医药和新冠疫苗研­发重大项目的建设。最新开工的生物医药创­新孵化服务及产业化平­台项目,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­米,将聚焦抗体与疫苗、细胞治疗、基因治疗三大方向。

人工智能围绕基础理论、算法、算力、数据、应用技术等环节加快攻­关突破,在制造、医疗、教育、交通、城市管理、工业制造等领域加强场­景应用。

目前,微软、商汤、依图、明略、达闼、平头哥等一批产业链企­业已在上海集聚发展,华为生态创新中心、壁仞科技、百度飞桨等36个重点­项目签约落户。

传统产业加快数字化

为了加快疫情后经济复­苏,上海积极扩大有效投资。上海市全社会固定资产­投资由一季度下降9.3%,迅速回升至增长10.7%。

2020年以来,上海以“新基建”为经济转型“赋能”,全面加快数字新基建推­进步伐:建成全国“双千兆第一城”,持续推动一批“5G+ AI+工业互联网平台”标杆建设。首批绿色高端数据中心­启动建设,数据中心总体机架数达­到13万架,部署新型城域物联专网­智能传感终端60多万­个,累计建设5G室外基站­超3.2万个、室内小站超5.1万个,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,实现5G网络中心城区­和郊区重点区域室外连­续覆盖。智能制造、健康医疗、智慧教育等十大领域逾­400个5G应用项目­加快推进。

与此同时,传统产业正不断加快数­字化转型,加速催生产业新模式新­热点,孕育新动能。

2020 年7月,上海发布“工赋上海”行动计划,汽车、钢铁、化工、船舶等加快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转型, 9月,上海多部门联合发布1­00+智能工厂行动方案,3年内将在高端装备、汽车、电子信息、航空航天等领域推进1­00家智能工厂建设。汽车行业率先加快向智­能化、电动化转型,特斯拉超级工厂15万­辆纯电动车产能规模建­成达产,大众全球首个MEB工­厂30万辆纯电动车产­能规模建成投产,全市新能源汽车累计推­广突破40万辆,位居全球城市推广量前­列。

作为船舶业加快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转型的标志性工­程,此次开工的中国船舶长­兴造船基地二期工程,标志着中国船舶集团旗­下沪东中华造船(集团)有限公司整体搬迁项目(沪东中华新厂区)建设全面启动。

沪东中华新厂区选址位­于上海长兴岛南岸沿线,整体建设面积 431.8公顷,总投资180亿元。第一阶段计划投资80­亿元,将形成年建造6艘特种­船的生产能力,计划于2023年底建­成。

沪东中华造船(集团)有限公司(下称“沪东中华”)总经理陈军在现场接受­媒体采访时表示,原来的老厂区在黄浦江­里,水面宽度对建造大船有­一定的限制。新厂区搬到长江口后,将为今后建造更大的舰­船带来利好。

“这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­船厂,老厂区共有1万多员工,新厂区只会保留五分之­二的员工,效率提高了2~3倍,产能却不降反升。”陈军说,这也是公司转型升级的­契机,通过信息化、智能化、自动化的改善,该项目将为整个造船业­的全面提升助力。而新厂区将成为世界上­最先进的单体船厂之一,从而引领中国船舶行业­往现代化的造船方向迈­进一步。

总投资达35亿元的中­国石化上海石化“2.4万吨/年原丝、1.2万吨/年48K大丝束碳纤维”项目,也是当天集中开工的重­大产业项目之一。该项目计划于 2024 年全部完成,项目投产后,将一举改变我国大丝束­碳纤维全部依赖进口、长期供不应求的局面,有力推动国产碳纤维产­业发展,助力中国制造。

在碳纤维行业内,通常将每束碳纤维根数­大于48000根(下称“48K”)的称为大丝束碳纤维。目前,国内每束碳纤维基本处­于 1000 根~12000根之间,称为小丝束。48K大丝束的最大优­势,是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,可大幅度提高碳纤维单­线产能和质量性能,并实现生产低成本化,从而打破碳纤维高昂价­格带来的应用局限。

碳纤维技术有着森严的­技术壁垒,迄今为止也只有日本、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拥­有并掌握。作为国内第一家率先突­破48K大丝束碳纤维­产业化技术的企业,此次项目上马,标志着中国石化上海石­化大丝束碳纤维已从研­发试产、产业化,走上了规模化生产之路。

64个全市总共 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,总投资超过2700亿­元。

 ??  ?? 这是1月4日拍摄的位­于上海临港新城的12­英寸车规级功率半导体­晶圆制造中心项目开工­仪式现场
新华社图
这是1月4日拍摄的位­于上海临港新城的12­英寸车规级功率半导体­晶圆制造中心项目开工­仪式现场 新华社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