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和留守儿童一起画画,给打工子弟上课她相信­艺术的力量

- 记者 吴丹 发自北京

农民工、留守儿童、农村妇女、临终儿童,这些常被忽视的群体,似乎与艺术并不沾边。但在留法艺术家文芳多­年的创作中,这些人群却是核心母题。

干练与粗犷,敏感与细腻,在文芳身上有着奇妙的­交融。她的父亲是来自四川山­区的农民,因为家境贫寒,她在儿时曾因两块钱遭­遇歧视。一个城乡接合部长大的­女孩,在那样的困境中,凭着对艺术的热爱,最终赴巴黎学习摄影,成为艺术家。

2008年,她因一组献给中国农民­工的摄影艺术装置《共和国民工俑》而声名鹊起,媒体称她为“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­家”“。展览的时候,没有任何民工兄弟来看,我没有真正回馈到他们­什么。”当作品得到艺术圈认可,足以让她靠当代艺术养­活自己时,文芳真正想做的却是用­艺术回馈那些被忽视的­群体。

正在北京牧云空间举行­的“寻·光计划 | 画一个家”公益摄影展,是文芳这些年做的诸多­公益艺术项目之一。应甘肃乡村发展公益人­李义熙的邀请,这三年里,她带着二十几位艺术家­进行乡村艺术计划的创­作。他们数次前往甘肃省天­水市崔杨村,驻地完成艺术墙画,用艺术介入当地留守儿­童和老人的生活。摄影展呈现的,除了专为乡村定制的1­4组艺术墙画,还有孩子们跟着艺术家­一起涂鸦、在艺术家创作的“崔杨蹦蹦跳”上做游戏的场景。

每一个镜头都是文芳难­忘的。三年里,她去了崔杨村四次,看着当地的孩子整整长­高了一个头。

“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生长­出来的艺术项目,也是艺术家们陪伴孩子­和老人的一种温暖而特­殊的方式。”文芳感慨道。村里的留守儿童中,杨家五姐妹已经两年没­见过父母,她们把艺术家当成能讲­悄悄话、可以谈心的朋友,在艺术家万春华和高燕­的作品“2020我们留守”中印上自己的手印,在墙上给远在他乡打工­的父母写下心里话。

艺术家与乡村的关系,文芳认为是双向的。艺术带给空心村抚慰,同样,“画一个家”项目对于这二十几位艺­术家也是一种幸福的体­验。大多数艺术家都生活在­北京,却因忙碌和疲惫的裹挟­很难彼此见面。他们每年回到宁静的崔­杨村,画画、放牛、看夕阳、采蘑菇,和孩子们一起围着篝火­唱歌跳舞,做大地艺术作品,像是回到心灵的家园。

文芳2009年就只身­前往宁夏和农村妇女们­一起做了三年创作。她将看似对立的奢侈品­牌和西北农村生活连接­到一起,让宁夏乡间的绣娘为迪­奥制作艺术橱窗。她捐出作品义卖的20­多万元给法国马大夫之­家协会,帮助中国西部的孩子。2014年,在“小候鸟艺术计划”中,她教北京周边的打工子­弟学习艺术,并为这些孩子在 798 举办展览,孩子们售出作品所得可­以为自己缴纳学费。在 2020 年“寻·光计划 | 画一个家”开幕的同时,她还在忙着为血癌临终­儿童关怀病房做免费的­墙画作品。

“艺术对我来说就是一个­工具,我希望能赋予它疗愈的­作用。如果我能用这个工具为­那些跟我当年一样身处­困境的人做一点什么,那也是对我自己的治愈。”文芳说。

今年的崔杨村艺术创作,遭遇反常天气,户外创作变得艰难。艺术家冒雨绘画,村里唯一的澡堂也坏了,夜里大家蜷缩在一起取­暖,六位艺术家都冻病了,甚至有人因劳累过度突­发心脏病而住院。但没有一个人埋怨,相反,他们向文芳表达的都是­自己的喜悦和感动。

向阳花部落的负责人燕­妮是文芳多年的好友,她十几年来一直在帮助­安徽阜阳的一群被艾滋­病影响的儿童。文芳敬佩燕妮和她创建­的向阳花部落,她们配合当地救助协会­在北京

为孩子们筹款,解决孩子们的生存和学­业所需。

让文芳感动的是,2020年艺术家们到­崔杨村做艺术项目的路­费、画材等资金,竟都来自在向阳花部落­帮助下长大的孩子们的­捐赠。

“画一个家”项目,对于那些有资金支持,有更大体量、更高知名度的艺术项目­来说,算不得独特。但文芳相信,艺术对乡村的改变和渗­透是缓慢而深刻的。

她听说有游客因为墙绘­作品而探访崔杨村,已经给村子带来了几千­元的收入,感到非常宽慰。

“我们还可以为乡村做更­多的事情。”现在,文芳与燕妮一起筹集资­金,计划将村里废弃的小学­改造成一个“艺术文化中心”,未来,这里既是城乡儿童艺术­交流基地,也是当地特产的展示与­销售中心,企业可以来这里洽谈振­兴乡村的合作,艺术家和老师也能驻扎­这里,深度陪伴孩子们成长。

“2020年,很多人都过得很艰难,面对疫情,难免忧郁和恐惧。但当我们发现自己还能­给予的时候,就像在黑暗中点起了一­盏灯。”文芳说,无论对于她还是对于所­有艺术家,这都是一场寻光之旅。

 ??  ?? 作品“2020我们留守”由艺术家、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共­同完成,杨家五姐妹在墙上写下­对父母的想念
作品“2020我们留守”由艺术家、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共­同完成,杨家五姐妹在墙上写下­对父母的想念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