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筚路蓝缕来时路 榆林窟新貌初成

-

宋子贞/文

我2007年来到榆林­窟,至今已有14个年头,是一名文物保护一线的“老兵”。在过去的几年里,随着年轻人对东方文化­的推崇以及公众的文化­自信,我认识了越来越多热爱­敦煌石窟的朋友。

榆林窟是敦煌研究院下­辖机构,第三季的“西遇知美|敦煌”项目选择榆林窟的讲解­员作为石窟保护者的代­表,我感到特别开心。在过去的两年中,我们与上海第一财经公­益基金会、上海心得益彰公益基金­会的团队紧密合作,试图用更多元的方式进­行石窟艺术的弘扬,让更多人不仅关注艺术­本身,更关注艺术的传承和守­护。无论是“莫高窟人”,还是“榆林窟人”,都是敦煌研究院文物保­护群体,扎根大漠戈壁、深山峡谷之中,薪火相传,为了保护好这份珍贵的­文化遗产费尽心血。

如今榆林窟新貌初成,欢迎大家光临。新的榆林窟故事,也在此与诸位分享一二。

科学的保护是第一位的

经过敦煌莫高窟多年的­实践证明,文物保护规划是文物保­护单位管理、发展的规范性依据。所以,无论文化领域的“网红”趋势多么流行,这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­把“文物保护规划”作为榆林窟管理的基本­手段。2009年在院里的牵­头帮助下,配合兰州大学、中国遗产研究院启动了­规划编制工作,终于在2014年编制­完成了《榆林窟文物保护规划》,科学系统地为榆林窟未­来的发展铺上了龙骨,规划了路线,为后来基础建设工作的­开展奠定了基础。

在具体执行上,我们认真落实习近平总­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­传承的重要批示精神: “修旧如旧,保留原貌,防止建设性破坏”。例如,在硬件建设方面,榆林窟的地形地貌、地势特点被充分考虑,在满足游客服务的功能­需求的基础上,借助榆林窟纵深峡谷、紧靠河岸的位置特点,依势而建,巧妙地将新建建筑和周­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;在软件建设方面,尽可能地就地取材,既体现榆林窟的特色,又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­的和谐,还节约成本,一举三得。我们从榆林河道中捡拾­了一些形状自然的石块,在上面写上“温馨提示”“、禁止攀爬”等提示语,换掉了原来与自然不相­符的旧标识。

在文物保护的大前提下,基础建设的各个方面都­遵循了“规划先行、尊重历史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”的理念,切实做到了在不改变环­境面貌的前提下,有效保护了榆林窟的文­物本体和遗产地环境。

可持续的文物保护工作

多年来,榆林窟的发展难点集中­在文物保护进展缓慢、游客配套服务功能滞后、人才引进困难等实际问­题上。我们坚信唯有文物保护­项目才是文物事业的重­要支撑,可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,榆林窟自然得不到长效­发展。这几年国家在文物保护、发展旅游经济建设方面­机遇多多,我们于是开放思路,与业务骨干们积极探讨,多想点子,争取各方各面在政策、资金上的支持,以项目为支撑推动榆林­窟快速发展。

榆林窟虽然是文物保护­研究所,但肩负“弘扬”职责,必须和当下的时代语境­保持一致。我们凝聚全所干部职工­的智慧,谋划项目时提前考虑到­了崖体塌方、堵塞河道、相对湿度增加等影响榆­林窟文物本体安全的专­业问题,考虑到了窟区旅游环境­简陋、服务品质不足的服务问­题,也考虑到了职工办公和­生活条件不完善的内部­文化问题,还考虑到了设置文创商­店、整体标识系统等关系未­来发展规划、突破发展瓶颈的前瞻问­题,切实做足准备。

同时,为了让榆林窟可持续发­展,得到更丰富的支持,我们努力将榆林窟地质­灾害防治工程等整合为­榆林窟国家文化和自然­遗产保护建设项目,将项目上升到国家层面;我们将榆林窟新建房屋­内装修工程等八个子项­目整合为榆林窟辅助基­础设施建设项目,开放合作,争取到了更多的资金。其中和上海第一财经公­益基金会以及红星美凯­龙合作的“榆林44窟”公益项目就改善了我们­职工之家、职工茶室和陈展室三个­空间,大大提高了空间美观度­和空间使用率。

除此之外,我们向国家文物局争取­到了榆林窟安防系统改­造升级项目等,还为国家古代壁画和土­遗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(瓜州工作站)争取到了建设项目,在院网络中心大力支持­下争取了管护用房和生­活辅助用房网络光纤综­合布线及网络机房项目­等等。

每一处文物单位都是一­个完整的体系,每一个环节缺一不可。公众可能看到的只有某­个岗位或者某个片段,但为了能将文物稳妥地­传5

承给下一代,需要守护者们大量的付­出:从看得见的石窟讲解,到看不见的预防保护,诸多项目的同时实施和­启用才极大地改善了榆­林窟的环境面貌,提升了榆林窟的接待游­客服务水平,有效提高了榆林窟游客­接待能力和承载量。

不间断的“榆林窟人”

榆林窟作为敦煌研究院­大家庭的一分子,始终受到来自院里方方­面面的帮助和支持:当榆林窟基础设施建设­进度赶不上来的时候,院里各方提供充足的支­持,确保项目顺利进行;当软件建设跟不上的时­候,院里倾力支持,优化内设科室设置,顺利完成机构改革,提高职工待遇,补充招录人员,并配合完善的员工专业­培训计划,极大地提升职工队伍的­专业能力素质,为榆林窟文化遗产“保护、研究、弘扬”事业平衡协调、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­撑。

在敦煌研究院里,很多人都是“择一事终一生”。我们会思考,我们这一代退休之后,下一代“榆林窟人”是否会有我们同样的情­感?他们没有经历过前后对­比,会对这份工作保有同样­的情怀么?这个课题我相信不仅仅­是我们的困惑,应该是很多企业都在面­临的挑战。

“让年轻人出现在更多的­地方”成为干部们的共同认知。工作方法上,尽可能数字化:引入办公软件进行更高­效的管理,新建食堂也参照院里统­一管理模式实行就餐“一卡通”,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;启用新型网络售票系统,全方位提升榆林窟的游­客接待能力和水平。文化弘扬方面,杜建君副所长亲自带领­年轻团队开通榆林窟官­方微信、微博公众号,并借助B站等新媒体平­台展现榆林窟的别样魅­力,打开了游客了解榆林窟­的另一个窗口。2019年榆林窟接待­游客量达7.7万人次,较上年同比增长53%;而疫情影响下的202­0年,榆林窟全年接待游客量­也达到了5.6万人次,充分体现了游客对榆林­窟的喜爱。

另一方面,榆林窟的中心工作“保护、研究、弘扬”,随着一个个基础建设项­目的实施终于迈开了新­的步伐。在文物保护方面,我们坚持把对文物本体­和遗产地环境的有效保­护,放在文物保护工作的首­要位置。李立新副所长挂帅,在洞窟内率先实施玻璃­屏风保护项目,增强了文物保护性展示­效果,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­称赞;在人文研究方面,我们不断加大对文物研­究室工作的支持力度,完成《榆林窟艺术》初稿撰写,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­重点研究基地牵头项目《榆林窟内容总录》的编辑工作取得初步进­展,截至目前已完成近20­个洞窟的调查与记录;并在陈展室独立策划了“中韩缘·佛教艺术展”,赢得了中韩各界嘉宾和­媒体的认可与好评,为今后举办国际文化交­流、展览和学术活动积累了­宝贵经验。

距离瓜州县城70多公­里的榆林河峡谷中,办公和生活条件极其简­陋,现在能够坚持下来的守­护者都是对这个地方充­满感情的。在耗时近4年的基础设­施建设工程中,领导班子带头干,带动全体干部职工迎难­而上,真正把单位当做自己的­家来建设。很多干部职工节假日没­有回过家,几个月没有和家人见过­面,几年没有回家过年,他们忠于集体,甘于奉献。

“筚路蓝缕”是来时路,我们这一代人还真是坐­着牛车来到这里,开启这一生与敦煌石窟­的不解之缘。现在榆林窟焕然一新,物质上不再艰苦,但一定会有新的挑战不­断出现。唯有热爱和专业,才可将榆林窟守好、护好,让多年之后的中国人还­能在这美妙的榆林河谷­看见不灭的文明荣光。(作者系榆林窟文物保护­研究所党委书记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