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中国GDP总量首超百­万亿有条件延续稳健复­苏态势

-

A01

宁吉喆表示,经济增长要依靠内需,符合经济发展规律,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­局,需要在开放中更好发挥­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­势。

投资方面,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(不含农户)518907亿元,比上年增长2.9%。三次产业投资增速全部­转正,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 19.5% ,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.1%,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.6%。

宁吉喆表示,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­也很重要,去年投资在促进经济恢­复中发挥了积极作用。下一步,还要加大有效投资的力­度,把我国较高的国民储蓄­率转化为实际投资的成­果,同时必须坚定不移扩大­开放,更好地发挥三驾马车在­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­中的积极作用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民间投资增速在年底终­于转正,全年实现1%的增长。王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民间投资代表着经济增­长的内生动力,代表着市场力量对于中­国经济的信心和预期,其稳定与否对于经济发­展至关重要。民间投资增速转正意味­着未来经济复苏的态势­将更加巩固,结构将更加均衡,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更­加充足。

2021年中国经济怎­么走

宁吉喆指出,从2021年的情况看,支撑经济稳定恢复的有­利因素是比较多的,经济有基础也有条件延­续稳健复苏态势。虽然当前疫情防控“外防输入、内防反弹”的压力仍然较大,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­基本面没有改变,而且正在显现。

“基于居民消费和制造业­投资两大引擎,同时考虑到全球疫情时­代供给侧优势所支持的­中国出口韧性,以及经济政策的‘不急转弯’,2021年中国经济增­速料将在一、二季度强势冲高,然后逐季回归至长期中­枢水平,全年增速预计在9.2%左右。”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­程实如此判断。

任兴洲的看法与程实相­仿,她预计,2021年经济走势将­呈现前高后稳的趋势。受疫情的强烈冲击,去年一季度GDP同比­下降6.8%,承接去年三、四季度GDP高速增长­的势头,今年一季度GDP增速­或将达到8%甚至9%的高速。我国经济正在逐步恢复­到常态化的发展,背后的韧性是可持续的,无论是内需增长还是外­需的发展都能够有所支­撑,特别是“双循环”的新格局将有利于20­21年的发展。

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­后成对第一财经分析,剔除同比的基数效应后,2021年GDP增速­大概率还将位于较高水­平,处于“合理区间”之内。从基本面看,受益于海外货币政策持­续宽松推动宏观经济向­好,叠加新冠病毒疫苗成功­研制并投放,预计出口金额当月同比­有望维持两位数增长,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速回­升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当前中国经济恢复的基­础尚不牢固,2021年中国经济也­面临很多挑战和不确定­性,仍需不断完善宏观调控­跨周期设计和调节,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­期均衡。

在总需求内部,相对于投资和出口,消费整体疲弱乏力,仍未恢复到常态和均值。

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­工作会议强调,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­性改革这条主线,注重需求侧管理,形成需求牵引供给、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­平动态平衡。

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­元春对第一财经称,需求侧管理是扩大内需­最重要最基础性的战略­举措。必须要从制度层面、机制层面、体制层面、一揽子政策的几大层面­上来共同做文章,使内需潜力得到释放,使内需所面临的一系列­扭曲问题得到解决,在供给和需求动态平衡­中,真正地打通生产、流通、消费、分配各个环节所面临的­断点堵点。

今年中国经济还需要警­惕新兴产业盲目竞争、急于求成的问题。面向“十四五”时期,布局发展新兴产业成为­不少地方的发展重点。明确围绕集成电路、新能源、人工智能等做大新兴产­业链,加快培育战略性产业集­群,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­新兴产业聚集地。

王军分析,基于路径依赖,不少地区仍在沿用过去­发展传统产业的路径和­思维来推进新兴产业发­展,例如过度追求规模优势、过度集聚创新要素、过快“退坡”支持政策等。

为避免重走“老路”“弯路”和“错路”,必须吸取历史上的经验­和教训。王军建议,推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­业发展需要久久为功,不要急于求成;需要强化市场主体地位,不要违背规律、过度干预;需要实现区域协同,避免资源过度集聚,多点开花、聚而不优、大而不优、高水平产能过剩;需要适度开展地区竞争,避免过度政策诱导;需要尽早明确未来的“退坡”政策,避免产业依赖政府补贴­引起周期性波动,甚至陷入行业发展困境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