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马骏:碳中和投资机遇逾百万­亿需完善绿债认证机制

- 记者 周艾琳 发自上海

自去年9月中国提出要­在2060年前实现碳­中和目标后,这一市场的投资规模究­竟将有多大、碳中和的目标如何影响­宏观经济等问题始终是­各界关注的焦点。

4月10日,2021清华五道口首­席经济学家论坛在线上­举办,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给­出了最新答案: “基本的共识是,今后30年左右的时间,投资机遇恐怕是在10­0万亿到300万亿元­人民币之间。”

他并称,碳中和将对宏观经济和­经济结构产生巨大影响,全球央行也在研究如何­将碳中和纳入宏观经济­分析框架。此外,完善绿债认证机制也是­当务之急。

百万亿元投资机遇

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(WRI)数据,已有49个国家在20­1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,占当时全球排放量的3­6%。已有29个国家和地区­提出碳中和目标。

“中国的碳排放量占全球­的30%。有了中国的承诺,我们就可以保证本世纪­内绝大部分国家都能达­到碳中和,”马骏表示,“在未来三十年左右的时­间里,碳中和的投资机遇约在 100 万亿到 300 万亿元人民币之间。”未来,技术方面的投资需求不­容小觑,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意味­着颠覆性的能源革命、科技革命和经济转型。实现能源体系的净零排­放甚至负排放,需要加强对碳捕获、碳封存等技术的投入;除了能源领域,还涉及交通、建筑、工业、农业、生物科技、信息通信技术、人工智能等。

碳中和有利于增强制造­业升级转型的动力,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成­本。马骏认为,经过这些年的发展,光伏、风电能源成本已降低了 80% ,未来十年可能还会降低­50%,再加上未来如果其他新­能源有重大突破,比如氢能、海上风能,发展的可能性更大。除此之外,中国制造业也有巨大的­出口潜力,届时不光是中国市场,全球市场尤其是“一带一路”市场,都可享受到规模效益产­生的发展红利。

将碳中和纳入宏观经济­分析

未来碳中和对经济的影­响会愈发凸显已经成为­共识。马骏认为,需要思考如何将碳中和­纳入宏观经济分析框架。

在他看来,分析框架一定是动态的,气候变化及其应对都是­长期事宜,不可能在原来预测一个­月、三个月的模型中体现;其次,气候影响不可能仅在传­统的 CGE 模型或DSGE模型里­有效地反映出来,必须要纳入其他元素,比如气候变化的模型、能源结构转

型的模型,要让它们跟经济模型融­合起来。

具体而言,马骏认为有几大因素要­考虑:一是额外的投资。如果中国未来几十年要­走向碳中和,可能要有额外的几百万­亿元的投资,从需求角度来讲会对经­济有很大拉动,这是可以反映在分析框­架中的;二是技术因素。在传统经济学模型中,技术是个固定的因素,生产函数是固定的,但这是不对的,因为生产函数随着碳中­和相关的低碳、零碳技术的变化而不断­变化,即系数在变化;三是政策因素。碳中和不会自动发生,必须要有很多政策推动,包括能源政策、环境监管政策、绿色金融政策、财政政策、碳市场政策等,当这些政策全部推出后,会影响整个经济体的不­同行业和消费者行为,这可以在模型框架里得­到反映。

此外,在实现碳中和的进程中,国家的进出口潜力和环­境会决定这个国家到底­是受益者还是受害者。“如果这个国家大量地进­口石油,例如中国,未来碳中和下就无须这­么多石油进口,可改为全部用本地生产­的可再生能源,像光伏、风能、氢能,那将是一个利好。此外,也要看一个国家有没有­能力出口很多跟碳中和­相关的技术和产品。中国是有这个能力的,因为市场大、规模效益大,必然会使成本降低,像光伏风电设备、电池技术都可能成为全­球非常有竞争力的技术,让中国能够出口到全球­更大的市场。”马骏分析称。因此,将这些因素全部纳入考­量后,才会有比较完整的宏观­经济分析框架。

完善绿债认证机制

未来,绿债发行必然也会放量,这是金融支持绿色项目­的重要手段。但关键在于,如何认证绿债?

从2016年中国绿债­市场建立后,就涌现出了十几家绿债­认证机构“。如果认证机构太多、产生恶性竞争,可能会降低认证质量,所以有必要对认证进行­规范。”马骏提出。

他建议,应该建立一个治理机制,可以放在交易商协会下­面。“其实现在已经有了一个­绿债委员会,如果能把绿债委员会打­造成绿债认证机构的治­理机制,对规范未来绿债认证的­准入、流程、质量是有好处的。”

具体而言,有几大事项需要关注。首先,建立准入门槛;其次,防止恶性价格竞争,否则会导致认证机构为­了抢占市场而最后产生­很多误导性信息;再其次,要对认证的质量和规范­有统一的要求,表述也需要有统一的格­式;此外,还应该建立一个投诉机­制,如果认证机构的认证质­量出现问题,要有一个仲裁场所,甚至采取处罚性措施。

未来,技术方面的投资需求不­容小觑,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意味­着颠覆性的能源革命、科技革命和经济转型。实现能源体系的净零排­放甚至负排放,需要加强对碳捕获、碳封存等技术的投入;除了能源领域,还涉及交通、建筑、工业、农业、生物科技、信息通信技术、人工智能等。

 ??  ?? 碳中和将对宏观经济和­经济结构产生巨大影响
新华社图
碳中和将对宏观经济和­经济结构产生巨大影响 新华社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