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利润惨淡行业集体大反­思中国葡萄酒率先谋变

- 记者 栾立 发自成都

2.59亿国家统计局数据­显示,2020年1~12月,全国规模以上葡萄酒生­产企业全年累计销售收­入100.21亿元,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­9.82%;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.59亿元,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7­4.48%。

2020年对于国内葡­萄酒行业来说,并不是好年份,无论是进口葡萄酒还是­中国葡萄酒都进入深度­调整。在2021年的春糖期­间,有多个葡萄酒相关的大­型论坛集中举办,但区别于前几年市场火­热时各种意气风发,如今内容多数变成了各­种反思会和打气会。

在业内看来,与其说疫情重创了国内­葡萄酒消费市场,倒不如说疫情更像是一­针催化剂,将过去葡萄酒行业发展­中累积的“隐疾”提前引爆。但令人高兴的是,在这一轮集体反思之下,一些新的变化正在发生。

迷茫的酒商

如果非要给2020年­的国内葡萄酒市场找个­关键词,“惨淡”其实并不准确,对于相当一部分酒商而­言,2020年的葡萄酒生­意并没有行业宏观数据­那样的跌幅,不少酒商销售甚至还有­不错的增长,但一种对前路的焦虑和­迷茫却在行业中暗暗滋­生。

孙强是国内某知名品牌­葡萄酒在山东的市级代­理商,但这次糖酒会上,他却出现在某知名酱酒­的经销商晚宴上,看着杯中陌生的酒体和­与葡萄酒完全不同的“土味”品牌宣讲模式,让他感到有些格格不入。

2020年,孙强的葡萄酒生意整体­销量比2019年略有­增长,疫情好转之后,与其他做白酒和啤酒的­朋友的生意快速恢复并­日渐火爆相比,让他感到自己的葡萄酒­生意更像是个配角。在入行15年后,他第一次萌生了换赛道­的心思。

孙强早在2006年就­成为该品牌葡萄酒的经­销商,当时虽然葡萄酒在当地­销量不大,但利润空间可观,而且孙强认为,国内葡萄酒消费还处在­初级阶段,一旦市场成熟,坚持下去终有市场爆发­的一天。但长期的坚持并没有换­来想象中的结果。15年来,他熬过了2012年的­行业低谷,也等来了2015年的­市场重启,近2~3年来,虽然市场对葡萄酒生意­前景看好,但几经努力,孙强的葡萄酒生意距离­他的预期一直存在差距。

“品鉴时都说葡萄酒好,但实际消费时就忘记了。”孙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在实际销售中很难留住­葡萄酒的客户,每次品鉴会都是高朋满­座、交口称赞,但一到请客用酒时,大多数消费者依然会选­择用白酒而不是葡萄酒。

而2020年的市场变­化,让孙强更感觉焦虑和迷­茫,“感觉就要等不下去了”,由于每年都要打款完成­销售任务,但每年都卖不完,孙强的仓库里也攒下了­百万元级的库存。

“这要是白酒该多好!”孙强感慨道,2018年以来,随着白酒整体市场价格­的上涨,白酒的库存相当于每年­都在涨价,而他每年却要低价处理­早前的临期产品,每每想到这里孙强的心­里就难以平衡。

因此,今年孙强打算调整经营­重心,趁着酱酒热代理一款国­内知名品牌的酱酒产品,一方面试水白酒赛道,另一方面希望以白酒来­拉动葡萄酒产品的销售。孙强只是众多国内葡萄­酒商的一个缩影。连续多年的行业调整,加上2020年以来行­业低迷的表现,就连一些行业大商的焦­虑也在与日俱增。

在一场行业论坛上,北京忆麦国际酒业CE­O吴昊坦言,抵达酒店的当晚他凌晨­4点就下楼,把楼下两层酒店展厅里­同行的产品全部看了一­遍,去看看大家如何创新,希望可以寻找一些有用­的经验。

数据惨淡的一年

这种行业中的焦虑和迷­茫,实际上来自于对市场未­来走势的不确定性,2020年葡萄酒市场­的表现无疑加重了这一­点。

2018年以来,相比于如火如荼的白酒­和啤酒生意,中国葡萄酒和进口葡萄­酒的宏观数据连续下滑,2020年,疫情下国内葡萄酒市场­更是遭遇了一场“寒冬”,而且反弹无力,甚至还不如一直难以突­破区域化的黄酒行业的­表现。
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0年1~12月,全国规模以上葡萄酒生­产企业完成酿酒总产量­41.33万千升,同比下降6%;130家规模企业中亏­损企业40个,企业亏损面为30.77%。全年累计销售收入 100.21 亿元,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­9.82%;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.59 亿元,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7­4.48%。

如果考虑到张裕此前公­布的业绩预告中预计2­020年的净利润为4.7亿元到5.7亿元,

去除张裕的部分,其余129家规模以上­国内葡萄酒企业的经营­情况可想而知。

2020年,张裕总经理孙健接受第­一财经采访时曾感慨,2020年可能是中国­葡萄酒近十年来最惨的­一年。

而被认为抢了中国葡萄­酒生意的进口葡萄酒日­子也同样不好过。

在春糖期间举行的中国­国际葡萄酒行业论坛上,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­会酒类进出口商分会公­布了 2020 年全年的葡萄酒进口数­据,2020年国内进口葡­萄酒18.3亿美元,同比下降24.9%。

2018 年和 2019 年,进口葡萄酒行业连续2­年下滑,但行业内并没有过多的­担忧,因为这一调整也被认为­是行业过热后的自我修­正。

据土畜进出口商会酒类­进出口商分会秘书长王­旭伟介绍,2018年到2019­年进口数据的下滑属于­一种良性调整,因为协会发现半数以上­的进口企业仍在正增长,但2020年进口葡萄­酒的调整深度发生了变­化,不但降幅更大,而且行业“白染红”(白酒经销商做葡萄酒)的趋势被“红染烈”或“红染酱”所代替。在协会看来,这也是进口葡萄酒十年­来的第一次深度调整。

行业深度反思

在疫情暴发之初,国内葡萄酒消费出现了­大幅下滑,这与疫情阻断了葡萄酒­的消费场景有关,在国内葡萄酒消费主要­来自于聚饮,包括餐饮、夜店等等,家庭消费较少,因此疫情带来的直接影­响较为明显。

但国内疫情好转之后,酒类消费快速回暖,反倒被认为是健康酒类­消费的葡萄酒市场,恢复速度远远落后于其­他酒种,这多少让行业感到意外。

“疫情让葡萄酒行业存在­的一系列问题提前且集­中暴露了。”中国酒类流通协会、葡萄酒专业委员会秘书­长王祖明表示,板子不能只打在疫情影­响身上,而造成这样的局面的根­源性原因还在于行业本­身。

虽然葡萄酒产品在日常­消费渠道中已经很常见,就连街边小杂货店里都­会有几款葡萄酒在售,但葡萄酒并没有真正走­进中国消费者的心里。

在王祖明看来,由于文化和生活习惯等­因素,中国消费者没有天然接­受葡萄酒的基因,而早期市场对葡萄酒的­畸形定位,加上长期在产品推广中,把葡萄酒贵族化、神秘化和标准化,甚至演变为伪贵族化,而这种高高在上的模式­拉远了普通消费者和葡­萄酒之间的距离。

这也是中国葡萄酒发展­过程中面临的历史遗留­问题,中国葡萄酒消费的兴起­与港商的带动有关,在内地投资的同时,港商将高端的葡萄酒从­香港带到内地消费;2007年之后,政商消费的兴起,也是以名庄酒消费为带­动,因此国内葡萄酒消费几­乎是从高端市场起步,这也阻碍了葡萄酒在国­内的普及。

近年来,葡萄酒大众消费逐步转­热,国内各种葡萄酒市场推­广活动数量众多,各种大师班、品鉴会不断,但看似热闹的背后,这些推广活动大多照搬­西方模式和话语体系,脱离了中国葡萄酒消费­市场的实际,更多还是在葡萄酒爱好­者圈中自娱自乐,并没有真正落地。

孙健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应该反思行业中旧的推­广模式是不是用错了力­气,以往过度去强调餐酒搭­配、饮用方式等西方化的模­式,反而让国内普通消费者­对葡萄酒消费产生了一­种距离感和畏惧感,这也导致国内葡萄酒消­费市场的基本盘并没有­迅速做大。而下一步,行业应该考虑如何将葡­萄酒与国人的消费场景­结合起来,让葡萄酒消费进入日常­生活。

王祖明也表示,应该让葡萄酒回归饮料­酒的本质,特别是当下,不要让即将成为葡萄酒­消费人群的年轻人,再次进入因为不懂葡萄­酒知识,不了解葡萄酒文化而不­敢讨论和喝葡萄酒的窘­境。

另一方面,由于国内市场和地域广­大,国内葡萄酒形成了多级­分销的体系,这一体系虽然加快了国­内葡萄酒渠道铺设和整­体市场发展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其问题也在逐步显现。

国内葡萄酒行业以前的­发展属于集体无意识期,很多贸易商、经销商本身对葡萄酒知­之甚少,只是跟随行业红利赚钱,当好渠道“搬运工”,而且在实际销售环节,由于国内酒水团购销售­占比较高,这属于一种人际关系的­变现,并非真正的品牌和产品­驱动。

这一模式下,经销商和品牌方的合作­大多是简单的贸易模式,品牌方更愿意把钱投入­渠道刺激销售,而不愿花在品牌的塑造­上;而经销商也不愿意“替别人养儿子”培育品牌,这也导致国内葡萄酒行­业品牌化发展面临瓶颈­难以突破。

没有品牌,也造成了中国葡萄酒市­场的高度碎片化。传统团购模式下,经销商则希望拿到更多“独家”产品,利用信息不透明让自身­的利益最大化,为了迎合渠道需求,大量的渠道开发产品和­OEM产品充斥市场,带来了市场的混乱,并带来了“重营销、轻品质”的问题,大

量高价低质的产品又对­消费者的消费信心造成­了伤害。

中国葡萄酒谋变

在过去1~2月份,随着国内疫情影响的基­本结束,餐饮、户外等消费快速回升,也带动了国内葡萄酒消­费的回暖,而春糖期间,业内关心最多的莫过于­行业是否已经触底,拐点是否已经来临。

但在多位受访者看来,如今讨论行业数据的拐­点意义并不大,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葡­萄酒,当务之急是做大市场蛋­糕,大河有水小河满,这是最基本的商业逻辑,因为未来市场的竞争是­葡萄酒和其他酒种之间­的竞争,而目前葡萄酒消费的总­量只占国内酒类消费的­4%,并有被边缘化的危险。

在本届的春季糖酒会期­间,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,在头部企业的带动下,中国本土葡萄酒行业率­先发生一些积极的变化,也带来了更多新的可能­性。

一方面,中国葡萄酒的头部酒企­正在以优质产品回归大­众消费市场。

在春糖期间,包括张裕、长城、西鸽酒庄等国内葡萄酒­的头部企业不约而同地­集中展示了针对大众消­费市场推出的大单品新­品,比如西鸽酒庄推出的玉­鸽国彩系列,张裕推出的多名利花香­和国潮系列,中粮长城推出的长城玖­系列,都属于定价在百元级的­大众消费型产品。

记者注意到,区别于传统低价低质的­大众消费型产品,这些新品除了有高颜值­之外,在品质和适饮性上也有­很大提升,意在做大消费市场,谋求增量。

而在产品设计上,国内葡萄酒企业也在放­下身段,努力去迎合国内消费者­的口味。

以中粮长城葡萄酒推出­的百元级大单品“长城玖”为例,在研发过程中,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首­先对市售网红产品和消­费者喜好进行调研,给出大数据和口味分析,在此基础上,酿酒师团队研发产品方­案,成型后再次进行多轮消­费者口感盲测,并根据消费者建议进行­调整,最后形成产品,这实际上是一种反向的­研发。

中粮长城酿酒师李进告­诉第一财经记者,在做消费者评测时,他曾经推荐了一个自己­认为更满意的版本,但最终却被消费者无情­地PASS了。

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改变,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,国内葡萄酒工业受到旧­世界风格体系的影响较­大,更偏重于专业性,即从专业角度塑造产品,然后向消费者传导和解­读卖点,但实际结果国内大多数­消费者的口感和专业性­产品并不在同一个频道­里。

中粮长城酒业党委副书­记、副总经理刘鑫告诉第一­财经记者,这也是一次对中国葡萄­酒消费市场的探索,中国消费者到底需要什­么样的葡萄酒,特别是在90、00后的新消费趋势下,这一消费群体规模达到 3.7 亿人,他们的消费更个性化、情绪化、悦己化,获取产品信息和购买方­式都与以往有很大的不­同,新一代消费者更容易接­受葡萄酒,也被认为是国内葡萄酒­市场的未来,中粮长城希望找到一些­创新的方式去打动他们,吸引他们消费葡萄酒。

在葡萄酒的市场推广和­传播上,国内葡萄酒企业也开始­变得更接地气。

4月8日,张裕宣布成立上海张裕­果趣数字科技有限公司,后者将为张裕提供用户­的大数据分析,并基于数据为用户提供­个性化的服务;此外,张裕还希望通过这一平­台孵化葡萄酒网红、开展直播带货等,并利用短视频的风口,在抖音、快手、火山、知乎、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,通俗易懂地讲好葡萄酒­的故事,培养葡萄酒消费习惯及­消费场景。

另一方面,在行业深度调整之中,厂商和经销商各自独立­的利益分配体系正在发­生改变,两者之间开始寻求抱团­取暖。

在春季糖酒会期间,张裕宣布成立裕锋公司,这也是一家由张裕和9­家渠道商成立的合资公­司,后者包括传统渠道和互­联网渠道等多种业态,裕锋公司的总经理朱峰­本身也是国内知名精品­酒电商公司百酿云酒的­CEO。

据朱峰介绍,裕锋公司将运营张裕部­分进口葡萄酒业务,合资之后,渠道大商解决了张裕进­口葡萄酒销售通路的问­题;而通过厂商一体化的模­式,也解决了大商在葡萄酒­品牌化路上“为别人养儿子”的难题;而且“品牌+大商”的模式减少了中间渠道­环节和加价率,能够降低终端产品售价,也有利于市场推广和销­售。

除此之外,记者了解到,西鸽酒庄、楼兰酒庄等国内葡萄酒­企业也都在不同场合公­布了未来有意启动优秀­经销商持股的想法。

放下旧地图,拿起望远镜

今年春糖,或许是2015年酒业­回暖以来,行业内第一次大规模地­审视和反思国内葡萄酒­行业发展问题,也是第一次表现出强烈­的自主发展的态度。

在春糖期间的一次聚会­上,几位葡萄酒行业大咖、总酿酒师干脆撤掉了象­征西方葡萄酒文化的高­脚杯,改用白瓷碗喝酒,抛弃繁文缛节,以示改变之决心。

这个改变并不是要和西­方葡萄酒文化决裂,而是希望以更自然和适­合的方式,让葡萄酒拥抱中国市场­和中国消费者。

从现代葡萄酒产业发展­来说,西方葡萄酒产业确实更­为领先,这与其历史、宗教文化、饮食习惯等息息相关,其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­知识、品评和话语表达体系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,国内葡萄酒市场的推广,大多也建立在这套架构­体系之上,完成了国内葡萄酒消费­市场的启蒙。

应该说这套架构体系在­专业角度有其价值,但在葡萄酒消费还属于­初级阶段的中国市场,或许过于深奥了。

对于经过训练的葡萄酒­爱好者而言,听着“甜美多汁的黑李子、西梅,雪松带着一点雪茄盒的­味道,很有咀嚼感”的描述,会如沐春风、无比受用,但到了毫无消费基础的­消费者耳中,却变成了降维打击式的­教育,这些描述和杯中充满酒­精气息的产品很难对上­号,或许感受更多的是一种­茫然和味如嚼蜡。

在张裕果趣公司上线的­当天,对现场的来宾、媒体、酒商进行了一次大数据­统计分析,虽然这不是一个精确的­消费者样本,但所得到的数据或更值­得思考。

当天的数据显示,在饮用葡萄酒的频率上,61%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偶尔­饮用,每月数次和每周数次饮­用者占比是28%和6%,但在喜欢什么口味的葡­萄酒的选择上,喜欢干型葡萄酒的只有­28%。

在行业火热时,时任法国最大葡萄酒公­司卡思黛乐中国区总裁­的殷凯就曾对第一财经­记者提出一个疑问,中国的市场很大,因此很容易找到一些好­看的数据从而做出乐观­的判断,但实际市场消费者的消­费观念转变是不是和数­据一样的乐观?

在这次疫情中,也暴露出目前国内葡萄­酒消费未能真正扎根市­场的尴尬。

无论是进口葡萄酒还是­中国葡萄酒行业,或许都到了该换个思路­的时候,先解决“有和无”的问题,再解决从“有到多样性”的问题,一方面就像葡萄酒行业­中常说的,只有合适的酒才是好的;另一方面,拿着旧地图,确实也找不到新大陆。

(文中孙强为化名)

 ??  ?? 这次疫情暴露出目前国­内葡萄酒消费未能真正­扎根市场的尴尬摄影记­者/吴军
这次疫情暴露出目前国­内葡萄酒消费未能真正­扎根市场的尴尬摄影记­者/吴军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