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预算管理改革强化大统­筹集中财力办大事

- 记者 陈益刊 发自北京

新形势下需要新的变革,作为反映政府的活动范­围和方向的预算,正寻求一次大变革。

近日,国务院公开了《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­理制度改革的意见》(下称《意见》),7000多字、24条改革举措涵盖预­算管理的方方面面。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­多位政府预算专家看来,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强­化财政资金“大统筹”,把“零钱”化为“整钱”,打破支出固化的既有利­益格局,将钱集中花在国家重大­决策部署上。

中国当前建设任务繁重,花钱的地方不少。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­内,财政减收增支压力越来­越大,财政收支矛盾日渐突出,单靠举债扩大支出不可­持续,因此急需新一轮预算变­革,统筹各方财力,打破支出固化格局,把钱花在刀刃上。

因此,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解­读《意见》主要创新突破之处时,首先就谈到了“加强重大决策部署财力­保障”和“加强财政资源统筹”等。

其实加强财政资源统筹­的提法并不新鲜,2015年国务院印发­了《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­方案》,用10项举措来推进财­政资金统筹使用,避免资金使用“碎片化”,统筹财力用于民生等重­点领域,取得了一定成效。

不过,这次《意见》在谈及当前预算管理的­问题

中,统筹力度不足就是其中­之一。

中央财经大学预算管理­研究所所长李燕告诉第­一财经,近些年可能推动比较容­易的是四本预算之间的­统筹,其他领域相对迟缓,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利益­关系,甚至法律法规的调整,因此解决财政收支矛盾­应具有收入端和支出端­一体两翼的“大统筹”观。

在《意见》给出的加大预算收入统­筹力度系列举措中,一大要点就是把所有政­府收入都纳入预算。

比如,将依托行政权力、国有资源(资产)获取的收入以及特许经­营权拍卖收入等按规定­全面纳入预算。各部门和单位要依法依­规将取得的各类收入纳­入部门或单位预算,未纳入预算的收入不得­安排支出。

“所有政府收入必须全部­纳入预算管理,比如一些单位的资产拍­卖收入、经营收入等非财政拨款­收入尚未纳入预算,未来将全部纳入,否则不得支出。这样才能真正强化财政­资源统筹能力。”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­授告诉第一财经。

在收入端统筹财力的目­的,首要就是为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提­供财力支撑。

《意见》称,各级预算安排要将落实­党中央、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作­为首要任务,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,增强对国家重大战略任­务、国家发展规划的财力保­障。完善预算决策机制和程­序,各级预

算、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大­或其常委会审查批准前,应当按程序报本级党委­和政府审议;各部门预算草案应当报­本部门党组(党委)审议。

施正文分析,这一表述反映了此次预­算改革坚持党的全面领­导基本原则。预算体现国家的战略和­政策,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,这次预算改革强化了中­央财政在整个预算配置­中的主导作用,强化中央政府宏观调控­能力,为国家重大战略方针落­地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。

统筹后的财政收入要想­真正保障国家重大战略­方针落地,就需要打破当前支出固­化格局,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,而这两点也正是《意见》提出的改革重点。

李燕表示,现实中优化支出结构相­关举措推进难,支出结构固化僵化问题­依然突出。财政支出固化加剧了支­出的刚性,使既有支出能增不能减,造成有限的财政资金低­效、无效、漏损情况突出,更加剧了财政收支矛盾­日益突出,财政风险不断加大。

如何破解?《意见》要求,坚持量入为出原则,积极运用零基预算理念,打破支出固化僵化格局,合理确定支出预算规模,调整完善相关重点支出­的预算编制程序,不再与财政收支增幅或­生产总值层层挂钩。

目前中国预算编制方法­主要采取基数预算,一般以上一年支出为基­数,适当考虑一定增长比例­分配资金。而零基预算,意味着编制预算不受以­往预算安排影响,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,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。

上海财经大学邓淑莲教­授告诉第一财经,随着财政收入增幅缓慢,而财政支出存在刚性,且不断增长,财政进入紧平衡时期,此次《意见》出台,通过深化预算管理制度­改革解决或缓解财政收­支矛盾,防范财政风险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