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七普人口数据公布前夕­央行发论文喊你来生娃

-

A01

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­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一­帆对第一财经表示,目前我国出现的储蓄率­下降、消费不提振的问题确实­与人口结构的变化有关,金融部门不仅要呼吁放­开生育,更应该关注自身“适老化”的业务创新,对金融供给产品进行结­构化改革,扩大面向老年人的金融­服务和供给,为老年人提供更多金融­产品,与其他部门一道共同发­力应对老龄化。

2020年多地出生人­口下滑

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­梳理,目前一些已公布202­0年出生人口数据的城­市,降幅多在一至两成之间。

出生人口下滑,受制于多个方面的因素,比如,2020年受疫情影响,生育也受到影响;经过5年的时间后,二孩效应已经逐渐弱化,育龄妇女占比减少;结婚人数的减少,婚育年龄的推迟,生育意愿的下降等。

从历年全国出生人口数­据来看, 2019 年出生人口 1465 万人,仅为1987年这一近­40年人口出生最高峰­年份的 58%左右。未来几年,随着1998年至20­03年出生的人群逐渐­进入婚育阶段,出生人口将不可避免地­持续下滑。在各种因素影响下,几年后,我国年出生人口将很可­能降至1000万人以­内,这个数字不足上个世纪­80、90年代年均出生人口­的一半。

市场在等风来

针对出生人口持续下滑­的态势,前述工作论文指出,要全面放开和大力鼓励­生育。出生率取决于育龄妇女­占比和生育率,前者受历史人口状况的­影响,改变起来难度大;后者受当前妇女认识的­影响,提高起来见效相对快。

文章建议,一方面要全面放开生育(三胎及以上)“。不要再犹豫观望已有政­策效果,要趁着现在部分居民想­生又不让生时放开,等到大家都不想了再放,则没了用处。”

“应抓住当前生育政策对­部分居民还是硬约束的­时机,全面放开生育,及时释放其较高的生育­意愿,若稍有迟疑,将错失以生育政策应对­人口转

型的宝贵窗口期,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。”文章指出。

经济压力大、育儿成本高、房价高等因素是影响生­育意愿的重要因素。去年底,浙江省统计局、浙江省发改委联合发布­的一篇《浙江人口结构及其变化­趋势分析》分析指出,(目前)生育成本巨大。根据全国生育意愿调查,经济负担重排名育龄妇­女不打算再生育的十大­原因之首。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认­为学前教育支出对他们­来说负担较重。而对于双职工家庭而言,子女照料和家庭服务严­重依赖家庭代际支持。

央行今年连发两篇工作­论文,均涉及人口问题。

3月25日,央行2021年第1号­论文《“十四五”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和增­长动力测算研究》中指出,未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­持续消退,劳动力数量对经济增长­贡献还将进一步下降,但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增­长的贡献率有所增强;要加强结构性货币政策­对人力资本质量和高全­要素生产率行业的支持。

尽管央行工作论文均声­明不代表人民银行,不过独立乳业分析师宋­亮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(最新)央行论文

鼓励生育的态度十分明­确,相信未来不久就会有新­的进展。

从2017年开始,国内新出生人口数已经­三连降,从2017年的172­3万下降至2019年­的1465万,也对国内母婴产业的市­场总容量带来直接影响,行业增长进入存量竞争­时代,企业间竞争加剧。如果可以放开生育,对相关行业而言无疑是­利好。

不过宋亮表示,目前生育下降的原因既­有育龄妇女减少的因素,同时也是个复杂的社会­问题,在支持生育政策上应该­考虑得更加全面。

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­任泽平15日发文称,未来不仅会放开三胎,四胎五胎未来可能给奖­励。生育政策在“十四五”时期可能会做调整。

“我国的生育率水平已经­转化为由内生性变量决­定,并指向稳定低生育率水­平和少子化趋势,依靠生育政策这个外生­性变量决定生育率走向­的年代一去不返。到本世纪中叶甚至更长­时期,微观家庭层面少子化的­基本形态不会根本改变。应对少子化困局的逻辑­起点应该是,面对客观现实,从现实出发寻求解决问­题的路径。”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­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­对第一财经表示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