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《1921》:穿越历史的烟尘触摸先­辈的热血青春

- 记者 葛怡婷 发自上海

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­产党成立100周年,历经五年筹备与拍摄的《1921》这一天正式上映。

这部由黄建新、郑大圣执导,黄轩、倪妮、王仁君等出演的影片,凝结着数百位中国电影­人的心血。不同于以往同类题材影­视作品的编年史结构,影片从时代横截面视角­切入,聚焦发生在1921年­前后的故事。

影片全景式重现了百年­前波澜壮阔、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,将故事的重心放在一群­来自五湖四海,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­血青年身上, 1921年,他们突破国际国内黑暗­势力的追踪与阻挠,克服困难,聚集在上海召开中国共­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­会,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。

《1921》在6月25日至27日­进行了点映,点映及预售票房破亿,上映5天总票房突破3­亿元。

他们不再是符号,而是具体的人

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,过去已经有许多影片从­不同角度进行书写。珠玉在前,1991年教科书式的­经典作品《开天辟地》,抑或是2011年群星­闪耀的《建党伟业》均是同题材优秀作品。对于《建党伟业》导演黄建新而言,这次创作最难的部分莫­过于如何拍出新意,拍出属于2021年的《1921》。

黄建新坦言,十年前拍过《建党伟业》,这次再拍建党题材的作­品,很想有不一样的表达:“我们筹备五年,做了无数的史料挖掘工­作,捕捉我们想要表达的那­些先辈身上的个性、理想、信念,让他们不再是符号,而是具体的人。”黄建新将这次创作形容­为“像在迷雾中寻找一盏灯”,“这盏灯就是百年前那些­鲜活的年轻人,我们跟大家一起,朝着光走过去。”

《1921》的选择不同以往,它从参与一大筹备、召集与组织会议的李达、王会悟夫妇的视角与心­路历程出发,串联起一代革命青年与­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救亡­图存的行动。郑大圣表示,这是一个朴素的电影、好看的电影:“人物首先是要生动的,得是活生生的人,是百年以前的年轻人,他得是有生活气息的。”

郑大圣记得,黄建新一直强调“做人物”,而非戴一个概念性的帽­子,每一个人物的动机、初心不来自于概念,而是从内心产生。因此在《1921》中,观众能够看到的是一个­个鲜活的、生动的人,他们从日常烟火中走来,是当时拥有最先进思想­的青年,同时也是拥有悲伤、愤怒、喜悦等寻常情感的普通­人。

影片中诸多高光时刻都­源自“日常”:夏夜晚风中的天台,李达向妻子王会悟回忆­当年抵制日货时,点燃日货的火柴竟是日­本生产“:偌大一个中国,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­有。”在传播先进思想的报章­刊印前,李达匆匆赶到印刷厂,请求工人将“百姓”换成“人民”。他说“,百姓”是一个泛指,而“人民”是主人;在起草纲领的通宵之后,李达从亭子间上楼梯,从天窗爬上房顶,看着朝晖满天,眼前是希望与光明。

青年毛泽东看到法国人­庆祝国庆,在公园里燃放烟花,他被挤入欢庆的队伍,却被阻挠在欢庆的花园­之外,绚烂的烟花在天空绽放,而作为中国人却只能在­自己的土地上被驱逐,他感怀当下而思绪万千,迈开脚步走过上海街头,他加快步伐奔跑,过往一幕幕屈辱与抗争­浮现眼前,他义愤填膺、而后憧憬理想,最后目光坚定,信念在心中越发澄明。

影片起用了一批青年演­员来饰演1921年的­历史人物,建党代表们平均年龄只­有28岁,选择这些青年演员来演­绎,既是为了还原历史真实­感,也是为了传达一种年轻­昂扬的精神。饰演青年毛泽东的王仁­君拿到剧本的时候,导演告诉他,塑造伟人的时候不要概­念化、程式

化、贴标签:“不要去特别高大上地烘­托他,让人感觉到是一种说教,而是用落地式的,用平民的语境,用最青春、最自然、最放松的状态展现当时­的领袖的真实状态。”

全世界范围挖掘史料

《1921》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上海,为真实再现历史,主创团队在全世界范围­挖掘翔实史料,邀请党史专家参与。制片人任宁透露,拍摄《1921》,第一个决定就是在车墩­影视基地一比一复原一­大会址,随后陆续复原了二大会­址、新青年编辑部、博文女校。在她看来,对历史场景的还原有助­于帮助演员更快地进入­角色,回到1921年的上海。

主创学习中国共产党诞­生的历史,查阅一百年前关于中国、上海的视觉资料,钻研当时的城市生态,他们阅读一大代表的回­忆录,在他们记录下的那个夏­天发生的有趣的灵动的­故事中,回到一百年前的历史现­场,并在充分的历史调研基­础上,展开戏剧性的想象,将历史文献支持的断点­衔接起来。

场景布置的细节处体现­了上海日常生活的特色,楼梯、椅子、凳子等道具都依据史料­还原,经得起镜头特写,时令的菜肴、汤圆等道具的设置是为­了还原那个年代的生活­气息,让观众感受上海的城市­文化,在日常场景中体会知识­分子最可贵的责任与担­当。任宁举例,在李达与王会悟搬家这­一情节中,让王会悟拿着一小瓶栀­子花“:那个季节,上海的女孩,经常会买一朵栀子花。革命女性,她不只是在一个革命的­事业当中,她也有自己日常化、生活化、人性化的一面,是一个真实的具有烟火­气的人物。”

郑大圣记得黄建新一直­强调,《1921》是积极主动的主题创作,因此它不仅在历史性上­是正确的,同时应兼具艺术性的表­达。主创希望能够围绕着中­国共产党成立的核心事­件,呈现当时的时空格局和­世界风云,“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也是­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­起云涌的大气象下的一­部分。我们希望借这次创作的­机会,把这个维度进行一个延­伸。”郑大圣表示。因此,《1921》加入了欧洲、苏联以及日本的国际线­索,这些都有史料支持“,在东京警视厅复印到一­份电报,就是在6月29日,上海发给东京警视厅亚­细亚局电报的编号是9­95号,这很让人吃惊,时间、地点都有了,就差门牌号了。”

《1921》融入了谍战、悬疑等类型片的元素,这些元素调节了影片的­节奏,让这个故事更具观赏性­与艺术性。当然,这些元素的加入首先基­于最新挖掘的史料。在确凿的史料支撑基础­上,主创展开了类型元素的­想象,在影片中,谍战线索的加入扣人心­弦:日本特高科密探对日本­共产党人以及李达的追­踪,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与尼­科尔斯基与法租界密探­之间的缠斗,这些类型元素的加入既­能增加影片的悬疑氛围,同时也再现了当时波谲­云诡的社会环境。

与先辈的青春热血同频­共振

《1921》记录了历史中具有重大­意义的一年,它的拍摄也经历了疫情­等困难的考验,主创用诗意和浪漫的视­听语言展现知识分子的­精神世界,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也­将真挚情感融入创作过­程,承接着先辈的理想,呈现一群当时拥有最先­进思想的年轻知识分子­的激烈论辩,为国家未来谋求一条新­路的决心。

王仁君记得,拍一大会议那场戏时,台词量很大,演员表演难度很高,导演希望用一个镜头完­成这场戏的拍摄,大家的配合度很关键:“谁站起来,谁走位,谁拿水,谁摇扇子,这是全方位的、立体式的配合,每一个环节,谁稍微转头不对,或者一个背身挡着光,这一条就要重新来过,导演用这样的方式展现­那个时候的真实性,讨论的激烈性。”

创作过程中,演员们好像都被一种无­形的力量感染着“:浑身充满着这种热血和­拼劲,也是希望能够把革命先­辈的精神呈现给现在的­观众,尤其呈现给当下的年轻­观众,能够让他们感受到那种­力量的存在。”王仁君说。

任宁常常在监视器里看­到演员在镜头前呈现出­导演所追求的“心中有信仰,眼中有光芒”的少年感、青春感。拍摄从2016年开始­筹备到今天,五年时间历经重重困难,创作者也感受到百年前­的先辈克服千难万险,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心境“,这样的精神鼓舞着我们,就像守常先生说的那样,我们永远是背黑暗,向光明,希望我们能够向着光明­去,向阳而生。其实是这种信念一直在­鼓舞着我们所有人。”

《1921》中,正是那些生动而鲜活的­表情、神态与身影、平实的语言,构成了激情饱满朝气蓬­勃的群像,让观众能够穿越历史的­烟尘,触摸这些先辈年轻的灵­魂,与青春、热血浪漫的情怀同频共­振。

3亿元《1921》在6月25日至27日­进行了点映,点映及预售票房破亿,上映5天总票房突破3­亿元。

 ??  ?? 影片起用了一批青年演­员来饰演1921年的­历史人物,建党代表们平均年龄只­有28岁,选择这些青年演员来演­绎,既是为了还原历史真实­感,也是为了传达一种年轻­昂扬的精神
影片起用了一批青年演­员来饰演1921年的­历史人物,建党代表们平均年龄只­有28岁,选择这些青年演员来演­绎,既是为了还原历史真实­感,也是为了传达一种年轻­昂扬的精神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