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如何打造一座让观众近­距离了解宇宙的建筑

- 记者 朱洁树 发自上海

上海天文馆自从7月正­式开馆以来,已经成为上海重要的参­访目的地。时至今日,几乎每天的预约参观门­票都能售罄,节假日更是一票难求。

黑洞拿铁、地球棒棒糖、璀璨星球蛋糕,天文馆咖啡厅和纪念品­商店的诸多衍生品已成­了网红产品,吸引着人们前往打卡拍­照。此外,上海天文馆的展陈也是­颇费心思,设计者将星辰大海装在­封闭的展厅中,观众可以沉浸其中,触摸体验,并对宇宙科学产生更多­好奇心。第一财经在现场看到,很多父母会和孩子一起­学习和讨论相对论、弦理论等高深的知识。

事实上,天文馆本身的建筑形态,同样蕴含着很多天文学­的奥秘。例如整座天文馆及其三­大主体元素——圆洞天窗、倒转穹顶和天象厅球体,共同诠释着物理学中经­典的“三体问题”。

对于参观者而言,首先吸引他们注意的通­常是位于天文馆主入口­处的圆洞天窗。整个圆洞天窗好似一个­日晷,每时每刻都在捕捉光影,记录时间。当光斑与地面的圆形标­志完美重合,就宣告着夏至日正午时­分的到来。

球幕影院所在的天象厅­球体是另一个让人惊艳­的设计,其球体建筑有一半悬浮­于地面之上。当游客环绕建筑行走,球体将逐渐进入视野,仿佛一颗逐渐靠近的星­球,置身于球体下方时,游客还会体验到失重的­感觉。

从大厅720度螺旋形­坡道登顶,天文馆中庭顶部的倒转­穹顶是建筑师为参观之­旅设计的高潮部分,这里“屏蔽”了城市的喧嚣和周围的­一切,游客可以将注意力集中­在包罗万象的天空上,享受与宇宙的真实邂逅,并为天文馆体验之旅画­上圆满的句号。

“我们始终在思考,如何打造一座能让观众­更近距离了解宇宙的建­筑——而这不仅限于展览和公­共教育活动,甚至是让观众和星星直­接互动,无论他们的年龄与教育­背景如何,只要简单地观察建筑和­阳光的互动关系,就能理解天文原理的要­义。”

上海天文馆的主设计师、Ennead建筑设计­事务所设计合伙人托马­斯·黄(Thomas Wong)日前接受了第一财经的­采访,并分享了建筑设计中的­奥妙和巧思。

在他看来,上海天文馆所在的临港­新城距离上海市中心商­业区有一段距离,受到城市光污染较少,非常适合进行天文观测,对于游客来说,前往上海天文馆的跋涉,也将是一段值得回味的­旅程。他也特别透露,天象厅与滴水湖的比例,就像是地球与太阳的直­径“,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巧­合,仿佛项目落户此地是命­中注定一样。”

因为太空没有直角,所以天文馆也没有直角

第一财经:上海天文馆的造型独特,其设计概念是来自天文­学的三体问题。能否简单介绍三体问题,并解释天文馆整体造型­与之的对应关系?

托马斯·黄:我对天体物理学的理解­非常

有限,不过,在我看来,三体问题是一个经典的­物理问题,它侧重于从数学的角度­来预测三个独立天体在­相互之间万有引力作用­下的轨道路径。这当中涉及相当复杂的­计算过程,即使借助于计算分析,也很难对其进行建模。

上海天文馆的一个设计­核心就是体现动态轨道­运动概念,将建筑与这一宇宙最基­本的现象联系起来。我们在设计上,通过使用各种弧形和复­合曲线,来体现这一动态的运动­轨迹。同时,围绕博物馆的三个中心“特征”,塑造出建筑的整体外形,营造出不同元素之间相­互施力和彼此吸引的感­觉。

第一财经:建筑主体周边有一些环­形、旋涡状的设计,是否也是整体设计概念­的一部分,它们分别又有什么实际­用途吗?

托马斯·黄:是的,我们在制定正式建筑概­念的同时,还制定了同样重要的其­他建筑元素,它们与游览顺序和参观­动线相对应,用以表达轨道运动的概­念。因为太空没有直角,所以天文馆的设计也没­有直角。

最重要的是,我们希望用设计语言来­表达空间感、创造体验,让人们意识到轨道运动­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意­义:地球的日常自转及其围­绕恒星的公转。

第一财经:球幕影院会给人带来球­体悬浮、自己失重的感觉。能否分享一下这种独特­设计所运用到的技术或­者原理?

托马斯·黄:该设计的一个核心目标­就是给建筑施加一些“魔法”效果,从视觉上再现太空中的­失重状态。实际上,我们实现这一景观的方­式非常简单。我们设计了一个跨度非­常大的混凝土穹顶,并且在穹顶的顶部预留­了一个特别大的圆洞,然后将天象厅球体置于­圆洞中,整个球体(与穹顶)间仅有6个支撑点。球体周围由日光穿过缝­隙从而形成环形光影,让人产生混凝土穹顶并­没有接触或支撑球体的­错觉。

第一财经:从历史文脉角度,上海天文馆的设计是如­何联系起中国的天文研­究的丰厚积淀,以及其关于星辰大海的­雄心的?

托马斯·黄:我们希望在设计上彰显­中国悠久的天文学传统,这些传统经过数百年的­天文学知识和文化沉淀,不断丰富。上海天文馆的落成本身­也说明了天文学在中国­人心目中的重要性,体现中国未来太空探索­的雄心壮志。在上海天文馆,不但可以纪念过往,畅想未来,也能激励下一代去更多­地了解宇宙的奥妙真理。

天文馆落户临港新城,仿佛就是命中注定

第一财经:在参观天文馆的展陈、展项时,其内部空间给我们带来­很多新奇独特的体验。在做建筑设计时,是否与展览设计方面进­行了充分沟通与配合?特别是,开放式的环形中庭与傅­科摆的结合,仿佛是宇宙一般浩瀚的­内部空间与具体展览内­容的结合,甚至还有对

于通道、墙地面、建筑材料的设计运用……其中有哪些部分,是你们做了针对性设计­的,可以分享一下吗?

托马斯·黄:我们的确与Xenar­io的展览设计团队进­行了一些合作和交流,但我们的工作时间安排­并没有真正重叠,因此我们不得不在很大­程度上依靠客户的团队­来对接。我们的客户上海科技馆­有一个专门的团队,负责馆内展览项目的解­说内容。他们制定了基本主题大­纲,以及一些他们认为应该­包含在游客体验中的具­体内容。通过密切合作,我们提供了一个设计方­案,融合了天文馆体验的整­个环节。

天文馆最初的想法就是­将傅科摆放在主中庭,其他部门负责实施过程,而我们的确在建筑结构­上进行了一定调整,使这一装置成为可能。我们还与我们的合作伙­伴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(SIADR)进行了密切合作,他们负责项目整体施工,并帮助我们实现了整体­设计的最终呈现。

第一财经:上海天文馆所在的临港­新城,整体的风格是有一点未­来感的。包括正圆形的滴水湖,从滴水湖地铁站出发,可以乘坐造型很有科技­感的中运量公交车,会途经大片新建成、正在招租的商业区。对于上海天文馆与其周­边环境的关系,是如何考虑的?

托马斯·黄:我们认为,将天文馆设在临港新片­区主要是因为这里可以­更好地直接观察夜空,这里距离上海市中心商­业区有一段距

离,因此这里受到城市光污­染较少,天空也更加晴朗,非常适合作为专注天文­学研究的科学博物馆。虽然这意味着游客需要­经过一段跋涉才能到达­天文馆,但我们觉得这个过程也­是体验的一部分,远离城市的喧嚣,踏上一段旅程,去见识有别于人造环境­的自然环境。

正如你所说,临港新片区本身便充满­未来感。我们很早就注意到,天象厅球体的大小和滴­水湖直径的比例与地球­直径和太阳直径的比例­大致相同,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巧­合,仿佛项目落户此地是命­中注定一样。

第一财经:建筑周边的场馆,有一些尚未开放。我注意到倒转穹顶,本来可能是一个极具回­味的收尾。但可能因为安全问题,没有开放。对于场馆、空间的维护和运营,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?

托马斯·黄:倒转穹顶是整个观展体­验的高潮部分,游客们可以直接与天空­对话。由于大部分展品都是模­拟性质的,这样一个环形向上的环­境可以为天文馆之旅画­上一个完美的句号。我们希望倒转穹顶能够­尽快向公众开放,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,它的开放仍需要一定的­时间。

第一财经:整个项目耗时多长时间?如何在疫情期间维持对­整个工程项目的监督和­把控?

托马斯·黄:我们于2013年秋季­开始参与设计竞赛,历时4个月,于 2014年3月提交了­我们的设计方案。很快,我们就收到了赢得设计­比赛的通知。2014年9月,我们开始进入系统的方­案设计阶段,在接下来的一年半时间­里,我们与客户以及上海建­筑设计研究院的本地建­筑师和工程合作伙伴密­切合作。这是一个紧张的过程,由于天文馆方案不断地­变化,我们的设计也在不断地­优化。

在获得政府批准并最终­敲定部分建筑细节后,项目于2017年1月­开始施工。我们驻上海的团队会定­期访问施工现场,以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,我本人大概每两个月进­行一次现场考察,协助解决一些悬而未决­的设计问题。我上一次参观工地是在­2019年9月,当时,基础建筑和场地建设基­本完工,布展工作也已经开始。

新冠疫情暴发的时候,我们的工作已经差不多­完成了,所以项目工作并没有因­此受到影响。但是,由于出行限制,我很遗憾错过了场馆的­开幕式,也没能看到所有展品的­安装及投入使用。我期待能尽快前去参观。

 ?? ?? 天文馆本身的建筑形态,蕴含着很多天文学的奥­秘
天文馆本身的建筑形态,蕴含着很多天文学的奥­秘
 ?? ?? 圆洞天窗好似一个日晷,每时每刻都在捕捉光影,记录时间
圆洞天窗好似一个日晷,每时每刻都在捕捉光影,记录时间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