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这场青花瓷特展展示它­在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­史的地位

- 记者 吴丹 发自北京

“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­秘密,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。”在周杰伦传唱甚广的《青花瓷》里,方文山写出了青花瓷跨­越千年的美。在中国历史上,青花瓷作为一种文化符­号,既是中国传统瓷器工艺­的巅峰见证,也是东西方文化融汇交­流的象征。

6月20日,180多件海内外公私­珍藏的元明青花瓷器,在疫情特殊时期漂洋过­海,汇聚到北京,集结成一场“青花的故事”特展,展览由景德镇御窑博物­院、保利艺术博物馆和保利­艺术研究院联合举办。

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顾问­王澜告诉第一财经,他们以探寻中国青花瓷­器的源流发展为脉络,将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收­藏的元、明两代御窑青花标本9­0件与海内外珍藏元、明青花器90余件进行­对比展览,试图梳理出元、明两代以青花为主线的­陶瓷烧造历史与人文背­景,还原中国陶瓷史的千年­历程。

“青花瓷是中国历史上非­常有穿越力的文化符号,在上千年历史中一直在­进行不断的文化输出和­文化交流。”北京保利拍卖中国古董­珍玩艺术总监李移舟说,青花瓷兴起于唐代,成熟于元代,在明清达到工艺巅峰。这场展览,从9世纪的唐代开启青­花故事的叙述,“展览的英文名叫Mem­oirs of Cobalt,钴蓝色的回忆录,很有诗意。”

青花瓷上的东西方文化­交流

一块1975年扬州唐­代地层出土的唐青花执­壶残片,纹饰简单,胎质粗松,釉质较粗。在展览第一部分,这块巩县窑残片标本揭­开了青花瓷的历史起源。

“唐代的青花可以说是元­明青花瓷的滥觞,与真正成熟的元青花有­差距,只能算是青花的萌芽期。”王澜说。

唐代烧制青花瓷,更多是为了供应阿拉伯­市场。1988年的考古发现­中,三件“黑石号”出水文物完整呈现唐青­花瓷盘的工艺。“黑石号”是一艘千年前沉没在印­尼海域的外国商船,装载了六万多件中国瓷­器。经鉴定,打捞起来的瓷器中含有­钴,这种天然化学原料主要­产自波斯和西亚地区,瓷盘上的散叶夹菱形纹­则是典型的伊斯兰纹饰。

李移舟认为,作为中国瓷器中独特文­化色彩的主流品种,青花在对外贸易上一直­占据重要地位,见证了中华文明和伊斯­兰文明、欧洲文明、东南亚文明的相互融合。*

14世纪中期,中原地区与西域乃至西­亚的交通再次打开,青花瓷器又一次与波斯­文化、伊斯兰文明交流。元代景德镇窑的工匠沿­袭北方定窑工艺,烧制出含铅氧化物很高­的白瓷。技术的演化,使得青花瓷进入成熟期。

元青花瓷器普遍造型较­大,敦厚而大气,这与蒙古族的审美与生­活方式密切相关。纵观展览中的元青花,从梅瓶、玉壶春瓶、大罐、圆口或花口折沿盘、高足杯、藏草瓶、扁壶、军持、仿蒙古包等,造型多样,带有中亚和西亚文化审­美。青花纹饰的题材也很丰­富,龙凤、人物、飞禽、走兽、草虫、花卉、几何图案等,繁缛华丽的装饰中,既有中国传统纹样,也来自西域的伊斯兰文­化影响。

元青花中有一件首次面­向公众展示的重头之作,来自欧洲重要私人收藏­的元青花凤凰牡丹纹凤­首扁壶。

李移舟介绍,扁壶是知名度很高的元­青花器形,蒙古族爱饮酒,马背上的民族常将扁壶­当作酒器,这样的设计,是为了在行旅中携带。

如此造型,之前公之于世的仅有两­件,一件是首都博物馆的镇­馆之宝, 1970年元大都遗址­所出的青花凤纹扁壶,由48片残片粘接修复­而成。另一件是1998年新­疆阿力麻里古城遗址出­土的元青花凤首扁壶,壶身有损毁。与两件馆藏级的青花器­对比,三者的体量差不多,绘画笔触一致。

明青花,中国美学巅峰

“远尘淡墨调烟雨,一见倾心镌画台”,这描绘的是明清时期青­花瓷的审美巅峰。

景德镇从五代制瓷以来,历经宋元时期,至明清达到顶峰。王澜介绍,明初洪武二年,朝廷在景德镇正式设立

“陶厂”,后更名为“御器厂”,为明清时期中国陶瓷艺­术的高峰奠定了基石。

“御器厂之前基本在规定­的范围内生产,到了明嘉靖时期,制度变了,开始官搭民烧。”王澜说,御器厂难以完成宫廷下­达的烧造任务,就把“细腻脆薄,最为难成”的瓷器分派给民窑完成。

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在第­二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­制瓷作坊区,主要使用时期在明中期­正德至明晚期嘉靖年间,到了清初,又再次启用。

不同时期的青花瓷,发色有所不同。王澜认为,不同的风貌,不仅是当时“石子青”料的特点,也与皇帝的喜好有关。比如正德时期穿花龙是­典型纹样,龙和花的搭配在那一时­期使用得淋漓尽致,正德皇帝崇慕伊斯兰文­化并信奉佛道,官窑瓷器常用阿拉伯文­字和道教吉祥图案做装­饰。又如成化皇帝本人有颇­高艺术修养,对青花瓷器烧制的要求­极为苛刻,不惜工本,形成明代青花的美学高­峰。

“青花的故事”中,最大的亮点是“永宣四神器”,包括“明永乐青花留白暗刻龙­纹海浪大盘“”明宣德青花云龙纹十棱­葵瓣式洗“”明宣德青花梵文海水异­兽纹高足杯”“明宣德御制青花‘永平安颂’高足碗”四件。

其中“,明永乐青花留白暗刻龙­纹海浪大盘”在欧洲秘藏百年,第一次在中国亮相,是最受瞩目的明星展品。它之前是丹麦著名建筑­家所罗门·塞伦森(1856~1937)的旧藏。

“白龙纹样最早开始于元­代,用洁白的龙象征庇佑皇­帝。”李移舟仔细看这件作品,发现洁白的龙身上,鳞片、爪牙、须发都用暗刻的方式刻­画,施釉之后的纹饰清晰而­立体,纤毫毕露。龙的造型威猛,火焰也用留白方式表现,龙似乎腾飞与波浪之上,极富动感。

由于工艺难度极高,这种盘心留白而成的白­龙纹样于明初青花器中­十分罕见,采用此种技法者,所见均为御窑重器,以天球瓶最为知名,在故宫博物院、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­会、伊朗国家博物馆、日本出光美术馆等,都有收藏白龙纹样的天­球瓶。

白龙纹样的难,在于留白。工匠要在素胎上打好底­稿,把需要留白的部分轮廓­线以青花勾勒,再将需要以青花表现的­部分以钴蓝青料描绘出­来,绘制时需要谨慎小心,不能在留白区域落笔。

在李移舟印象中,这种大盘的存世量非常­稀有。查询海内外重要公私收­藏艺术市场,发现跟这款相似的,只有两例“。上海博物馆有一件宣德­款的龙盘,另外有两件收藏在伊朗­国家博物馆,是15世纪晚期作为明­王朝外交礼物传过去的。”

他说,永乐时期,正好是郑和下西洋的大­航海时代。这条海浪里翻涌着的白­龙,被印在“青花的故事”海报上,成为青花瓷这一文化符­号的生动体现,也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开­放性、包容性和创造力。

 ?? ?? 明永乐 青花留白暗刻海水龙纹­大盘
明永乐 青花留白暗刻海水龙纹­大盘
 ?? ?? 元 青花凤凰牡丹纹凤首扁­壶
元 青花凤凰牡丹纹凤首扁­壶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