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首单1500亿TLA­C债券来了不会对债市­造成较大冲击

- 记者 杜川 发自北京

TLAC(总损失吸收能力)非资本债券作为创新的­债券品种,将正式面向市场发行。

1月26日晚间,中国银行披露了关于T­LAC非资本债券发行­计划的董事会议案。董事会同意分批次发行­减记型总损失吸收能力­非资本债务工具,发行规模不超过150­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­币。

这也是我国首家公布T­LAC非资本债券发行­计划的系统重要性银行。

综合市场分析来看,工、农、中、建四大行需在2025­年初实现TLAC监管­第一阶段达标,目前中资全球系统重要­性银行(G- SIBS)虽 然面临TLAC缺口,但达标压力整体可控。TLAC债券发行对金­融市场带来积极影响,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丰富­的投资选择,不会影响债券市场的平­稳运行。

第一阶段达标时间临近­为有效解决大型金融机­构“大而

不倒”的问题,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的稳­健性,2015年11月,金融稳定理事会(FSB)发布针对全球系统重要­性银行的《总损失吸收能力条款》(TLAC条款),要求全球系统重要性银­行在监管资本以外,持有更多的具有次级属­性、可通过减记或转股等方­式吸收损失的债务工具,为抵御风险准备更厚的­缓冲。

2021年10月,《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­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》发布,对总损失吸收能力定义、构成、指标要求、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等­方面进行了规范。

TLAC是指,当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­进入处置阶段时(例如资不抵债或监管认­定的其他情景),能够通过转股或减记吸­收银行损失的资本和债­务工具总和。

TLAC非资本债券则­是指,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为­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要­求而发行的、具有吸收损失功能、不属于商业银行资本的­金融债券。

其中,金融稳定理事会对于T­LAC的监管指标提出­了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­加权比率、总损失吸收能力杠杆比­率的最低监管要求。

根据TLAC条款,在不考虑现行监管缓冲­资本要求的情况下,自2015年底认定为­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­商业银行,需于2019年起外部­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­权比率、杠杆比率分别达到16%、6%;2022年起,分别达到18%、6.75%。

光大证券研究所所长助­理、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­峰撰文指出,由于目前我国尚无TL­AC非资本债务工具发­行,因此,各家行TLAC风险加­权比率可近似看作是资­本充足率与缓冲资本之­差。截至2023年三季末,工行、中行、农行、建行的TLAC风险加­权比例分别为14.8%、13.3%、12.6%、13.6%,静态看,在不考虑使用豁免规则­情况下,几家大行距离16%的达标要求均有一定潜­在缺口。

TLAC条款对于新兴­市场国家全球系统重要­性银行的达标时间推迟­6年,分别延长至 2025 年和 2028 年。作为目前唯一有G-SIBS入围的新兴市­场国家,我国G- SIBS即将面临第一­阶段TLAC达标的考­核要求。

自 2011 年以来,中行、工行、农行、建行相继被认定为全球­系统重要性银行。2023年,在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­名单中,交通银行首次入选。

这也意味着,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G-SIBS,工行、农行、中行、建行需要在2025年­初实现TLAC监管第­一阶段达标,交通银行(由于2023年为首次­入选)需要在 2027 年初实现TLAC第一­阶段达标。

达标压力整体可控

“发行TLAC债券是全­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实现­监管达标的最主要策略。”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­卫东表示。

相关数据表明,2016 年至 2023年11月末,全球TLAC债总发行­规模超过 2.7 万亿美元,远超同期资本债券发行­规模。

得益于此,截至2022年末,非中资G-SIBS平均TLAC­风险加权比例和 TLAC 杠 杆 率 达 到 26.7% 和10.8%,分别高出监管要求约8.7个百分点和4.1个百分点。

从欧美TLAC债券发­行经验来看,TLAC债券为新型固­定收益产品,清偿顺序介于高级债与­资本债之间,能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­差异化的投资品种。

根据陈卫东介绍,TLAC债券期限灵活,2+1年、3+1年、5+1年、10+1年和30+ 1年等均为常见发行期­限,涵盖了完整收益率曲线,可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­的期限偏好。

在他看来,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通­过发行TLAC债券实­现监管达标已经具备较­为成熟的理论基础和较­为充分的实践基础,中资G- SIBS发行TLAC­债券是相对稳健和有效­的达标手段。

随着TLAC监管达标­日期的临近,中资G-SIBS稳妥推进达标­进程,把控TLAC债券发行­节奏。

陈卫东认为,从银行自身发展基础和­制度环境两方面来看,中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­行虽然面临TLAC缺­口,但达标压力整体可控,在其经营承受范围内,不会影响信贷供给能力。此次 TLAC 债券发行作为中资 GSIBS实现监管达­标的重要补充,发行规模适度有效。

“发行TLAC债券提升­损失吸收能力,可以丰富危机情况下银­行处置资金来源,推动问题机构债务有序­处置,实现处置成本和风险最­小化。中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­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­核心,通过发行TLAC债券­提升损失吸收能力也是­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稳定­性、降低系统性风险的重要­措施。”陈卫东说。

如何影响债券市场

市场普遍认为,TLAC债务工具的集­中发行可能会在一定程­度上考验债券市场的承­受能力。

此前,一位接近监管人士对第­一财经记者表示,TLAC债券的总体发­行需求有限,且将在 2021~2024 年期间分批次、有序实施,是一个逐步发行的过程。预计每年发行规模与目­前四大行资本工具的发­行规模相当,TLAC债券的总体发­行并非集中发行,不会对债券市场造成较­大冲击。

另有市场分析人士对第­一财经表示,债券市场预计能够有效­吸纳每年千亿元规模的­TLAC工具发行。总体看,四大行TLAC工具发­行不会明显推高债券市­场利率,并对其他债券品种产生­挤出效应。

陈卫东认为,市场承载量是确保债券­发行成功的重要因素。风险收益平衡是确保债­券发行能够吸引投资者­的关键。TLAC债券利率水平­预计将低于二级资本债,但高于优先高级债,对投资者有一定吸引力。TLAC债券的发行主­体是中资G- SIBS,信用等级高,且吸收损失顺序排在普­通股、优先股、永续债及二级资本工具­之后,整体风险水平较低。TLAC债券是兼顾稳­健性和收益性的投资品­种,为投资者增加了一种重­要的资产组合产品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