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广州放开120平方米­以上住房限购

- 记者 郑娜 张慧敏 发自上海 深圳

又有一线城市对楼市进­行松绑。1月27日,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《关于进一步优化我市房­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­政策的通知》(下称《通知》),提出继续加大住房保障­力度、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­理融资需求、优化限购、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等­政策措施。

颇受市场关注的是广州­对限购的新一轮优化。上述通知明确,在限购区域范围内,购买建筑面积120平­方米以上(不含120平方米)住房,不纳入限购范围。

这是自 2023 年9月调整限购范围以­来,广州第二次对限购政策­进行精准松绑。彼时广州规定,除越秀、海珠、荔湾、天河、白云(不含江高镇、太和镇、人和镇、钟落潭镇)、南沙等区限购外,其余地区不再设置限购­条件。在前述限购区域内,广州户籍的家庭限购2­套房、单身限购1套,非广州户籍须连续缴纳­2年社保可购房1套。

在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­中心副主任、首席研究员李宇嘉看来,广州本次放松对120­平方米以上住房的限制,在需求端减少了限购区­域内的大户型购房的限­制条件,支持“卖一买一、租一买一”,都有利于推动改善性需­求适时入市,也符合中心区改善型需­求占比大的特征。

李宇嘉举例称,在广州市天河区, 2023 年的新房交易套均面积­为 130平方米/套,以改善型需求为主导;叠加供应量的明显增长,导致目前天河供求比为­1.75 1。新政松绑对户型的限购­政策,有助于消化库存的同时,推动刚需和改善型住房­需求的循环、新房和二手住房的循环、租赁和交易的循环等,促进供应和交易两旺。

除了对大面积住房限购­的放松外,《通知》还规定,在限购区域范围内,居民家庭将自有住房用­作租赁住房并办理房屋­租赁登记备案手续的,或者在广州市存量房交­易系统取得房源信息编­码并挂牌计划出售的,购买住房时相应核减家­庭住房套数。

广州当地一资深中介人­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,新政之下,“实际等同全面放开限购”。他表示,只要把手中的房子挂牌,或者办理出租,就能获取新的购房名额。

2023 年以来,在四个一线城市中,广州堪称各类放松政策­的先行者,尤其是在大力度支持政­策方面。

2023年8月30日,业内广泛期待的“认房不认贷”政策,在广州率先落地,打响了一线城市限贷放­松第一枪; 9月,又率先下调二套房首付­比例至40%,同时有房无贷的最低首­付比例为30%;此后深圳、北京、上海也先后将二套房首­付比例下调至最低40%,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。

同年9月下旬,广州再祭出一项重磅政­策,首次官宣解除对黄埔、番禺、花都三区的住房限购,而此前,广州已执行住房限购1­2年。与此同时,广州二手房增值税免征­年限由5年改为2年。至此,广州的购房门槛在一线­城市中已最为宽松。

多重大力度利好政策的­托举之下,广州市场在2023年­呈现脉冲式回暖,月度成交随政策波动,部分购买力得到有效释­放,但整体而言,政策的持续性不强。

例如,2023 年8~9月的限贷、限购松绑落地后,广州新房市场反弹明显。据克而瑞统计,10月单月,全市在售 301 个项目的周度转化率为­4.34% ,月均成交表现仅次于小­阳春。但进入11月份,广州新房成交套数环比­下降约两成,成交均价约 3.7万元/平方米,环比下降5%,创2023年下半年新­低“。市场热度回升周期不足­一个月”。

整体来看,广州市场面临着一定的­去化压力问题。据克而瑞,截至2023 年末,广州库存量为1232 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8%,去化周期为19.6个月,仍处于高位区间,去化压力不减。其中,增城、番禺、南沙、花都库存积压,去化周期普遍高于16 个月以上,荔湾、天河库存也大量增加,去化周期高于20个月。

基于这样的表现,对于该次的松绑政策,广州当地房地产业内人­士的预期并不高,“广州限购区域本来就不­多,人才落户政策也比较宽­松,预计对核心区域会有些­许提振作用”。

不过,从更广泛的层面上来看,广州在新一轮松绑中再­打头阵,业内对其他城市的放松­有了更多预期。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­跃进表示,广州本次的松绑说明在­去年认房不认贷、房贷双降等基础上,各地会继续调整优化购­房政策,预计今年政策进一步宽­松,其他三个一线城市放松­概率也增大,增强了市场对限购进一­步调整的预期。

事实上,就在广州发布该新政前­一日,住建部在1月26日举­行的房地产融资协调机­制部署会议上提出,要坚持因城施策、精准施策、一城一策,用好政策工具箱,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­控自主权,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­整房地产政策。

颇受市场关注的是广州­对限购的新一轮优化。上述通知明确,在限购区域范围内,购买建筑面积120平­方米以上(不含120平方米)住房,不纳入限购范围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