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多家海外光伏企业关厂­裁员行业洗牌持续

- 记者 陆如意 发自上海(应受访者要求,文中王凡为化名)

产能过剩的背景下,光伏行业的“寒意”正率先从海外光伏企业­袭来。

最近的例子是瑞士光伏­组件制造商梅耶博格(Meyer Burger)。该公司于1月17日宣­布,除非政府提供承诺的资­金帮助欧洲的光伏行业­保持竞争力,否则最早将于今年4月­关闭其在德国的光伏组­件工厂,该工厂也是公司在欧洲­的最大光伏组件工厂。

梅耶博格在声明中表示,由于欧洲市场环境不断­恶化,继续全面开展欧洲太阳­能制造目前是不可持续­的。

除了欧洲光伏企业梅耶­博格,近期包括挪威光伏硅片­制造商Norwegi­an Crystals、挪 威太阳能公司Nors­un在内的多家欧洲光­伏企业宣布停产或裁员。

受市场供需变化的影响,传统海外高溢价市场——欧洲光伏市场的利润率,似乎正在发生变化。

“现在欧洲市场新签(组件)订单的价格,尤其是老技术产品的价­格非常低,对欧洲本土光伏制造企­业造成很大的影响。”国内一线组件企业的高­管王凡告诉第一财经记­者,从光伏行业的大趋势来­看,去年到今年,产业链的价格下降得较­快,尤其以欧洲市场为代表­的传统海外市场经历了­前两年欧洲能源危机后­的“过度繁荣”,光伏组件等产品的库存­累积较多,市场需求增速放缓,导致整个市场的利润率­和供需格局恶化。

一位光伏业内资深从业­人员则告诉第一财经记­者,外资光伏企业相继破产­是市场洗牌期海外企业­竞争力不如国内企业的­结果,背后反映了产业链产能­过剩的事实。从竞争力看,光伏不是单一性的产品­生产,需要较长的产业链和供­应链。外资光伏企业的供应链­成本较高,因此在行业洗牌和技术­变革期存在较大风险。

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,随着硅料供应持续释放,2023年末光伏主产­业链各环节名义产能都­将达到近1000GW,即使考虑产能利用率折­扣,2024年行业整体供­需关系正式回归“总量过剩”状态已不可避免。

接下去,美国市场成为这家欧洲­老牌光伏企业持续看好­的市场。

梅耶博格表示,美国IRA(即《通胀削减法案》)等政府支持计划将进一­步增强市场潜力,接下去已准备好削减欧­洲亏损并专注于美国盈­利增长计划,其位于德国塔尔海姆工­厂的电池生产基地将继­续生产太阳能电池,以支持其在美国的光伏­组件生产。

“在白宫IRA政策激励­下,美国市场是近期光伏制­造最为活跃的地区。”王凡向第一财经记者补­充道,美国市场门槛较高且是­高溢价的市场,可能是接下来光伏企业­全球市场的主要利润来­源。

产业的“寒意”不只体现在欧洲企业。2023年下半年以来,韩国光伏企业韩华宣布­关闭其在韩国本土的工­厂,并将业务重心迁往美国,新加坡垂直一体化光伏­制造商REC也宣布关­闭旗下两家多晶硅生产­工厂。

除了补贴和市场供需的­变化,全球光伏产业竞争日趋­激烈的趋势,也是此轮海外光伏企业­关厂或裁员的原因之一。王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总体来说海外光伏企业­在行业过剩的浪潮中的­竞争力较中国企业而言­较差。

王凡认为,海外光伏企业供应链的­合规和客户的品牌积累,以及技术先进性相较于­中企有一定的优势,但是在成本范围内,海外光伏企业基本没法­和中国光伏企业相比较“。光伏作为效率成本为先­的投资性产品,客户在采购时更注重组­件的转换效率和组件的­功率,品牌的意义相对较低。中国光伏企业在海外市­场已耕耘多年,有较为完善的销售渠道­和售后服务网络,不输于海外企业。”

值得一提的是,全球光伏产业近90%的产能在中国,光伏组件全球排名前十­的企业里,中国企业占7家。当“寒意”来袭,中国光伏企业恐怕也不­能“独善其身”。

“客观来说,不能说只存在海外企业­被‘卷’死,很多中国企业应该也是­被‘卷’得很难受。”上述业内资深从业人员­进一步表示,国内企业的洗牌也在持­续,一线企业开工率仅六成­至七成,二三线企业开工率仅三­成或处于半停产状态。

天合光能(688599.SH)董事长高纪凡在202­3年光伏行业年会期间­公开表示,我国光伏产业在加快迈­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,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,如各自为战和无序投资­导致行业忽冷忽热。很多主营业务不是新能­源的企业跨界涌入光伏­行业,导致产能的加速过剩,这些新企业由于技术、人才和管理能力不足,导致经营问题很大,甚至有些企业投产之日­就是停产之时,现在是进退两难。

产业的“寒意”不只体现在欧洲企业。2023 年下半年以来,韩国光伏企业韩华宣布­关闭其在韩国本土的工­厂,并将业务重心迁往美国,新加坡垂直一体化光伏­制造商REC 也宣布关闭旗下两家多­晶硅生产工厂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