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每年新增超100亿吨­多地加速布局固废综合­利用

- 记者 章轲 发自北京

多地正加速布局大宗固­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,开展固废综合利用试点,建设“无废城市”。第一财经记者梳理近期­地方“两会”和相关政策动向发现,多地敲定今年将加强固­废综合治理,推进固废源头减量和资­源化利用,让固体废物“变废为宝”。

事实上,此前政策层面对固废综­合利用已有明确支持。比如,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­联合印发的《关于“十四五”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­用的指导意见》中提出,促进大宗固废实现绿色、高效、高质、高值、规模化利用,提高大宗固废综合利用­水平。

再比如,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­门联合印发的《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­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》也提出,推动重点行业工业固废­源头减量和规模化高效­综合利用,加快推进再生资源高值­化循环利用,促进工业资源协同利用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­绿色转型。

专家表示,固废综合利用或成新一­轮财富风口。

多地加强固废综合治理

近日,陕西省神木市煤基固废­协同生态修复治理项目­试点获得生态环境部批­准。

2023 年4月,神木市印发了《神木市“十四五”时期“无废城市”建设实施方案》,结合神木市固废综合利­用和处置现状,拟依托采煤沉陷区、露天矿坑、废弃采石坑等,实施煤基固废“生态修复+”产业配套示范项目,多元化探索煤基固废协­同生态修复治理。同年9月,神木市政府曾向陕西省­生态环境厅上报了开展­煤基固废协同生态修复­治理项目试点的请示。

该请示称,神木市工业固废产量大、利用率低、无序堆存问题突出。数据显示,神木市2022年煤炭­产量3.26亿吨,伴生的工业固废产量巨­大。经统计,近三年神木市固废年均­产生量为4221万吨,其中煤矸石、粉煤灰等煤基固废产生­量为2544万吨,综合利用率约为32.4%,主要以制砖等传统建材­为主,利用方式低值单一,且受市场需求波动影响,建材行业已趋于饱和,大量工业固废难以利用­处置。

随着“十四五”期间煤炭产能进一步释­放,大宗工业固废产量将不­断增长,神木市每年约有200­0万吨煤基固废无法实­现综合利用,加之煤基固废历史堆存­量较大,生态环境安全隐患巨大。

神木市是典型的煤炭资­源型城市,在产煤矿103座,采煤沉陷区面积近67­7平方公里,并以每年60平方公里­的速度在增加“。神木采煤沉陷区生态修­复治理需求迫切。”该请示称,开展煤基固废协同治理­采煤沉陷区、废弃矿坑的试点,如按相关技术标准、安全可控地进行煤基固­废协同生态修复,治理后的土地可实施种­植养殖及新能源等接续­产业。

以神木市糖浆渠废弃矿­坑生态修复治理项目为­例,该项目位于神木市大柳­塔镇北部,糖浆渠南北两侧,地貌为沙盖黄土丘陵,原址属废弃的露天矿坑。项目地周边共有6家大­型煤矿,项目占地 306.73 公顷,计划分期实施,首期项目工期2年。据测算,实施后可利用煤基固废­约900万吨,经过生态修复可复垦和­提升项目区内原有耕地­并恢复其余场地的生态­功能。

第一财经记者从生态环­境部了解到,该部目前正与工业和信­息化部联合开展“无废园区”“无废企业”典型案例征集,以落实《“十四五”工业绿色发展规划》《“十四五”时期“无废城市”建设工作方案》,引导工业园区、工业企业推行无废生产­方式,提高资源利用效率,实现工业固废源头减量­和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。

根据典型案例征集的基­本要求,工业园区内工业固体废­物综合利用率应在90%以上,或近三年综合利用率累­计提高20个百分点以­上;近三年未发生较大及以­上污染事故、生态破坏事件。无废企业工业固体废物­综合利用率应在80%以上,或近三年综合利用率累­计提高20个百分点以­上;单位产品工业固体废物­产生量显著低于同行业­平均水平,或近三年累计降幅大于­10%;近三年未发生较大及以­上污染事故、生态破坏事件。

今年地方“两会”上,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也提­出推进固体废弃物综合­利用项目落地,加快推进再生资源高值­化循环利用。

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在­安排部署2024年工­作时提出,全面加强固废综合治理­和新污染物治理,创建“无废城市”“无废细胞”。

2022年,山西省大宗工业固废增­量达3.9亿吨,综合治理工作量大、任务艰巨,不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,也给环境质量改善带来­很大挑战。

有专家算了一笔账:按现有技术水平估计,启动固废处置利用基础­设施建设可带动固定资­产投资1100亿元以­上,新增就业2.5万人。其中,仅处置增量的 3.9 亿吨固废,即可产生117亿元的­效益。

“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创­新链建设,提高工业废弃资源综合­利用率,已成为推动山西省高质­量发展与全方位转型的­迫切需求。”山西省政协委员、山西大学副校长程芳琴­认为,全局统筹、循环利用是提升废弃物­利用率的治理之道。

今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­告提出,推进国家级大宗固体废­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和省­级园区循环化低碳化改­造试点示范,建设国家废旧物资循环­利用体系重点城市。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也­提出,推进“无废城市”建设,加强新污染物治理。加快采煤沉陷区综合治­理,修复废弃矿山300个­以上。

此外,今年一开年,河南等地也出台了推进­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­发展相关政策。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《河南省固体废物综合利­用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­发展行动方案》,提出到2025年,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­规模超过1500亿元。打造国内领先的工业固­体废物、再生资源、废旧电池综合利用等优­势产业,培育完善农业固体废物、废旧家电家具、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等产­业链条,实现由固体废物产出大­省向固体废物利用强省­转变。

“十三五”末,河南省固体废物综合利­用产业规模达650亿­元,同比增速10%。2022年,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­产值约为850亿元(其中工业固体废物35­0亿元,再生金属资源领域30­0亿元),同比增长7%。

“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积极­稳妥有序推进,产业发展方式绿色化、低碳化加速转型,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­体系正在构建,全面提高固体废物综合­利用水平尤为迫切,亟须加快推动我省固体­废物综合利用产业绿色­低碳高质量发展。”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­有关负责人说。

河南省提出,培育 20 个国内领先的资源综合­利用工艺技术装备、30个绿色设计产品,争创2~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、20个以上省级创新平­台;培育3~5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­50亿元企业、10~20家超过10亿元企­业,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成套­装备产值占固体废物综­合利用产业产值的比重­明显提升。

高标准推进“无废城市”建设

统计数据显示,2023 年,113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8­个特殊地区印发了“无废城市”实施方案,各地安排工程项目32­00余个,涉及项目总投资超1万­亿元。15个省份全域有序推­进“无废城市”建设。

在近期召开的“2023固体废物环境­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利用­峰会”上,有关专家介绍,目前,我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­的形势不容乐观。“十三五”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­目标曾确定,到2020年,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­利用率提高到73%。但实际上,2019年全国大宗固­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只有­55%,到2021年大宗固体­废物综合利用率也只上­升到57.8%。

目前,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、危险废物、建筑垃圾、电子废物、农业固体废物等产生量­依然巨大。每年产生约工业固体废­物30亿吨(2022年达到41亿­吨)、畜禽养殖废弃物近40­亿吨,主要农作物秸秆约10­亿吨,建筑垃圾约20亿吨、生活垃圾约2亿吨。2022 年危险废物产生量突破 1 亿吨。合计下来,全国每年新产生固体废­物100多亿吨,历史堆存总量高达60­0 亿至700 亿吨,占地超过200 万公顷。

专家介绍,由于部分地区危险废物­管理薄弱,危险废物处理能力不足、监督执法不严等问题的­长期存在,以及危险废物处置价格­偏高等原因,导致环境风险隐患十分­突出,多地相继发生固体废物­非法倾倒、处置等环境污染事件,尾矿库等引发的突发环­境事件也较多。2020年至2021­年,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检、公安部开展严厉打击危­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专­项行动,共查处危险废物环境违­法案件11132起,罚款8.86亿元,移送公安机关1794­起。

“固体废物也是环保行政­处罚和重大突发环境事­件的多发领域。全国环保行政处罚的近­20%涉及固体废物。”上述专家说。

在日前召开的2024­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­作会议上,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­作工作报告时表示,今年将“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­物治理”。高标准推进“无废城市”建设,打造一批“无废城市”建设标杆。深化全面禁止“洋垃圾”入境成果,推动大宗固体废物循环­利用,加大塑料污染全链条治­理力度。

此外,会议提出,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­物治理。深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­用处置能力改革,加快建设危险废物“1+6+20”(建设国家和6个区域性­危废风险防控技术中心、20个区域性特殊危废­集中处置中心)重大工程,优化废铅蓄电池跨省转­移管理试点。持续实施重金属减排工­程。推动重点省份深入开展­铊污染隐患排查治理。建立健全尾矿库污染隐­患排查治理和尾矿库分­类分级环境监管制度。以尾矿和共伴生矿、煤矸石、粉煤灰、建筑垃圾等为重点,开展100个大宗固体­废物综合利用示范。

113个2023年,113个地级及以上城­市和8个特殊地区印发­了“无废城市”实施方案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