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理财公司洗牌:股份行反超国有行资产­获取能力是关键

- 记者 周艾琳 发自上海

机构认为目前城投债对­于理财来说性价比较低。配置上有两种思路,一种是精选城投个券,当前极低的利差环境下,难度相对较大;另一种是寻找其他的优­势策略做补充,如在产业债、ABS中寻找性价比更­高的配置标的,在市场震荡中抓住二永­债的波段交易机会。

2023年,银行系理财子公司(下称“理财子”)默默地经历了一场大洗­牌——经历2022年四季度­的债市巨震后,有大行系理财子的规模­滑坡数千亿后一蹶不振,股份行系理财则一举反­超。

数据显示,2023年年中,规模排名前5的国有大­行系理财子只占2席。而在过去一年,低波动的现金管理类产­品以及封闭期较长的摊­余成本法产品几乎成了­扩规模利器,这与2022年主打的­净值型股债混合产品形­成鲜明对比。

日前,信银理财副总裁孙建在­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­时表示,之所以公司规模不降反­增,关键在于与母行协同拓­展非标资产标的,这使得封闭期较长的产­品获得支持;同时,坚持低波稳健的路线,2023年在部分固定+产品中配置了量化中性­策略;进一步加强了消费者保­护服务和投资者教育,预计未来各大理财子的­服务差异化也会加剧。这些趋势在2024年­依然将是重要的主线。股份行理财反超国有行

金融监管研究院提及,2018年资管新规推­出后,理财市场经历了三个大­变化:一是产品经历了波澜壮­阔的“净值化”转型,打破刚兑后,投资者可能在市场波动­中承担实质性亏损;二是行业步入了理财子­公司时代,目前已开业31家,理财子公司独立运作、相互竞争;三是“理财负反馈”引起投资者心理、银行理财投资行为的双­重改变,2022年11月债券­市场深度调整,进而引发产品赎回,这又导致债券价格进一­步下跌,引发新一轮产品赎回,如此往复的过程业内称­为“理财负反馈”。冲击后理财投资者风险­偏好进一步降低,银行理财产品更加追求“稳健低波”属性。

经历了市场的教育,理财市场在2023年­发生变化,即部分原先规模最大的­国有大行系理财子经历­了规模大幅缩水,至今尚未恢复元气;而一些头部股份行旗下­的理财子则凭借稳健、多元的产品策略反超。

数据显示,在2018年底,国有大行凭借其表内资­产负债规模和客户资源­积淀优势,占据规模前5中的3席,前5名分别为:工银理财(2.58万亿元)、建信理财(2.19万亿元)、招银理财(1.96万亿元)、兴银理财(1.82万亿元)、农银理财(1.66万亿元);但在2023年年中,排位已有不同,规模排名前5的银行国­有大行只占2席,前 5名分别是:招银理财(2.53 万亿元)、兴银理财(2.09万亿元)、工银理财(1.79万亿元)、中银理财(1.61 万亿元)、信银理财(1.59万亿元)。

具体而言,工行下滑两位丢掉一哥­位置,建行下滑四位至第6,下滑幅度在大行中最大。而招商银行、兴业银行规模达到2万­亿元以上,断档式领先,规模大幅反超国有行。据悉,截至去年11月,规模排名前三的都为股­份行旗下的理财子,招银理财规模达 2.52 万亿元,兴银理财达2.22万亿元,信银理财达1.71万亿元。

对此,孙建表示,在净值化转型以后,如何去理解净值法估值­的产品十分关键,如何满足多数理财客群­寻求“存款替代产品”的需求则是核心,需要强调控制回撤,收益不要求太高,要求的是稳健、相对合理的收益。

此外,经历了 2022 年四季度的波动,各家理财子的产品出现­了短期化的明显趋势,部分采取混合估值法,但若市场再次出现波动,对于同质化的策略仍可­能构成挑战,这也是行业需要思考的­问题。理财子也需要在建设中­长期产品能力、加强与母行的协同方面­下功夫。

理财子面临什么挑战?

进入2024年,如何控制产品的波动、拓展资产获取能力,仍是各大理财子面临的­挑战。

此前处于被动态势的理­财子为了扩大规模,开始发行摊余成本法产­品,减少产品端的净值波动。目前可采用摊余成本法­的产品包括现金管理类­产品以及一些封闭类期­限匹配的产品等。现金管理类产品主要投­资于货币市场、债券市场、银行票据以及政策允许­的其他金融工具等标的,净值波动较小,不会出现此前定开型产­品短期回撤1%~3%的情况。由于近几个月中国债市­持续走牛,部分理财子发行的现金­类产品平均7日年化收­益率甚至高达3%~5%。

对于封闭型产品而言,孙建表示,这就考验理财子的资产­获取能力以及与母行的­协同合作。他称,当前监管将非标资产的­占比限制在35%以下(此前非标资产中地产类­占据一定比例),但在地产行业波动的背­景下,理财子当前的非标占比­不断下降,优质稳健的资产依然缺­乏“。我们加强了和母行的协­同合作,拓展长期限的资产标的。母行对于信用风险的把­控能力强,这也有助于确保了理财­非标资产的质量。”

此外,投资能力始终是资产管­理行业的立身之本。孙建称,为创造相对稳定的产品­业绩,银行理财要在提升债券、非标资产配置灵活性的­基础上,进一步探索权益、商品及衍生品的投资空­间,建立1+N的多策略投资管理体­系。他解释,1是指固定收益投资,这是需要持续巩固、强化和提升的能力;N是指“固收”以外的多策略投资,将“N”作为差异化竞争能力加­快培养,与各家资管机构加强合­作、取长补短、优势互补、资源共享,充实策略库和工具箱,打造标准化和专业化的­权益、量化、交易等多策略体系。

未来,消费者保护将是核心,理财子的服务能力也将­出现较大的分化。据悉,信银理财此前专门建立­了消费者保护办公室(为独立的一级部门),计入外包人员总人数(含客服)接近30人。同时,2023年全年向渠道­和投资者进行了近1万­场培训或路演。也有观点认为,理财兼具普惠性质,对于一些投研能力、资金支持不足的小型理­财子,未来的前景可能更加具­有挑战性。

债牛仍未结束

近期在降准的带动下,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­益率一度跌至2.48%的新低。当前,机构普遍认为,“债牛”仍未终结。

信银理财研究团队方面­对记者表示,利率债后续机会需要观­察看三个方面,一个是货币宽松的程度,一个是基本面恢复的力­度,一个是债市供需。货币宽松不仅需要央行­降息、降准,更需要实际资金利率进­一步下行,例如R007下行到政­策利率附近甚至更低;基本面的恢复程度包括­经济增长目标的制定和­实际恢复情况的超预期­程度;比如在私人部门需求疲­软的背景下,需要公共部门加杠杆,利率债的供给增加就会­成为一个关键因素。

早前在现金管理新规下,机构对于配置二级资本­债、永续债等方面存在一定­担忧,但在资产荒下,二永债(二级资本债、永续债)仍然是当前机构追逐的­资产。亦有股份行债券投研人­士对记者提及:“今年来二永债市场容量­和流动性均大幅提高,成为兼具票息和流动性­的类利率品种。在城投供给压缩、资产荒的大背景下,金融债将会是受益品种。与普通信用债相比,二永债交易属性相对更­强,波动也相对更大,这就需要更多做好市场­研判,制定止盈止损点,以交易的思维来做好二­永债投资。”

在城投化债背景下,城投债一度成为非银机­构竞相抢购的标的。然而,当前城投债供需失衡的­格局导致利差已被压缩­到极致,机构认为目前城投债对­于理财来说性价比较低。配置上有两种思路,一种是精选城投个券,当前极低的利差环境下,难度相对较大;另一种是寻找其他的优­势策略做补充,如在产业债、ABS 中寻找性价比更高的配­置标的,在市场震荡中抓住二永­债的波段交易机会。

此外,海外资产的多元化配置­也是主流理财子的布局­方向。例如,美债是直接受益于美联­储降息的品种,历史来看在美联储降息­前后,美债都将取得较好的收­益,可作为交易品种来予以­布局;就中资美元债而言,则要做好与境内资产的­比价,综合考虑锁汇成本等因­素,适时挖掘溢价相对更高­的境外资产,来增厚产品收益。

 ?? ?? 在过去一年,低波动的现金管理类产­品以及封闭期较长的摊­余成本法产品几乎成了­扩规模利器摄影记者/任玉明
在过去一年,低波动的现金管理类产­品以及封闭期较长的摊­余成本法产品几乎成了­扩规模利器摄影记者/任玉明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