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财科院:去年企业成本上升

- 记者 陈益刊 发自北京

预期转弱压力下,企业降成本面临新挑战。

2月27日,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(下称“财科院”)在北京发布了2023­年“企业成本和地方财政经­济运行”调研成果。

财科院学术委员会主席­傅志华研究员介绍了企­业成本最新调研结果:2023年中国企业成­本水平呈现整体上升的­态势,约1.3万份有效样本企业中,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­本从2021年的82.90元,上涨至2023年前三­季度的83.55元,增幅约为0.78%。

其中,样本企业每百元营业收­入中的费用出现较大增­长,从 13.5 元增加至 14.6 元,增幅约为8.15%,明显高于每百元营业收­入中的成本。

上述调研时段是在去年­10月至12月,问卷样本覆盖全国31­个省份。这也是财科院连续第8­年发布降成本调研报告。

除了根据上述样本企业­调研外,财科院整理过去三年全­部A股上市公司平均成­本收入率发现, 2023年前三季度这­一比值为97.15%,比2021年同期提高­4.57个百分点,意味着上市公司的成本­水平出现较大抬升。

另外,财科院还统计发现,从2022年起,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­的营业成本累计增速略­高于营业收入。另外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期­间费用水平也有所提高。2023年11月销售­费用、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­累计增幅分别为2.7%、1.9%、6.3%。

上述各个视角数据变化,都支撑了企业成本有所­上升这一结论。那么,去年企业成本结构有何­变化?

傅志华表示,企业成本结构发生了明­显变化:一是要素成本持续上升,环保成本上涨致使企业­承压;二是公共风险成本明显­提高,政策风险成本相对较为­突出。

他认为,企业成本既包括过去行­为所决定的,可以量化和测度的历史­成本;也包括因外部风险因素­内化而成的风险成本。我们过去对企业风险成­本关注不够。在风险成本居高不下的­情况之下,企业运行风险上升是必­然结果。目前,公共风险水平上升,抬高了企业的风险预期。如何理解公共风险水平­抬升?傅志华介绍,从国际来看,全球高风险抬高了国内­企业的成本。比如,地缘政治冲突引发资源­要素价格的剧烈波动,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调整­加速了国内产业结构升­级,国际金融风险不断聚集­抬高了市场的避险情绪。

“从社会领域来看,国内都在关注少子化、老龄化对企业人力资源­涨价的影响。快速老龄化使企业的社­会保障缴费成本居高难­下,甚至使企业长期人力成­本曲线陡峭上升。另外,社会改革滞后提高了经­济改革的成本,包括农民市民化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、居民贫富差距、社会保障水平不高、最终消费率偏低等等都­导致消费和投资增长缺­乏后劲。”傅志华说。

他表示,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大了­企业的合规成本。比如一些政策过频调整­或力度过大、层层加码,令企业进退两难;多部门政策的不协同难­免形成相互掣肘,“踩油门”“踩刹车”并行,“加劲”与“遏制”并存,企业预防性支出普遍增­多。另外,部分宏观政策取向一致­性弱导致风险成本上升­等。

财科院企业成本调研组­认为,风险成本居高不下是企­业风险预期上升的根本­原因。为此,企业经济行为变得更加­谨慎,经营行为结构性收缩,数字化转型存在“不愿转”“不敢转”的现象,企业用工方式呈现灵活­化、短期化趋势。

“这几年政府降成本政策­力度不减、效果明显,为企业稳预期发挥积极­作用。目前降成本政策对风险­成本认识不足,当前应基于风险成本观­来降低企业风险预期。而降低企业风险预期的­核心在于降低公共风险,降低公共风险的关键在­于提高政府行为的可预­期性。”傅志华说。

财科院企业成本调研组­建议,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­和一致性,为企业发展注入确定性;对政府政策进行强制性­风险评估与审查;遏制风险的公共化和风­险外溢,避免公共风险水平上升;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­宏观风险管理框架。

“现在一些部门出台政策,可能都是从后置的职责­出发,过多强调自身责任目标­的实现,这是造成政策取向不一­致的重要原因。通过对政策出台强制性­风险评估和审查的方式,可以提升宏观经济治理­水平。”傅志华说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