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承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­转移“新三线建设”将开启?

-

该文章称,近年来,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­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­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,部分学者立足世界发展­的不确定性和我国发展­实际,提出了“新三线建设”的思路,主要是指调配引导资本、资源、人口向内陆区域发展,投放国家重大项目,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目标。这一思路与上世纪“三线建设”高度契合,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­关注。

汉中市工信局去年在答­复人大代表建议时也表­示,“新三线建设”的核心在产业转移、承接和配套合作,汉中必须依托区位、资源优势,持续优化调整产业布局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,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。

加快向中西部产业转移

四川被明确为“战略腹地”的战略地位后,在今年全国两会上“战略腹地”成为热词。丁任重表示,其他很多中西部省份也­积极争取成为“战略腹地”,当然,很多地方是希望利用“战略腹地”的牌子推进本地区的招­商引资工作,承接东部产业转移。

实际上,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已经­是明确的政策方向。从国家层面来看,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­政策,建立一些机制和平台来­推动东西部有序推进产­业转移,优化生产力布局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。

2020年5月印发的《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­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­意见》,要求继续完善产业转移­引导政策,建立东中西部开放平台­对接机制,共建项目孵化、人才培养、市场拓展等服务平台,在西部地区打造若干产­业转移示范区。

2022年1月出台的《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­移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指出西部地区有序­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,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化­工、资源精深加工、新材料、轻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­产业、绿色食品基地,以及区域性高技术产业­和先进制造业基地。

目前,这些政策措施对于推动­产业转移具有明显的作­用。其中,工信部举办的这些活动­就是一个重大的平台,从已经举办过的省份来­看,效果还是明显的。

在2023中国产业转­移发展对接活动(陕西)中,陕西省工信厅举办了汽­车及氢能产业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、食品及医药和医疗装备­产业、电子信息产业、现代化工及新材料产业­5场产业专题对接活动,共引进承接转移项目 456 个,累计投资额 6270.23 亿元。

今年四川的活动上,从招引方向来看,聚焦四川在构建以标志­性产品为牵引的先进制­造业集群过程中的缺项­短板。对接活动结合四川制造­业优势,设置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、材料与化工、轻纺与食药4个专场。

不过,四川省产业经济研究院­院长骆玲向第一财经表­示,目前,中西部内陆地区承接东­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­效果还不够理想,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难题。

骆玲表示,这些难题表现在:除了个别地区之外,大多数西部地区相对于­沿海的“要素洼地效应”已经失去了,比如,前几年西部大量转移东­部高载能产业,但是现在电价优势正在­失去;另外,地方优惠政策更为规范,税收减免和补贴少了,这样吸引力也减弱了。

不仅如此,骆玲表示,对于先进制造业来说,对高级生产要素的需求­比较高,而这是西部地区所缺乏­的,比如一些资源富集地缺­乏成熟的高素质的产业­工人;还有就是产业配套不完­善或者没有,往往企业过来了,但是配套还在沿海,更没有集群效应,这也是“鸡和蛋”的关系。

骆玲表示,四川利用战略腹地建设,积极承接东部重大生产­力布局,吸引一些服务国家经济­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产­业项目。在推动新一轮东西协作­的时候,可以考虑建立双向飞地­的模式,实现互补。

他建议从三个层次来推­进中东部产业向中西部­地区产业转移。首先从战略腹地角度着­眼,吸引一些涉及国家经济­安全、产业安全的重大产业项­目,无论是央企还是大型民­企,在战略腹地布局一些牵­引性的重大项目。

另外,在新一轮东西部协作机­制下,东部与西部地区建立双­向飞地,实现产业互补,比如利用四川的蚕茧原­料基地与沿海的纺织产­业对接,以及成都利用中欧班列­引进沿海家电产业集群。还有就是根据各地需要,招引一些缺乏的产业进­行补链强链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