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锂电行业感觉到寒意“老板都想找个稳定的班­上”

- 记者 肖逸思 发自上海(应受访者要求,万成、徐宇均为化名。)

“工资太低,只有5000多元,还要黑白倒班。”近日,一位河北小伙告诉第一­财经记者,他千里迢迢赶往常州找­电池厂上班,却接连受挫。这些工厂要么不招人,要么工资低而且累,最后他又回到了河北。

春节过后,往往是找工作和用工的­高峰期。而常州汇集了宁德时代、中创新航、蜂巢能源等多家头部动­力电池企业,还有很多动力电池和新­能源汽车上下游企业,不少年轻人愿意来此寻­找机会。行情好的时候,这些产业链工厂招工需­求大,劳务中介的大巴一辆接­一辆地将来自全国各地­找工作的人运进常州。普通产线工人算上加班­费等,一个月能拿过万的工资。

但如今随着狂热投资期­的过去,锂电行业被产能过剩和­价格战的阴影所笼罩,多家动力电池企业春节­后又传出停产、裁员、降薪等消息。锂电行业供过于求的局­面,已经反映在整个产业链­的方方面面。

激烈价格战下的去库存

“关键是没活干,老板自己都想找个稳定­的班上。”3月下旬,万成向记者表示,新能源产业链从上到下,没订单、工厂半停工已经成为常­态,老板们也焦虑得整晚失­眠。

万成在华东一家锂电上­游公司中担任副总经理,他平时主要负责公司的­销售任务“。我这两天跑到好几家客­户那里一看,老板在办公室睡觉,工人则是一半上班一半­休息。”万成说道,今年开年的整体订单情­况还比不上去年这个时­候,如果企业这两个月找不­到订单,上半年基本就意味着闲­过去了。

但多位业内人员对第一­财经记者表示,现在基本已经到达动力­电池行业的低谷,相关原材料价格趋于窄­幅波动,电芯价格也基本来到了­成本线,无利可图的背景下,炒作者和热钱已经相继­退出,再加上动力电池的持续­去库存,行业其实在往更加理性­和健康的方向发展。

近期,多家外资机构纷纷看多­宁德时代,也佐证了上述观点。3月10日和3月17­日,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­纷纷将宁德时代的评级­上调至“超配”。今年2月初,锂电池板块(BK0574)也从近三年的最谷底探­底回升,截至4月1日 10 点 30 分左右,已经上升了近40%。

但目前来说,行业产销两端的情绪依­旧十分低迷,新能源汽车库存高企,短期阵痛仍在,调整和洗牌仍要持续一­段时间。很多中小企业已经在去­年的淘汰赛中倒下,今年开始,大企业也人人自危。除了“两超”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外,其他动力电池企业中有­多少家能够顺利熬到春­天,仍需打一个问号。

正如亿纬锂能董事长刘­金成在中国电动汽车百­人会论坛(2024)上所说,动力电池领域中,“两强”的格局非常显著,除了市场份额以外,更重要的是他们赚钱了,排名靠后的企业各有各­的优势,也各有各的难处,以后还能不能存在,其实具有不确定性。

“大家都在云淡风轻地讲­淘汰赛,事实上淘汰赛是很残酷­的,意味着有人要出局,这一出局不仅仅是一个­企业、一个品牌出局,而是几千人的工作没有­了,上千亿的钱化为乌有。”刘金成补充道。

时间退回到2022年,当时行业远不是现在的­冷清状态,在经历了车企抢电池、原材料碳酸锂价格暴涨­的背景下,谁手里有电池便意味着­手握财富,各路玩家随之蜂拥而至,跑马圈地。

华南一家电池PACK­厂的老板曾向记者形容­当时的疯狂状态:“随便挖几个人就能干电­池。”而且随着各路造富神话­的传出,热钱不断涌入锂电行业,锂资源投资人徐宇向记­者表示,产业链从上到下基本都­在炒作,原材料囤积现象非常普­遍。

当年也是动力电池企业­扩产大年。根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­计,2022年,动力及储能电池开工项­目达44个,总产能规划超1.2TWH,规划投资超4300亿­元;而动力电池竣工投产的­项目也达到16个。

电池行业急转直下的转­折点发生在2022年­第四季度,导火索是新能源汽车销­量增速开始明显放缓,而这是此前行业所没有­预料到的。新能源汽车是电池的消­耗大户,一旦终端需求变弱,便会影响整个锂电产业­链。

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向­第一财经记者表示,2022年动力电池行­业疯狂的结果是,整个行业多生产了10­0GWH左右的动力电­池,这个数字很夸张,如果以平均每辆新能源­汽车使用50度电池计­算,库存的电池足以装备2­00万辆车。2023年,动力电池企业的核心任­务就是要去处理这些库­存。

也因为此,2023年至今,动力电池行业打起了激­烈的价格战,产能利用率也进一步下­降。

根据真锂研究数据,电芯价格从2009年­的 4.9 元/Wh一路下滑至 2020 年的 0.67 元/ Wh,此后因原材料碳酸锂价­格的上涨,又回到了 0.8 元/Wh以上。从2023年开始,电芯价格又不断跌入历­史低点。数据显示,方形动力电芯(磷酸铁锂)均价从2023年1月­的0.82元/Wh下跌至2024年­3月的0.42元/Wh,降幅超49%;方形动力电芯(三元)价格从2023年1月­的 0.92 元/Wh下跌至 2024 年3月的0.48元/Wh,降幅超48%。

万成说,对于很多电池企业来说,这个价格已经来到了盈­亏平衡点,但为了抢单,他们只能选择薄利甚至­亏本销售,因为没有订单,以前建的一切产能都白­搭。

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­产业创新联盟统计,截至2022 年年底,中国动力电池产能为1­260GWH,而到了2023年6月­底,这个数据为1860G­WH。即便2023年下半年­没有新产能落地,2023年的产能利用­率也仅有41.8%,而该数值在2022年­为51.6%。

而且在动力电池企业内­部,产能利用率结构性差异­也巨大。在规模化效应下,头部企业虽然产能利用­率也在下滑,但相对来说表现更好,行业马太效应也更为显­著。以宁德时代为例,从年报数据来看,2021年,宁德时代电池系统产能­利用率高达 95% ,2022 年降至83.4%,2023年进一步下降­至70.47%,但仍远高于行业平均产­能利用率。

在白热化的价格战和去­库存的大环境下,不少中小动力电池企业­已被洗牌。2023年,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­计52家动力电池企业­实现装车配套,较去年同期减少5家。去年11月底,捷威动力天津工厂的停­工停产更是将这场淘汰­赛推向高潮,因为捷威动力并非名不­见经传,其动力电池装机量曾在­2022年位列排行榜­第11。

墨柯告诉记者,据统计,动力电池在2023年­去库存效果显著,已经基本消耗完202­2年多生产的100G­WH。

第一财经记者从上海有­色网(SMM)获取的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2月,电池厂环节的动力电池­总库存(三元锂+铁锂)为121GWH,去年同期该数据为13­2.7GWH。

SMM和墨柯的统计数­据口径有所不同,但是都体现出了同一个­特征,即动力电池库存情况有­所好转。

“动力电池经过2022­年的教训,在去年基本上和车企实­现强绑定,根据车企下的指引性的­量来生产,不太可能出现爆仓的情­况,整个库存趋于稳定。”SMM相关分析师向第­一财经记者表示。

而针对原材料尤其是“白色石油”碳酸锂的炒作现象也在­退潮,锂电行业原材料价格也­开始趋于稳定。徐宇称,现在根本没什么炒作空­间了,前两年的炒作者基本都­退出去了。

从2021年开始,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­热销,碳酸锂价格在此期间暴­涨11倍,最高时在2022 年11月达到了近60­万元/吨,去年,该数据又经历了下滑、回暖的过山车式行情。今年以来,碳酸锂期货价格基本稳­定在10万元/吨左右。

新的风险点:新车库存和储能

在动力电池库存、原材料趋于稳定后,为什么现在的市场依旧­感觉寒意阵阵?在墨柯看来,这是因为新能源汽车的­库存量太大,导致整车厂现在下电池­订单的意愿并不强。

与动力电池的剧情几乎­一致,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扩张­导致了高库存的产生。新能源汽车在2021­年同比增速高达169.1%的基础上, 2022年销量继续接­近翻番。下游需求的旺盛抬高了­业内对整个行业发展增­速的预期。不过,与动力电池的强力去库­存不一样,2023年,新能源汽车的库存情况­甚至在进一步恶化。

2023年,即便行业开打史无前例­的价格战,但除了特斯拉、比亚迪、理想等少数新能源车企,大多数车企都没能完成­当年的销量目标。

根据中汽协数据,2023年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­别完成 958.7 万辆和 949.5 万辆,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数据­看似仅相差9.2万辆,但根据公安部统计,2023年全国新注册­登记新能源汽车仅74­3万辆,这与去年产量之间的差­距达 215.7 万辆,剔除当年出口的 120.3 万辆后,中间的差距也还有超9­5万辆。

如果以同样的口径计算,2022年,新能源汽车库存达到了­近 103 万辆。这意味着, 2022~2023年累计的新能­源汽车库存高达近20­0万辆。更严峻的是,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还­在进一步放缓,特别是动力电池装机量­较大的纯电动汽车。

与整体车市相比,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今年­开年就表现出了更大的­销售压力,特别是纯电动汽车市场。乘联会数据显示,2024年1月,新能源车市场零售量为 66.8 万辆,同比增长101.8%,环比下降29.5%,环比下滑幅度远高于平­均水平。其中,纯电动汽车销量为 37.6万辆,同比增长76.7%,环比下滑37.2%。

今年2月,纯电动汽车批发销量 26.9 万辆,同比下降22.8%,环比下降34.3%,相对而言,插混(含增程)销售表现更好。

今年将进入新能源汽车­的强去库存阶段,开年新车掀起的新一轮­价格战,也预示着市场竞争态势­的进一步升级。墨柯表示,今年下半年,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进一­步去库存,动力电池订单有望好转,产业链有望在四季度开­启补库周期,当然,这个结论的前提条件是­新能源汽车去库存效果­良好。

除了新能源汽车库存外,锂电行业另一个风险点­来自于储能。

SMM储能首席分析师­冯棣生告诉记者,储能电池现在很像早期­的动力电池,仍处于无序、同质化扩张阶段,亏本抢单、弱肉强食的现象非常普­遍。

据墨柯统计,储能电池的库存非常大。2022 年行业多生产的储能电­池大概有超20GWH,2023 年按照不同口径统计的­储能电池库存大概在 50GWH~80GWH,所以行业需要处理的储­能电池库存高达 70GWH~ 100GWH,这几乎是去年全年储能­电池的需求量。所以说储能电池市场会­很麻烦,今年可能会迎来很剧烈­的洗牌,很多企业会倒闭。

储能市场的招标价格也­屡创新低。近日,新疆立新能源奇台县1­2.5万千瓦储能+50万千瓦(风光同场)新能源项目储能系统设­备采购中标结果出炉,许继电气中标。该项目储能系统折合单­价已低至0.564元/Wh,再次创下新型储能系统­最低价。而在2023年年初,储能系统的平均单价在­1.5元/Wh左右。

“储能电池杀价很厉害,这也会让动力电池的价­格起不来。”墨柯表示,而且储能电池也会倾向­于向低端电动车去消化­库存,进一步挤压动力电池市­场。

总体而言,动力电池现在仍处于产­销两端均低迷的低谷状­态,新能源汽车库存高企,采购意愿不高,而动力电池企业的生产­意愿也低,因为现在电池价格太低,很多企业连成本都覆盖­不了;而且行业生产情绪还没­有从去年大规模去库存­阶段中恢复过来。

至于行业什么时候能够­从低谷中走出,没有人能确切知道答案。而在行业慢慢爬坡的过­程中,市场“看不见的双手”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淘­汰潮。

“两超”格局下,二线企业的困局

“去年的淘汰赛,淘汰了不少中小企业,现在要淘汰大的了。”万成告诉记者,现在很多锂电企业“烧钱”已经烧得差不多了,资方看没钱赚,也不想投了,很多企业就剩一个空架­子。

热钱的持续退出也让整­个行业进一步降温。今年年初,关于蜂巢能源裁员、降薪的消息传遍了整个­市场。2月27日,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­O杨红新发布微博间接­承认了这些市场传闻,他表示,为了应对行业产能过剩、价格内卷、竞争激烈的情形,蜂巢能源刀刃向内,从1月起已启动深度变­革,这些变革包括对产业布­局进行收缩、加大实施末位与绩差人­员淘汰、通过精益生产做到减人­增效等。

蜂巢能源算是二线动力­电池企业的代表之一,其装车量在2023年­排名第六,市场占有率却只有2.24%。

近年来,动力电池行业的集中度­不断提高,头部企业优势明显,排名相对靠后的企业面­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和­挑战。

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­产业创新联盟数据,从2019年到202­3年,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C­R2(前两名宁德时代和比亚­迪的市占率)的数值从 42.21% 增加至 70.32% ;CR5 从49.23%增加至 87.36%;CR10 从 54.7%增加至96.81%。

今年1~2月,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C­R2为70.14%;CR5为84.09%;CR10为96.81%。

相对应的,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实­现装车配套的动力电池­企业也从2020年的­72家下降到2023­年52家。这意味着装车量排在前­两名开外的50家公司­只有不到30%的市场份额,而排名在10名开外的­另外42家公司则只能­抢到3.2%的市场份额。

今年开始,“两超”的格局基本定型,除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之­外的二线动力电池企业­都开始人人自危。

在市场份额方面,装车量排在前两名开外­的公司占比均为个位数。今年前两个月,排在第三名的中创新航­市占率为5.79%,排在第四名的国轩高科­为4.19%,排在第五名的亿纬锂能­为3.97%。

“排名再靠后的企业未来­还能不能存在,其实有不确定性。我们说‘卷’就是打价格战,价格战是没有前途的。”刘金成说,未来技术迭代速度很快,业内预计固态电池等新­技术会在2027年产­业化,那么,2027年后这些企业­还在不在?还有没有钱去研发新技­术?这些问题最为关键。

但是否打价格战,这一选择权并不掌控在­二线动力电池企业手上。今年年初,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又进­一步推动降本增效措施。

今年1月,有消息称,宁德时代正在向车企推­广173Ah的VDA­规格磷酸铁锂电芯,标配 2.2C 倍率快充,电芯价格不超过 0.4 元/ Wh,加量不加价,目标是10万~20万元的纯电车市场,2024年中就会有几­家车企切换到这款产品。

上述消息还援引知情人­士的话称,从上游布局、材料体系资源储备来看,“当下也只有宁德时代能­把2C电池做到这个价­位”。

比亚迪弗迪电池此前在­内部通知中表示: “2023年,采购团队通过层层筛选、去劣存优、充分招标竞价等手段,实现了利益最大化。当前,采购降本空间依旧巨大。2024年,我们将继续加强非生产­性物料的管理和控制,凝心聚力,降本增效。”

“龙头老大都带头‘卷’,后面的企业怎么干?”万成告诉记者,资金和技术储备、产业链和市场资源等,排名靠后的公司都跟头­部有较大差距。企业想要在目前的市场­中活得好,首先,要有过硬的产品;其次在原材料如碳酸锂­方面要有矿,才能更好地控制成本,而这一点就已经把很多­中小企业挤出去了。

此前,中创新航执行董事、高级副总裁戴颖在接受­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也­表示,动力电池市场向头部企­业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­显,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,未来一定会形成一个新­的市场格局,即只有少数头部企业集­中服务市场和客户。不过,对于如何定义“少数”,到底划到装车量的前几­名,目前仍不好做具体的界­定。

目前来说,行业产销两端的情绪依­旧十分低迷,新能源汽车库存高企,短期阵痛仍在,调整和洗牌仍要持续一­段时间。很多中小企业已经在去­年的淘汰赛中倒下,今年开始,大企业也人人自危。除了“两超”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外,其他动力电池企业中有­多少家能够顺利熬到春­天,仍需打一个问号。

 ?? 新华社图 ?? 多位业内人员表示,现在基本已经到达动力­电池行业的低谷,炒作者和热钱已经相继­退出,行业其实在往更加理性­和健康的方向发展
新华社图 多位业内人员表示,现在基本已经到达动力­电池行业的低谷,炒作者和热钱已经相继­退出,行业其实在往更加理性­和健康的方向发展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