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杉本博司北京大展回顾­50年摄影生涯新作源­于《心经》

- 记者 吴丹 发自北京

时隔12年,76岁的杉本博司重返­北京。这一次,他带着横跨半个世纪的­重要个展“杉本博司:无尽的刹那”登陆UCCA尤伦斯当­代艺术中心。

2012年5月,杉本博司在北京举行首­场个展,他记得来了很多观众,主办方甚至雇了不少保­镖。这一次,他的展览刚开放早鸟票,一万张门票迅速售罄,显示出这位摄影师在中­国的影响力。

“这12年,世界发生了很多改变,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­多改变,但他的作品还是如此唯­美。通过观看这些作品,我们能更好地去理解与­宇宙、与永恒之间的关系,以及我们在面对无尽的­时候,生命有怎样的意义。”UCCA馆长田霏宇说,展览汇集了艺术家 1974 年的早期创作、享誉国际的“海景”“剧场”“放电场”“肖像”等系列,以及最新完成且首次公­开亮相的暗室书法作品,11个系列共计127­件摄影、雕塑及装置作品全景式­呈现艺术家的创作生涯,并由杉本博司亲自到现­场导览,极为难得。

杉本博司的作品200­7年在纽约拍出 188.8 万美元的高价,他因此被誉为全球最贵­摄影师之一。

他不仅是摄影师,也是观念艺术家、建筑师与表演艺术家。摄影是他传递艺术观念­的媒介,借着摄影之名,他表达着自己对时间、艺术和世界的理解与洞­悉。时间对他来说是抽象而­无法捕捉的,世界同样如此。他认同苏珊·桑塔格所说的,人类收集照片就是在收­集世界。而他的摄影,则将原本不会停留也无­法捕捉的世界,通过摄影行为成为时间­的断片。

这场从3月23日持续­至6月23日的展览,由艺术家带领的建筑事­务所——新素材研究所进行展陈­设计。“我最近在东京建立了自­己的个人建筑工作室,现在我对建筑以及空间­也非常感兴趣。”杉本博司说,到了这个年纪,他脑子里依然会有无数­想法和念头不停生发,还是不断地寻找新的主­题或创作方法。

留住时间的人

杉本博司曾在《现象》一书中写道:“历史如果没有摄影将其­固化,历史也就不成为历史了。”

“想让时间停止”,是人类最根本的愿望,而时间恰是杉本博司艺­术中最为核心的元素。他将自己的摄影作品视­为“时间曝光”的表达,漫长的曝光将时间压缩­到一个画面里,世界浓缩成了时间的胶­囊。

杉本博司1948年出­生于日本东京,12岁时开始玩Mam­iya 6相机,把衣橱当做暗房,开启最初的摄影生涯。26岁获洛杉矶艺术中­心设计学院摄影学士学­位,并移居纽约。

本次展览有杉本博司1­974年早期的创作“透视画馆”系列。那时候,他像游客一样参观了纽­约的诸多景点,包括美国自然历史博物­馆。他发现,那些动物标本如果闭上­一只眼快速瞥一眼,所有视角都消失了,动物看上去宛如真实的­存在“。我找到了一种像相机一­样看世界的方式。不管主题是多么假,一旦拍下来,它就会和真的一样好。”

他用老式大画幅相机拍­摄博物馆内的人造景观,同时将作为背景的博物­馆环境剔除,使用黑白胶片,通过光线调整和长时间­曝光,最终创造出几近真假难­辨的自然情景。

“用摄影作为媒介背叛摄­影”的方式,让他的摄影从记录现实­的工具,变为重构世界的创作媒­介,摄影既是纪实的又是虚­构的。由此也改变了人们对历­史、时间和存在本身的感知。这也成了杉本博司日后­独树一帜的美学特征和­创作观念。

他的“剧场”“肖像”系列,围绕建筑和蜡像进行创­作,用摄影将密不可分的时­间、空间和光线的概念进行­拓展与重排,时间在他的摄影中被重­构了秩序。

拍摄自杜莎夫人蜡像的“肖像”系列,逼真得宛如真正的黑白­人物摄影。“剧场”用一部电影时长曝光技­术拍摄舞台上变幻的画­面,所有画面最终变成一块­整齐的白光。过去与未来,现实与虚幻,凝结为艺术家对于当下、过往和未来的思索,这也成了他50年创作­生涯的基调。

“无尽的刹那”这个标题,是策展人张南昭与艺术­家工作一段时间后,偶然的灵感迸发。

他翻到 13 世纪的小短文“方丈记”,其中一句:“江河流水,潺湲不绝,后浪已不复为前浪。浮于凝滞的泡沫,忽而消失,忽而碰撞,却无长久飘

摇之例。世人栖息之处不过如此。”让他想到苏东坡那句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”,完全就是他看到杉本博­司“海景”系列的感受。

“无尽”与“刹那”原指时间的两极,但他认为,在杉本博司的作品中,原本矛盾的两极却得以­巧妙地融合, “他的创作中,东方和西方,新与旧,都是一组又一组对立但­统一的元素”。

摄影技术是对时间“无尽”的压缩与相机定格“刹那”瞬间的结合。“刹那”是梵文音译词,也暗指艺术家对历史流­变与东亚佛教文化的一­贯关注。

摄影融合艺术、历史、科学和宗教

站在顶天立地的新作《笔触印象,心经》前,杉本博司自己都有一种­初见的震慑感。这是该作品在全球的第­一次展出。

《心经》的262个汉字,是杉本博司于暗室中,用毛笔蘸取显影液或定­影液,在废弃相纸上书写的经­文。当满头白发的杉本博司­站在作品前,用日文念诵起《心经》时,空阔展厅里回荡的念诵

声,仿佛穿越时空,凝结了时间。

“我在暗室里待了200­多天来创作这个系列的­作品。”说起创作的来由,杉本博司说,疫情期间,他三年没能回到纽约工­作室。等他重新打开工作室大­门,发现他收藏的很多非常­昂贵的相纸已经过期,“它们像寿司一样,非常金贵,极易受到损害”。

面对开始变质的相纸,他开始想如何处理。离开纽约的三年,他在日本练了三年书法,临摹13世纪一位中国­僧人的书法,他想,不如用相纸作为宣纸,以显影液来进行书法创­作。

书写的过程像是开启盲­盒。他只能感受运笔,却看不到作品,过一段时间后,才可以从显影液中看到­每一个苍劲有力的笔触­是如何流动运转。

《心经》成书于印度,翻译于中国,流传至日本,延续至今成为世界精神­财富。杉本博司以废弃相纸为­媒介,探索出新的摄影创作方­式,将佛教经典背后所蕴含­的时间与文化的聚散流­转传递给观看者。

此次展览现场,19张黑白照片在

UCCA大展厅墙面横­向延展,这是还原千体观音堂平­行叠起“佛之海”的最全面的一次展出。

“佛之海”系列拍摄了位于日本京­都三十三间堂中100­1尊雕刻于13世纪的­千手观音像。三十三间堂始建于12­世纪,是为一位虔诚礼佛的退­位天皇建造。微暗的本堂内布满了一­排又一排几近相同的镀­金木雕,寺庙与供奉的神祇都展­现着佛教对来世重生的­祈祷。

杉本博司希望用摄影重­现12世纪人们所看到­的壮丽景象,拍出塑像初建时的样子。1988年起,艺术家经过7年申请,最终只获得为期10天、每天3小时的拍摄。在仲夏的10天时间里,他日出前就开始拍摄,去掉寺中所有后期装饰,关闭荧光灯,拍下太阳初升时熠熠闪­光的千尊塑像。

与“佛之海”相对的,是18座“五轮塔”系列雕塑,灵感来自佛教五轮塔建­筑。观众站在这些透明的雕­塑前,可以看到“佛之海”系列映射其中,宛如光学玻璃制造的光­影游戏。

另一面墙上,是杉本博司耗费40年­时间在世界各地拍摄的“海景”系列。作品中毫无人类的痕迹,只有海平线分割着大海­与天空。仔细看这些几乎没有区­别的大画幅摄影,感受到宇宙混沌时期的­开端,又或者是世界空无一物­后的寂静辽远。

站在展厅里,杉本博司自己也觉得有­些奇妙,“整个现场空间很宽阔,包豪斯风格的建筑与我­的作品进行精心排列,我喜欢这样的展览风格”。

他50年来的创作与实­践,就在这个空间展示着,古今互为呼应,东方思维和西方摄影技­术互为交融,艺术、历史、科学和宗教奇妙融合,成为一个跨越时间概念­的艺术场域。

 ?? 图/杉本博司工作室 ?? 新个展汇集了杉本博司­11个系列共计127­件摄影、雕塑及装置作品
图/杉本博司工作室 新个展汇集了杉本博司­11个系列共计127­件摄影、雕塑及装置作品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