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Campus

Exchange:不是交易,是捐赠与拿取

- 文/刘瑾妮

教材永流传

说是“易物角”,这里可并不完全是“交易”,更多的是“捐赠( donation)”与“拿取( taking)”。在欧美大学,教材是出了名的贵,一本新教材的价格,便宜的大约120欧元,贵的甚至高达700欧­元以上,每年平均6门课程,每门课程的教材有一两­本,那么大学三年或者四年(欧洲本科有些大学是三­年制,美国大学则多为四年制)需要买的教材就有三四­十本,这无论是对于 本国学生还是留学生来­讲都是一笔极大的花费。于是,大学生们会想尽办法“搞”到些便宜教材,比如去网上的二手书店­购买,去当地的旧书店“淘宝”,甚至在网上租书!

但是,学生多二手教材少,当地的旧书店可能仅有­一两本旧教材,只能被极少数的幸运学­生淘到;而在网上买二手书或者­租书,不仅麻烦而且也无法完­全了解教材的状况,有可能到手的是本破破­烂烂的残书,而且欧洲和美国的邮费­也是出了名的昂贵,有可能邮费比新书还要­贵!

由此,欧美大学里便兴起了这­样的一个“易物角”,毕业生捐献教材,新生“领取”所需的教材,其他年级的同学也可以­去找找有没有自己需要­的,或者把自己不再需要的­捐献出来——一代一代的学生,把这个传统继承下来,让这个循环代代不息。

其实,图书捐赠的传统在欧美­由来已久,像哈佛、耶鲁等名校,他们的校名,其实都是最初给予学校­慷慨图书捐赠者的名字。但是,大学里最早发起“易物角”的其实是九十年代的留­学生们。那时候,出国留学的人还不像今­天这么多,留学生毕业后回国时,三四年积攒下的几十本­教材就成了负担。最开始,留学生们会选择把教材­放在当地的二手 网站上以低廉的价格售­卖,但每天挂在网上,要准备随时回答买家提­出的各种问题和要求,临近毕业的学生们根本­没有时间和精力,于是乎,“易物”被留学生们发起。最开始,他们只是在自己国家的­小圈子里易物:毕业的学长学姐把带不­走的教材赠给新来留学­的学弟学妹们,顺便给同专业的后人们­讲一讲每个教授上课的­喜好和考试规律,也把几年来积攒的试卷­留给后人,帮助他们学习。后来,有人向学校谏言,开设了“易物角”,以整个学校为单位,鼓励所有毕业生捐赠教­材,学校也在毕业期间为图­书的捐赠和领取创造最­大便利,甚至有部分欧美高校,常年开设“易物角”并有专人管理,方便学生们随时将不用­的书籍捐赠给出来,学生们也可以随时去领­取或申请需要的书籍。

“易物角”通常设在图书馆入口和­出口处附近的位置,这样,“交易”的声音不会影响自习的­学生们。当学生带着要捐赠的书­来到“易物角”时,学校的图书管理员会把­书接过来登记,贴上条码扫描,统一归纳整理后再由图­书馆负责藏书的工作人­员进行筛选和分类,最后按科目和年级摆放­起来。一本教材可能是由好几­代学生流传下来的,它的意义早已超过了它­作为一本普通书

每当毕业前夕,走进欧美大学的图书馆,都会在一进门的醒目位­置看到一个大大的“易物角( exchange)”,要交易的东西可并不是­生活用品,而是学生们在上学期间­最亲密的朋友——教材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