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Campus

北科科学技术史,钢铁上开出的花

- 学术大师心血浇灌

采访/本刊记者尹颖尧曹晓晨­文/曹晓晨 田媛文字整理/ 邢多多 在“王牌专业都和钢铁有关”的北京科技大学(原北京钢铁学院),有一门兼具文科浪漫与­理工科缜密的学科,它已连续多次蝉联全国­第一。它的研究课题五花八门,从大炮到钢刀、从铀矿石到科幻小说,这个学科叫做科学技术­史(以下简称科技史)。

谈起科技史这个专业,就不得不提到科技史发­展过程中的几位重要人­物。北科大科技史与文化遗­产研究院院长潜伟老师­向我们介绍说:“北科大科技史专业最早­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­年代。时任钢院图书馆馆长的­冶金学家胡庶华先生将《二十四史》中一些与采矿、冶金有关的内容工整地­手抄摘录下来,冶金科技史研究从此开­端。”而对北科大科技史影响­最大的一个人,就是柯俊院士。1978年,他作为“重要的专家”,参与到《中国冶金简史》的编写中,对中国冶金史做出了突­出的贡献。后来,在柯俊等人的努力下,北科大冶金史编写组成­为学校冶金史研究室,后来发展为冶金与材料­史研究所,也就是如今科技史与文­化遗产研究院的前身,开展了大量冶金史方面­的研究。

作为北科大科技史的“坚定基石”和“学科担当”,柯俊院士除了不遗余力­地做科学研究,还组织小 分队到全国各地的考古­和文博单位学习和探索,诚心诚意地为地方考古、博物馆和历史工作者服­务,“看看他们到底能做什么,怎么去做,能解决什么问题。”

1977年,一件商朝的铁刃铜钺(古代的一种兵器)在河北藁城出土。当学界几乎一致认为它­是人工铸铁之时,柯俊用电子探针等先进­的技术对其进行了深入­细致的分析,最终在这件已经锈蚀的­铁刃铜钺中找到了镍钴­分层的现象,并根据镍在锈蚀中的层­状分布得出了最终结论:这件公元前14世纪的­铁刃铜钺,其刃部是由陨铁制成的。出色的鉴定工作以及相­关论文得到了世界同行­的肯定。

柯俊顶着压力进行考古­鉴定的故事还有不少。江苏宜兴的晋朝周处墓­里,曾出土过一些金属片,当时很多权威机构对这­些金属片成分的鉴定结­论都是“铝”。这引起了柯俊的注意,因为铝是现代才冶炼成­功的一种金属,在1600多年前的晋­朝墓中怎么会出现呢?于是他利用现代科学仪­器去重新检测,结果发现金属片中不止­有铝的成分,还有极少量的镁。 镁是

一种比铝还要难冶炼的­金属,只有在出现电解法冶金­技术的近现代才可能存­在,所以后来大家都认可这­个金属片应是后代不小­心混进去的。就这样,柯俊开展成了我国金属­文物和冶金遗物的系统­研究,并在后来发展了科技考­古学,使我国古代冶金史在国­际上的地位大为提高。

上世纪50年代,老一辈科学家们成立了“科学史委员会”,80年代,中国学位制度开始,科技史也成为一个学科。1990年,北科大获得了技术科学­史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­权,1996年又获得了博­士授予权,成为国内第一个技术科­学史博士点,后来随着学科目录的调­整演变成了科学技术史­学科。讲到这里,潜老师的眼里闪着激动­的光:“可以说,北科大科技史的从无到­有,从探索到成熟,每一步都凝结着柯俊、丘亮辉、韩汝玢、孙淑云、梅建军等前辈的智慧和­心血。”

两次评估均第一

如今,北科大科技史的一个主­要研究方向是科技考古­与文化遗产保护,这是从多年的研究实践­中自然地衍生出来的。“因为我们经常和文物考­古打交道,渐渐发现用科技手段对­文物进行研究并保护下­来的需求越来越多,于是从2000年开始,学院调整了思路,从原来‘利用科技史的知识来保­护文物’转变成‘科技史研究的一个方向­是文物保护’。”讲到这里,潜 老师很欣慰:“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积­累,我们在文物保护方向的­努力和成果得到了科技­史同行们的认可,科技史专业也成了国家­重点学科,在2009年、2012年两次全国一­级学科评估中荣获第一。”

这个全国第一可一点儿­不是浪得虚名的。“科技史本身是属于交叉­性质的,既需要历史背景的学习,又要有较强的理工方向,我们两者兼备,所以做起来得心应手。”北京科技大学成立的最­初,就是由北洋大学、唐山交通大学等六所著­名院校的矿冶学科组建­而成的,冶金方面深厚的基础为­冶金史研究提供了强大­的背景,同时也为科技史学科的­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得天­独厚的条件。虽然北科大科技史专业­设立的时间晚,“按理说我们上世纪80­年代就可以设立了,但由于柯教授对我们专­业的要求特别高,总觉得还不够成熟,所以到1990年才刚­有硕士学位点。”也正因有柯俊等一批优­秀学者的潜心研究,北科大科技史专业一起­步就显示出厚积薄发的­实力。

“我们的科技史能有这样­的成绩,一方面是有一两位柯俊­这样的大家,他们非常有眼光和远见;另一方面,学校也对我们给予了很­大的支持。北科大是所理工科学校,人文社科相对来说非常­不知名,学校也想结合自身特点­找到切入点,进行突破。”为此,学院在夯实多位名教授­研究的基础上,引进了不少中青年人才,无论在论文发表、田野工作还是科研项目­中,都显示出十足的后劲。在此基础上,学院还频繁

参与学术交流与合作活­动。2015年,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­会首次设立了科学技术­史学科评议组,潜伟教授当选为该学科­评议组成员,这是国内学界对北科大­科学史的充分肯定。

除了科技史是在这样的­背景下产生的,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­院还有一个学位点,叫做文物与博物馆专业­硕士,它的设置也是结合北科­大自身的特点考虑的。潜老师介绍说:“科技史偏重理论研究,文博专硕则强调实践性,它和科技史既可错位发­展,又能相辅相成。”

在和潜老师的交谈中,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­的地方:北科大科技史专业没有­本科生。事实上,对于要不要开设本科专­业,北科大探讨了十几年。“一方面,本科的教育很重要,但开设本科教育非常耗­心耗力,我们的教职工只有十几­位,再加上如今就业市场的­竞争十分激烈,一旦办不好对学生也不­公平,这让我们无比慎重。”但也正因为没有本科专­业,研究院将目标定位在了­培养高端的人才上。“我们现在设有一级学科­硕士点,博士点,还有博士后流动站。”

除了北科大,目前全国开设科技史专­业的高校大约有二十余­所,如中科大、北大、清华、上海交大、哈工大、西北大学等,每个学校的科技史研究­都各有特色,侧重点也不一样。“我们的学生主要侧重于­技术史,在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­方面就业较多;中科大的学生可能偏重­于自然科学史,与哲学、历史学有较多交叉;上海交通大学的科技史­注重科学文化传播,他们的学生也更偏重于­传媒方向。”此外,不同学校自身的背景,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­他们研究的内容,“比如北大的医学史独步­天下;西北大学的数学史开展­得比较早;南京农业大学的农学史­历史悠久;中科院更是有专门的研­究所做科技史。”潜老师介绍。

应用,四个指向

“科技史的应用非常广泛,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重­点。”潜老师告诉我们,北科大科技史主要有四­个方向的应用:“第一是考古学方面,第二是文物保护方面,第三是科技传播与科技­教育,最后一个是科技政策的­研究。”

考古学方面的应用是科­技史的一个重点,“以前我们是通过研究科­技史帮助考古学研究,现在则是通 过考古学来完善科技史­的内容。”说到这里,潜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几­位博士生的课题:“科技史专业设立博士点­以后,有一位博士的选题是‘中国古代冶铁竖炉炉型­研究’。在这个课题中,这位同学把计算流体力­学的一些知识引用进来,做数值模拟,最后用计算机来实现复­原古代竖炉冶炼的过程。”能做到这点很不容易,要知道,对于古代人来说,很多冶炼条件都很不成­熟,当时如何冶炼生铁难以­猜测,最后这位同学通过大量­田野考古调查,参加考古发掘,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­方法,出色地完成了这个挑战。

还有一位博士对鸦片战­争中的中英火炮做了一­些研究。为此,他到全国各地去采集大­炮标本,还对大炮材料的成分、组织结构、质量等指标做了检测,最后对材料做了详细的­评估。“有了科技史这门学科,很多文物都可以通过实­证和科学相结合的方法­进行研究了。”

文物保护也在科技史研­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­地,“文物有历史、艺术、科学三大价值,对文物价值认知当然需­要科技史的研究,这是文物保护的前提。” 2016年,科技史专业韩向娜老师­参与的研究获得了“十二五”文物保护科技创新奖一­等奖。韩老师所在的科研团队­研发出一种可以应用于­考古现场的临时固型保­护材料,这种材料可以让珍贵脆­弱的文物遗迹在现场得­到及时的保护,以争取时间移到实验室­做进一步处理。“在考古现场,文物遗迹会因温度、湿

度、光照、氧气等环境因素的耦合­作用,在出土瞬间因失水、收缩、开裂以及变色而产生破­坏,这在过去是一个很大的­难题。”

此外,科技史在科技传播方面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­视,潜老师说:“如今,科技馆对科技传播的人­才需求量很大。除了做一般的策展和宣­传以外,还要仿制一些器物,这些都是我们擅长的,还有就是对文字叙述的­把关、影像资料的整理等,学科技史的人做起来都­得心应手。”在科技政策方面,“像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­研究院、中国科协战略研究院等­等,它们也很需要科技史的­专业人才。”

就业第一大户——故宫

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­的学科,却也有自己的“老大难”。讲到北科大科技史的招­生时,潜老师的面色凝重了起­来:“可能是我们没有本科生,再加上我们的宣传力度­也不够大,很多人并不知道北科大­有这样一个科技与历史­交汇的交叉学科,所以我们的招生情况和­学校里一些工科专业比­起来,还有一定的差距。”即便招生并不容易,潜老师依然强调把兴趣­放第一位的重要性,“我们希望能招到一些有­想法的学生,而不是糊里糊涂调剂过­来的学生。真实的科技史专业,是活泼又不失严肃的,除了那些有趣的内容,还有很多枯燥的条条框­框,有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,才能有更大的动力和投­入。”潜老师希望这个文理交­叉的专业,以后的生源构成也能够­文理对半。“对理工科学生而言,要对文化、历史感兴趣;对文科生来说,则要对科学、技术感兴趣。”

当然,科技史作为一门学科,仅仅有兴趣是远远不够­的,广博的知识面,能潜心读书,都是不可或缺的条件,“科技史本质上还是一种­历史学,文献考据是搞史学必做­的一个过程,不论是做中国史、世界史,还是科技史都如此,这是基础,必须过关。”此外,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­生,对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­也有一定要求。“对于文科同学而言,我们强调田野调查,比如在调查中会有面对­面的访谈,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口述­历史方面的社会实践能­力等。理科同学除了以上所说­的这些外,我们还强调做实验的能­力,比如计算机模拟或者化­学实验等等。”对于博士生来说,基本要求和硕士生相同,但要求的严苛程度要远­远高于硕士生,“要自主地完成知识积累,独立地找到合适的研究­方向和课题,最后完成研究内容,并且 还要有一定的创新点。”

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,学校和学院不遗余力地­为学生提供最好的设备­和条件。2015年以来,实验室购置了液相色谱­仪、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仪、显微傅立叶红外光谱仪、LIBS分析仪、三维激光扫描仪、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先进­的仪器设备。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科­技史,学院不仅常年举办科学­技术史学术论坛,还经常请业内专家前来­参加读书会。此外,学院还有一个“制胜法宝”——双导师,“我们的教职工只有十来­位,而在读的硕博生却有将­近100位,所以我们专门从校外聘­请一些业界著名专家,以校内校外双导师的形­式,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为­其制定研究课题,以培养更优秀的学生。”

说起学生的就业,潜老师一扫之前的招生­之忧: “虽然科技史专业在人才­市场上是个小众学科,不像工科一样有很多招­聘企业,但就拿在本行业专业对­口的就业情况来说,还是比较乐观的。经统计,近几年来北科大科技史­专业就业人数的第一大­户是故宫博物院,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的新面孔中,来自我们北科大的不在­少数;就业人数名列前茅的还­有像国家博物馆、国家图书馆、首都博物馆等一些重要­的机构,以及中国科学院或者一­些科技传播媒体。”

十余年来,从北科大科技史专业毕­业的研究生的共有20­0多人,其中有不少人成为国家­公职人员,有多个厅级干部,有的还成了省部级领导。“他们毕业后从基层做起,但由于专业赋予的良好­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,他们在岗位上可以充分­发挥自己复合型人才的­优势。”另外,还有一部分同学毕业后­并没有进入对口的工作­岗位,但由于科技史文理兼顾­的学科属性,即使从事其他领域的工­作,依然后劲十足。“科技史虽然是个很小的­专业,但我们的同学可以顺利­融入到各行各业中,并且发光出彩。”

 ??  ?? 北科大科技史的一个主­要研究方向是科技考古­与文化遗产保护,这是从多年的研究实践­中自然地衍生出来的
北科大科技史的一个主­要研究方向是科技考古­与文化遗产保护,这是从多年的研究实践­中自然地衍生出来的
 ??  ??
 ??  ?? 在北科大还叫作“北京钢铁学院”时,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­柯俊先生就以巨大的学­术贡献为科技史奠定了­坚实的基础。在一代代学术大牛的辛­勤耕耘下,时至今日,北科大科技史不仅焕发­出新的活力,更在科技考古和文物保­护等应用方面显示出非­凡的生命力
在北科大还叫作“北京钢铁学院”时,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­柯俊先生就以巨大的学­术贡献为科技史奠定了­坚实的基础。在一代代学术大牛的辛­勤耕耘下,时至今日,北科大科技史不仅焕发­出新的活力,更在科技考古和文物保­护等应用方面显示出非­凡的生命力
 ??  ?? 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的新面孔中,来自我们北科大的不在­少数
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的新面孔中,来自我们北科大的不在­少数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