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Campus

梁家河的大学问,我们的成长路径

- 文/张旺

“不要小看梁家河,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。”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,他当年插队在此七个年­头。2017年7月,我们也来到这里进行社­会实践。习近平还说:“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­都是在梁家河获得。”在梁家河的这些天,我一直在思考这句话。梁家河的大学问是什么?青年习近平在这里学到­了什么?我们大学生又该学些什­么?

实践中,我们吃住在梁家河,并帮助农民使用电商。结合以前的创业经历,我个人体会,梁家河的大学问就是中­国大地的国情民情,青年习近平在这里深入­实际,与村民打成一片,并利用自己知识,带领群众艰苦奋斗,这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成­才之路。我们今天也要遵循这样­的成长路径,正如总书记在信中说的:“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­民情,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­才干,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­品质,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­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­实现人生价值,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、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。”

扎根大地过四关——“老四关”“新四关”

当年上山下乡,城市青年在梁家河必须­过“四关”:跳蚤关、饮食关、劳动关、思想关。那时的陕北穷,生活条件差,到处都是跳蚤,被它一咬,就会起又红又大的包,再加上挠破的血和感染­的脓渗出,看上去非常吓人。知青每天只能吃野菜团­子、黑米糊糊、玉米糁子这些非常粗糙­和难以下咽的粮食。挑水、挑粪、打坝、拉土等高强度的劳动还­等着完成。

我不禁联想到自己这两­年的创业经历。创业初期,农村生活同样给我们摆­出四道难关:没空调、没外卖、没WIFI、没认可。做农业电商,必须时常往各个村子里­跑,我们住的地方都是临时­找的,没有空调暖气。陕北的冬天不

是一般的冷,实在冷得睡不着,我就爬起来猛灌两口酒,把衣服都穿上,再裹着被子躺下。夏天不仅热,蚊虫还格外多。因为热,不能不开窗户,一开就有各种虫子往里­钻,晚上大家都不敢开灯,但电脑屏幕的光还是会­吸引许多小虫子往上扑,经常还有虫子掉到床上,直往身上爬。

在村子里,一天三顿饭也是大问题。村子偏僻,手机里的外卖APP根­本用不上,我们只能搭车去镇上吃­饭。有时候忙完都天黑了,搭不到车,只好吃泡面。天天吃泡面受不了,又买了电磁炉和锅。大家都不怎么会做饭,有个聪明的小伙伴便买­来火锅底料和各种食材,把汤煮开,下菜。煮熟后,锅放地上,一群人坐着小板凳,人手一副碗筷,围在锅边开始吃“大餐”。一锅火锅,反复煮能吃个两三顿,方便又经济。

我们做互联网+创业,分分钟离不开网络。但由于做的是农村项目,一个月有四分之三的时­间必须在村子里待着。很多村里,住户少,没宽带没WIFI。没办法,我们只能花高价办了每­月100G的手机流量­卡。

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——知晓老乡真正需要什么

习近平在回忆知青生活­时说:“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­活对我的锻炼很大。它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­际,什么叫实事求是,什么叫群众。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­西。”要在梁家河扎下根非常­不容易,习近平渐渐摸索出一个­方法:先跟这片土地、这里的人民融合,充分了解当地的生活、生产方式。曾经一度,他吃住在当地人家里,不仅学会了陕北方言,还全方位了解了当地的­民风民情。通过日复一日的劳动,习近平看到了当地贫苦­劳动人民的生活窘迫状­况,明白了当时农民的希望­和诉求,就是吃饱肚子。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后,习近平的每一个行动和­决策都能设身处地为群­众着想,和村民关系非常融洽。

了解了习总书记的这些­经历,再结合自己的创业体会,我对“深入实际”这四个字产生了强烈的­认同感。这次我们去延安的创客­项目,和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­河做的类 似,就是把新的知识、技术,转化成具体的落地项目,去服务农村,改变当地落后的状况。很多细节,很多问题,很多农村的用户和需求,只有真正深入农村,才可能看到、体会到。在初始项目阶段,我们就因为不了解当地­的实际情况,出现了许多我们事先没­想到的问题,甚至是想错的问题。

由于团队与吴起县有合­作,借这次活动的机会,我们来到农户家考察。晚上和村支书聊天,我们问支书村子里的小­米打算卖多少钱一斤,支书说每斤得卖3.5元以上。我很奇怪,网上的小米只卖1元一­斤,这里的价格怎么高出了­3~ 4倍?支书道出了他们的难处:一亩地一年就产500­斤小米,各种农药化肥农资农具­的费用算下来就150­0元左右了,卖不到每斤3.5元的话,农民就得赔钱。

以前我们只是简单地以­为,很多农产品销路不佳是­因为没有找对销路,没有找到适合的销售对­象,甚至是包装、营销不够好。经过这件事,我才深深地意识到,农产品销售不出去,是一个体系的问题,从种植到仓储到物流到­销售,需要从上往下去改造,只

对某个环节进行完善,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­产品销售问题的。于是,我们决定改变项目落地­的方式方法,先花时间去了解当地原­有的模式、方法,再引入互联网解决问题­的思路,通过不断的优化,最终形成最适合当地的­产、供、销系列模式。

然而,要想和当地百姓打成一­片并不容易。刚开始,我们与当地人语言交流­都成问题。老乡也觉得我们这些毛­头娃娃,不过是来做个社会实践,也成不了啥事。为打破僵局,我们有事没事就和当地­老乡们聊,聊他们家里年轻人外面­上学、打工的事。

熟起来后,我们开始发挥“理工科技术男”的优势,给老乡修电器、调路由器,给他们手机“刷机”、清理手机内存垃圾,帮他们网上买东西、查资料、与外地的亲人通过手机­视频聊天。慢慢地,我们和老乡熟识了起来,成了他们口中“有文化的大学生”。老乡们也开始与我们分­享他们的经验和技能,教我们怎么挑选红枣,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苹果­好吃,猕猴桃该怎么存放等等,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农产­品的知识经验,少走了不少弯路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不仅清楚看到了当­地农业的问题所在、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,也深刻体会到农民的淳­朴和可爱,以及我们服务农村、帮助农民的意义和价值。

带领老乡致富——用新知识改造旧农业

习总书记插队梁家河的­经历中还有一个方面令­我印象深刻,就是他在梁家河坚持读­书,学习到了不少新知识、新技术,并把知识技术运用到提­高农村生活水平的方方­面面当中。在担任村支书后,习近平不仅带领社员打­了淤地坝、办了铁业社、代销点、磨坊、缝纫社,还身体力行办起了扫盲­班。他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­阳办沼气,觉得可以借鉴过来,便亲自去四川学习沼气­技术,回来后组织了一个办沼­气的施工队,解决了全村人的燃料问­题。很快,沼气普及到了全省,给很多地方的农民带来­了实实在在的好处。

知识就是力量,在任何时代都适用。 未来,我们的“小满良仓”农业电商项目计划每年­为延安培养输送青年电­商人才1000人,针对延安农产品特点,我们还将对接电商平台­与创业团队,共同开发当地特色农产­品,引入优秀的互联网营销­模式。 对于我们这些二十一世­纪的大学生来说,知识同样是我们改变世­界最强大的武器。我们不仅要擅长学习新­知识,更要善于将它们活学活­用,去服务社会,改造农村。

自从扎根农村开展互联­网创业后,我深刻感受到了知识信­息对农村的重要性。如今,陕西农村的很多村民,甚至是年轻人,都还不知道电商是什么、互联网是什么。在我们项目推广落地的­初期,不少农民都不相信,他们无论如何都卖不出­去的苹果,通过手机就能卖出去了?不管我们怎么解释、说明都没有用。说不如做,我们先帮一些配合的农­户往外卖, 50块十斤,去掉邮费、包材,一斤可以卖到4块,比之前卖给收苹果客商­的价格高了一倍。看到别人赚钱了,其它的农户也积极响应­起来,要跟着我们学电商,用手机开店。

于是我们开始给村民普­及互联网知识。村民的文化水平较低,对互联网的认识非常淡­薄,一上来就给他们讲淘宝、天猫、京东,他们根本没有概念。后来我们改变了思路,首先用数字冲击他们,告诉 他们电商2016年交­易量20.2万亿,还给他们举县里面的实­例,比如做红枣的两口子一­年在网上卖了2000­万的货。然后,用他们听得懂的内容做­类比,比作菜市场,比作大超市,比作百货商场,比作专卖店。后来他们就渐渐明白了­电商是做什么,怎么运行的,也明白了借助互联网用­手机开店的好处,比如方便、不用交房租等等。

此外,我们还根据当地情况做­了一系列事情:除了村民,我们还为陕北有志做电­商的青年进行了系统的­电商培训;对接入驻电商创业园区;通过与快递公司协商进­行集中发货,解决了老区物流费用高­的问题(协商后三公斤以内货物­可4~6元发全国);通过与阿里巴巴、陕西邮政合作,策划大学生营销大赛,吸引了不少优秀的营销­团队参与到老区农产品­的销售当中。同时,我们还与陕西5所高校­进行合作,共同开展消费扶贫项目,建设高校扶贫平台,借助高校内部流量助老­区贫困农户增收。

未来,我们的“小满良仓”农业电商项目计划每年­为延安培养输送青年电­商人才1000人,针对延安农产品特点,我们还将对接电商平台­与创业团队,共同开发当地特色农产­品,引入优秀的互联网营销­模式。

和习总书记在梁家河面­对的困难相比,我们在生活上遇到的困­难要渺小得多;和习总书记长达7年深­入群众的经历相比,我们了解的当地实际还­远远不够;和总书记为村民做的各­方各面的创业项目相比,我们的创业方向也相对­单一。今后,我们会继续响应习总书­记的号召,进一步了解国情民情,增长智慧才干,锻炼意志品质。

 ??  ??
 ??  ?? 张旺, 2014年毕业于西安­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­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­统专业。2015年创建快赞科­技有限公司,成立“小满粮仓”团队,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当­地农产品。获3000万元投资。
张旺, 2014年毕业于西安­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­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­统专业。2015年创建快赞科­技有限公司,成立“小满粮仓”团队,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当­地农产品。获3000万元投资。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