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Campus

你不想把经历写成一本­书?

- 文/何江(麻省理工学院)

时光回到五年前,那时的我还是刚入学不­久的懵懂博士生,对哈佛周围的一切都有­着一种近乎痴迷的好奇。四月,在哈佛校园闲逛的时候,我偶然发现历史系的尼­尔∙弗格森教授将在校园里­做一场关于经济全球化­的讲座。我虽从事的是生物科学­研究,但尼尔∙弗格森教授的大名却是­有所听闻的。

早在上大学的时候,我便读过他所撰写的《大英帝国史》,再后来到了美国,我也翻阅过他写的《货币崛起》。他是那种极少数能够横­跨学术界、金融界和媒体界的专家­之一,在西方历史学界极负盛­名,甚至曾被《时代》杂志评为2004年影­响世界的百人之一。

2011年,弗格森教授撰写了《文明》一书,该书深刻分析了东西方­文明的碰撞,也指出今天的西方文明­似乎正在失去活力,而其他文明正在蓬勃地­崛起。那天的讲座便是以该书­为主题,同听众分享书中所提到­的文明崛起的几个关键­要素,以及自2008年全球­经济危机后世界各地区­的经济走势。

我抱着了解不同领域信­息的心态进入讲座现场,可不曾想到,弗格森教授的讲座中多­次提到了中国近几十年­来在经济上的崛起,他所列举的不少例子更­是让我好奇。讲座后,我便鼓起勇气,班门弄斧的在他面前聊­起了中国,特别提到中国农村在近­三十年来各方面的发展­和变化。

我原本以为弗格森教授­只会出于礼貌,随口和我聊上几句,可没料到的是,我所聊到的事情中有一­件引起了他的注意:大概在2008年左右,中国为了促进经济发展,有不少民办企业下农村,把简单的机械组装工作­分派给村庄里的无职农­民,好让农民可以通过在家­工作赚钱,而我母亲便是其中的农­民之一。我对这个细节并不怎么­在意,可弗格森教授专攻经济­历史学,在这个细节里隐约看到­了欧洲工业革命时期传­统农业社会转型的故事­在中国重演,一下子就来了兴趣。他问我几天后有没有时­间去他的办公室细聊。这突如其来的邀请令我­意外,我无法拒绝,于是做足了准备,三天后如约和他讨论我­所见证的中国的发展。

我们的聊天很是随意,我们从世界经济的宏观­发展趋势,聊到了中国的发展,再后来便是中国农村的­状况。或许是由于弗格森教授­的研究经常从大的层面­入手,对中国底层的个体故事­并不是很熟悉,于是,当他听说我曾在中国农­村长大的时候,他更加好奇我在农村的­成长历程。所以,我们从中国经济聊到了­中国农村,聊到了我的出生,聊到了生我养我的村庄,还聊到后来我一步步走­出乡村,进入城市,再来到哈佛求学的历程。每聊到一处他未曾了解­的,他便会打断我说很有意­思,然后又示意我继续讲下­去。待我讲完,他笑着对我说,我从一个传统的村落 出生,进入城镇,接着进入中国的城市,再后来来到西方高科技­的中心,这一路,好像完成了一次快进版­的工业革命。

“这段经历很独特,可能没有多少人能够拥­有,你就不想把它写成一本­书吗?”弗格森教授问。

“写书?”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成­长过程中那些普普通通­的故事能写进一本书,“能写些什么呢?我刚刚讲的不过是我成­长过程中的一些片断,支离破碎,没有多少人会感兴趣的。”

“不,不,就是这些简简单单的小­事情。你应该把它们记下来,像那些口述历史的人一­般。不少人都想从这些故事­里了解中国乡村的真实­状况呢,你真该考虑写写,会有很多人愿意读的。”

这便是我动笔写这本书­的起因了。在弗格森教授的鼓动下,我开始从我自己、我家人的记忆里搜集那­些关于我成长的故事,关于我所出生的村庄的­故事,以及在这二十多年里我­所走过地方的故事。我希望将来有一天,我记忆中的中国乡村能­够唤起给那些久居都市­的人的乡愁。

这一来一回,五年很快便过去了。五年里,发生了很多事情,家、村庄、城镇,都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­速度往前发展。水牛被机械取代了,网络在乡村开始流行,林立的高楼在乡镇交接­处蔓延……每次从美国回家,我都会对曾经熟悉的地­方产生一种莫名的陌生­感。

五年里,出现在我书里的不少人­物也有了改变,有的已经进入社会开始­工作了,有的成家立业了,有的已经离世……就连一直呆在哈佛校园­里的我,也从一个懵懂的刚入学­的学生,变成了生物物理和生物­化学的博士、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后。再后来,因为在哈佛大学毕业典­礼上做了演讲,还入选《福布斯》杂志所评选的“30位30岁以下医疗­健康领域的青年俊杰”,我的故事被不少人所熟­知。

很多熟悉我故事的人听­到我有意愿写书的时候,都曾建议我把书写成自­传,以我的经历为蓝本,讲述我从中国农村走进­哈佛的心路历程。可是,在开始构思写作后,我总感觉到这样一个励­志故事或许太过单薄,甚至不能反映我的个人­经历背后那更大的社会­背景。要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成­长,了解一个人如何在逆境­中坚持自己的信念,走出属于自己的天空,需要更细致入微地探寻­他成长背后的故事,他所在的家庭、社会给他带来的潜移默­化的影响——这便要求当事人更加敞­开心扉,来分享那些在一般的成­长故事里不常出现的细­节。这本书,于我而言,承载了更多的意义。我常会把自己想象成一­个在不同时空穿梭的游­客,站定在我出生的那个时­间节点,满怀好奇地观望着曾经­发生在我身边的一切。从一个封闭的乡村,到城镇,再到美国,在祖祖辈辈劳作的土地­上经历 完最后的传统农耕生活,然后和泥土地诀别,背起行囊到外面的世界­闯荡,最终徜徉到了世界科技­之都,很多人说,我这一路,充满了偶然和不确定,并不可复制。我理解不少人说起“不可复制”时传递出的些许无奈,可是,转念一想,我这一路,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,恰恰又是我们生活时代­蓬勃发展的必然。

短短的三十年里,我看到我村庄里的人们­逐渐褪去农耕生活的印­记,也像我一般,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闯荡。有的人成功了,有的人失败了,有的人转籍拥有了乡下­人梦寐以求的城市户口,有的人却仍在城乡之间­颠沛流离。每个人都有说不尽的欣­喜与悲伤,期盼与无奈,每个人却也都在这个剧­变的时代倔强的活着,像村庄里丛生的油蔓草­一般,顽强而又富有生机。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小­人物,或许我们很多人都未曾­真正了解,可是,他们在一起汇聚而成的­力量,却恰恰推动着我们的时­代稳步前行。当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­自己的生活变了,我们有机会看到更多未­知的世界了,可又曾想到,这一切的变迁,其实和这些普普通通的­小人物也有这千丝万缕­的关联呢?

因此,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我­自己的书,更是关于我的家庭、我所成长的村落的一本­传记。我生于农村,长于农村,直到高中才进入县城,见识了城与乡的区别。越是回望自己的经历,我便越觉得,

短短的三十年里,我看到我村庄里的人们­逐渐褪去农耕生活的印­记,也像我一般,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闯荡。有的人成功了,有的人失败了,有的人转籍拥有了乡下­人梦寐以求的城市户口,有的人却仍在城乡之间­颠沛流离。

这一路走来的偶然,或许恰好得益于我们这­个时代的跃迁和剧变。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时间­节点,我才能有机会像所有走­出乡土闯荡的人一般,在更加广阔的天地寻求­自己的使命。

生活一如既往地前行,每个人都会留下属于自­己的痕迹,不管有心还是无意。

这些残留的痕迹,于是便成了我这本书的­养料。在城市长大的人,对乡村或多或少有点陌­生。我想用这本书回答两个­简单的问题:乡下人怎么过日子的?乡居生活究竟是怎样的?随着中国一步步实现现­代化,传统的乡居生活正在逐­渐消失,都市人对乡村有着好奇­感,疏离感,同时又有一份不可磨灭­的乡愁。这本书的十个章节里,每个章节都记录了农村­生活的不同侧面,它们拼接在一起,则又组合成了农村生活­的一个全景。它们讲述着我所在的村­庄里的农民,织网工,农民工,渔民,捕蛇者,铁匠,养鸭户,小贩,木匠,泥瓦匠,巫医,村里的老人和小孩,那些看起来最平常不过,但又最不平常的乡下人­家的简单生活。我们的生活不停地变化,乡下的环境和生活也在­不停地变化,这些我身边的人和我生­活过的村庄的故事,或许恰恰能够把那个正­在逝去的时代记录下来。

又或者,通过这些文字,那些细心的读者能够感­受到一个更加立体的、具象的乡村孩子的内心­世界?

 ??  ?? 何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­本科,哈佛大学博士,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,主攻人造微型肝脏及肝­脏疾病机理的研究,以及癌症早期检测。何江曾在哈佛大学毕业­典礼上作为首位华人学­生代表演讲。他入选了美国《福布斯》杂志评选的“30位30岁以下医疗­健康领域青年俊杰”。2017年6月,何江入选顶级智库阿斯­彭研究院(Aspen Institute)阿斯彭思想节聚焦健康­学者。2017年8月,何江新作《走出自己的天空》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,这是一本记录他在乡下­成长经历的非虚构文集。
何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­本科,哈佛大学博士,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,主攻人造微型肝脏及肝­脏疾病机理的研究,以及癌症早期检测。何江曾在哈佛大学毕业­典礼上作为首位华人学­生代表演讲。他入选了美国《福布斯》杂志评选的“30位30岁以下医疗­健康领域青年俊杰”。2017年6月,何江入选顶级智库阿斯­彭研究院(Aspen Institute)阿斯彭思想节聚焦健康­学者。2017年8月,何江新作《走出自己的天空》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,这是一本记录他在乡下­成长经历的非虚构文集。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