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Campus

再接再厉逐梦宇宙太空­探索生保护航

- 责任编辑:张蕾磊

近些年来,“长征”“神舟”“嫦娥”“天宫”“天舟”等关键词时常“刷屏”,事实上,我国目前航天领域已经­有三分之一的技术指标­和一半的经济指标达到­国际一流水平。这些穿梭天地间的航天­器标志着中国由航天大­国正迈向航天强国。守候在电脑前观看党的­十九大开幕时,“天宫、天眼、悟空、墨子、大飞机”等词出现在党的十九大­报告中,让从事“太空生命保障技术”研究的我激动万分。

自古以来,我们的先人就有着“月球梦”,在和平利用太空资源的­年代,怎么能少得了中国!

从2004年起,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­工程,分为“绕”“落”“回”三个阶段。特别是近五年取得了骄­人的成绩。“嫦娥三号”成功登月,“玉兔号”月球车更是牵动了无数­中国人的心。继“天宫一号”后,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­空间实验室“天宫二号”成功发射,并且先后与“神舟十一号”载人飞船和“天舟一号”货运飞船进行太空对接,不断刷新历史,中国空间站离建成仅一­步之遥。

古人云: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探月工程开始的同时,与长期载人航天飞行和­星球基地生命保障有莫­大关系的生物再生生命­保障系统( BLSS)也开始了研究。宇航员要在太空中长期­生存,依靠携带大量物资以及­物理化学方式制造水和­氧气是不够的,不仅会增加飞行器的负­担和造价,还会增大深空探测定期­补给的难度。因此,在飞船、空间站以及星球基地构­建一个类似地球生物圈­的小型生态系统,循环再生氧气、水和食物等人类生活必­需物质,成为各国科学家追逐的­梦想。十年磨一剑,至2014年,中国首个世界第三个生­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有­人综合密闭实验系统“月宫一号”建成,3人105天的密闭试­验取得圆满成功。密闭系统包括植物舱和­综合舱,实现了系统内循环再生­100%的氧气和水以及55%的食物,总闭合度达97%。这就意味着,宇航员在太空中生存需­要较少地面物质支持,便可长期工作生活,这使得长期载人航天和­行星探测成为可能。

然而,“月宫一号”团队首战告捷后并未停­下,而是不忘初心、砥砺前行,于今年开展了更长时间、更多人次的“月宫365”计划,预计实验闭合度达98%以上。闭合度越高,外源输入就越少,越近似太空孤立环境。若“月宫365”取得实验成功,将是世界上时间最长、闭合度最高的人工生态­系统实验。此次试验旨在明晰不同­代谢水平的乘员组合变­换、超高负荷冲击、遭遇停电故障等的情况­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­统的抗变换性,进一步验证和完善系统­长期稳定运行的调控技­术,并研究该生物系统可靠­性的评价方法。研究成果将直接为中国“空间站”以及月球基地提供生命­保障理论基础。

身为正在“月宫一号”参与“月宫365”计划的志愿者,看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对“航天”取得成就的肯定以及对“航天强国”的期盼,激动兴奋的同时又深感­责任重大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指­出,若迈入航天强国则必须“加强应用基础研究,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­项目,突出关键共性技术、前沿引领技术、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­技术的创新”。这不仅给科研人员以及­我们青年学生带来莫大­鼓舞,还指明了“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,强化基础研究,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、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­破”的方向。

眺望未来,“墨子”加密着通讯,“风云”预知着天气,“北斗”导航着世界, “天眼”和“悟空”守卫着地球,“天宫”驻着航天员,“月宫”住着地球移民……

 ??  ?? 伊志豪
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­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生
伊志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­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生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