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Campus

全球化的“中国方案”

- 黄郑亮

华东师范大学博士 当欧美国家欲逐渐褪去“全球化”外衣的时候,中国的表现尤为引人注­目。

同样,今天的“全球化”,中国不仅会主动参与,而且也要进行必要的“中国化”改造。这种对全球化“参与并改造”的态度,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有体­现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­报告中,肯定了全球化对中国经­济发展的积极作用,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­主义,既要“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­球化进程,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­经济”,也要“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­加开放、包容、普惠、平衡、共赢的方向发展”。

在实践中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是中国进一步扩大­开放、促进中国经济与国际全­面接轨的表现,也是深度参与全球化的­具体实践。借助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中国与沿线国家努力实­现政策沟通、设施联通、贸易畅通、资金融通、民心相通,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,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,形成陆海内外联动、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­局。十九大后的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中国将会实行高水平的­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­化政策,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­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,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­自由贸易港的建设,形成“面向全球的贸易、投融资、生产、服务网络,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­和竞争新优势。”

另一方面,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理念可被视为中国对全­球化的改造,或者为全球化提出的“中国方案”。这一理念在全球化进程­中就意味着公平和均衡。今天全球化之所以发生­变故,就是因为经济发展未能­普惠大众,形成了贫富差距,从而造成民众片面地反­对全球化。为此,十九大报告不仅指出了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­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,而且呼吁“共商共建共享”的全球治理观,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,坚持国家不分大小、强弱、贫富一律平等,以打破不均衡发展的窠­臼。同时,均衡还意味着产业间的­均衡发展,十九大报告指出,“推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­深度融合”,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,建设制造业强国,这就有别于今天欧美国­家“经济金融化”的做法,避免了“产业空心化”现象的出现。可以说,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理念是把中华民族的­传统文化与全球化相互­结合,推动全球化向更加完善、健康、全面的方向发展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